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無法真正獨立?我從《進擊的巨人》看懂阿德勒心理學的「三大聯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為什麼人總是無法真正獨立?」

「我們真的可以拋下所有人,靠自己生存嗎?」

我們常說「靠自己最可靠」,但真的能做到嗎?心理學家阿德勒曾