為什麼人無法真正獨立?我從《進擊的巨人》看懂阿德勒心理學的「三大聯繫」
方格精選

為什麼人無法真正獨立?我從《進擊的巨人》看懂阿德勒心理學的「三大聯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為什麼人總是無法真正獨立?」

「我們真的可以拋下所有人,靠自己生存嗎?」

我們常說「靠自己最可靠」,但真的能做到嗎?心理學家阿德勒曾提出「人類無法切斷的三大聯繫」,但這些理論一直讓我覺得很遙遠,甚至像廢話。

直到最近 N 刷《進擊的巨人》,我才發現自己一直忽略了阿德勒心理學裡最關鍵的部分。

raw-image


阿德勒心理學的「三大聯繫」

阿德勒的理論的一切基礎,在於人無法脫離這三種關係生存:

  1. 我們無法脫離地球生存。
  2. 我們必須與他人建立聯繫。
  3. 個體與群體的延續依賴合作。

這些話聽起來像「對啊,這不是常識嗎?」但光是知道,並不代表真正理解。

我一直沒辦法對這些理論產生共鳴,不管是阿德勒本人的著作,還是看了《被討厭的勇氣》中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談,都沒有什麼感覺,甚至覺得它像廢話——直到最近我重新看了《進擊的巨人》第 27 集莎夏與父親的對話,才突然真正理解了它的意義。


莎夏與父親的對話:當哲學活在角色身上

在故事中,當瑪利亞之牆被攻破,難民湧入森林,壓縮了莎夏族人的生存空間,她不滿地問:

「為什麼非要為了那群看不起我們的人,做到這種地步?」

她的父親沒有責備她,而是平靜地說:

「是世界釋出的善意,讓我們得以生存。」

這句話乍聽之下很抽象,但它其實點出了阿德勒的第一個聯繫——資源有限,我們都活在地表上

接著,莎夏的父親又說:

「因此得走入人群,設法與人交流才能做到。」

這句話則對應到第二個聯繫——人無法脫離人群生存。我們可以選擇獨居、選擇減少社交,但只要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就逃不掉與人互動的需求。

莎夏不願接受這個現實,她仍然認為自己可以靠獨立狩獵生存。這時,父親的語氣變得更嚴肅,問她:

「你有覺悟,跟這一切一起赴死嗎?」

這句話直接點破了第三個聯繫——個體的存續,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幫助。真正的生存,不只是個人的能力,而是群體的延續與合作。

莎夏父親的這場對話,不只是安慰女兒,而是活出了阿德勒的「社會情懷」



現實世界的「森林」:我們都需要走出去

這場對話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是不是也常有莎夏的心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會因為失望、害怕被傷害,或是厭倦社會的運作方式,而想要躲進屬於自己的「森林」。

  • 覺得自己可以靠自己一個人撐過去,不需要任何人。
  • 認為社會不公平,乾脆選擇逃避與世界切割。
  • 害怕人際關係的痛苦,而刻意與人保持距離。

在現代社會,這種「獨立至上」的價值觀甚至已經成為某種顯學,強調「人人互不干涉才是最高境界」。

🔹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沒有人該為誰負責。」

🔹 「他人的困難不是我的責任,不要情緒勒索。」

在某種程度上,這些觀點保護了個體的自主性,也防止了很多不對等的壓迫關係。

但過度強調這種「獨立至上」的後果**,人就會變得**過度防備,甚至開始抗拒所有形式的連結與互助。

於是,我們開始害怕請求幫助,因為開口求助變成了一種「麻煩別人」的行為

我們開始害怕對他人表達關心,因為試圖拉近距離,可能會被視為越界

我們開始對人與人的聯繫感到不安,因為世界已經告訴我們「獨立才是最高價值」

但問題是,這真的行得通嗎?

我們可能短暫地與社會保持距離,甚至獲得短期的自由,但長期來看,抗拒世界只會讓自己受困在「森林」裡,無法前進。

莎夏的父親之所以讓人敬佩,不是因為他「被動接受」這個世界,而是他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與世界共存——他理解世界的不完美,卻仍願意走入其中,與人建立關係,而不是逃避它。

你可以選擇待在自己的森林裡,切斷與世界的聯繫;但你也可以選擇踏出去,理解世界的運作,找到一種能讓自己安心的互動方式。

現實會逼迫我們走出森林,去面對世界。

選擇抗拒,只會讓自己被困在當中。


莎夏父親的選擇:真正的「放下」

最讓人震撼的是,莎夏的父親並不是說說而已,他真正貫徹了這份信念。

即使最後莎夏死了,他仍然選擇放下仇恨,只為了讓其他孩子能夠走出森林。

這不是因為他軟弱,而是因為他理解了一個更深的道理:

👉 「成年人應該背負過去,而不是讓孩子承擔這份重量。」

莎夏的死,對他來說是一種無法言喻的痛苦。他完全有理由選擇仇恨,選擇報復,選擇讓自己的心靈永遠困在這片森林裡。但他沒有。

因為他知道,背負仇恨是大人的責任,而不是孩子該承擔的未來。

如果他選擇沉溺於仇恨,那麼活下來的孩子們,將被迫接下這份沉重的枷鎖,學會憎恨他人、憎恨世界。

這才是莎夏父親真正的選擇——即便受傷,他依然選擇向世界伸出手,因為他明白,唯有這樣,孩子們才能真正走向未來。

這也讓我重新思考,阿德勒心理學的「社會情懷」,並不是一種「犧牲自己來討好社會」的心態,而是一種真正成熟的選擇

當哲學活在角色身上,而不只是書本裡

這就是為什麼我佩服《進擊的巨人》,它不只是講故事,而是讓角色活出哲學思想。

當哲學變成角色的選擇,當理念真正影響他們的行動,才會讓人感受到真正的衝擊與共鳴。

莎夏的父親,就是阿德勒「社會情懷」的最佳體現——選擇接納、選擇融入,而不是執著於過去。

我們無法改變世界的運作方式,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這個世界

這才是我這次重刷《進擊的巨人》,真正讀懂阿德勒心理學的地方。


➡️延伸閱讀:《自卑與超越》(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raw-image


avatar-img
凡思筆記
47會員
36內容數
熱愛創作、喜歡閱讀書籍並思考的醫師作家。希望能以文字紀錄自己的不同時期的想法,會在這裡分享閱讀心得、創作、信仰、生命經驗與體悟。希望能與更多人交流、激盪更多不同的思維。期望能盡己所能,成為對社會帶來正向影響力的人。 . 合作聯絡☎️ michaelseal8@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凡思筆記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平凡人生的價值,以《進擊的巨人》中夏迪斯教官和馬迦特隊長為例,說明即使夢想破滅,也能在平凡中找到意義。文章並引用阿德勒心理學、意義療法等觀點,鼓勵讀者接納平凡的自己,在生活中創造價值,點亮別人的生命。
前幾天看完《進擊的巨人》電影,雖然早已知道結局,但在大螢幕下看這部史詩,仍讓我被大大震撼,並帶給我無盡的反思。 如果問《進擊的巨人》的核心理念是什麼,首先想到的絕對是「自由」。它不僅推動角色的行動,也逼迫觀眾思考:什麼是自由?我們是否真的擁有自由?在追求自由我們是否承擔得起其代價?
5/5劇場版進擊的巨人完結篇
「愛是唯一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事物。」 十年前上映的《星際效應》,至今仍然是科幻電影中的經典之作。它不僅在科學層面上極度嚴謹,更以一種史詩般的格局描繪了人類探索宇宙的壯麗旅程。然而,這部電影真正讓人動容的,是它在冰冷的物理法則之下,注入了最溫暖的人性。在這樣一部恢宏壯麗的電影中,突出了最細膩的情感
5/5星際效應
本文探討平凡人生的價值,以《進擊的巨人》中夏迪斯教官和馬迦特隊長為例,說明即使夢想破滅,也能在平凡中找到意義。文章並引用阿德勒心理學、意義療法等觀點,鼓勵讀者接納平凡的自己,在生活中創造價值,點亮別人的生命。
前幾天看完《進擊的巨人》電影,雖然早已知道結局,但在大螢幕下看這部史詩,仍讓我被大大震撼,並帶給我無盡的反思。 如果問《進擊的巨人》的核心理念是什麼,首先想到的絕對是「自由」。它不僅推動角色的行動,也逼迫觀眾思考:什麼是自由?我們是否真的擁有自由?在追求自由我們是否承擔得起其代價?
5/5劇場版進擊的巨人完結篇
「愛是唯一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事物。」 十年前上映的《星際效應》,至今仍然是科幻電影中的經典之作。它不僅在科學層面上極度嚴謹,更以一種史詩般的格局描繪了人類探索宇宙的壯麗旅程。然而,這部電影真正讓人動容的,是它在冰冷的物理法則之下,注入了最溫暖的人性。在這樣一部恢宏壯麗的電影中,突出了最細膩的情感
5/5星際效應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莊子很明白的提出了:人類的不自由,最大來自於心。 人受限於框架中,以致看不清全局,自限自溺,痛苦憤恨。
調查巨人完結篇 《進擊的巨人》連載了11年7個月的歲月,終於在2021年4月份完結。人類慢慢揭開了巨人之謎。但在真相揭露後,發現面對的是更殘酷的現實與更困難的選擇。
連載11年的進擊的巨人在2021年4月9日風光完結。從第一季人類之敵出現,到第四季巨人翻轉為人類工具。作者諫山創並非單純想創造一個少年擊倒巨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訴讀者的是更為複雜的事情。我試圖以哲學,宿命論,後殖民等觀點剖析進擊的巨人。那一天,人類終於回想起曾經一度被他們所支配的恐怖...
莊子很明白的提出了:人類的不自由,最大來自於心。 人受限於框架中,以致看不清全局,自限自溺,痛苦憤恨。
調查巨人完結篇 《進擊的巨人》連載了11年7個月的歲月,終於在2021年4月份完結。人類慢慢揭開了巨人之謎。但在真相揭露後,發現面對的是更殘酷的現實與更困難的選擇。
連載11年的進擊的巨人在2021年4月9日風光完結。從第一季人類之敵出現,到第四季巨人翻轉為人類工具。作者諫山創並非單純想創造一個少年擊倒巨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訴讀者的是更為複雜的事情。我試圖以哲學,宿命論,後殖民等觀點剖析進擊的巨人。那一天,人類終於回想起曾經一度被他們所支配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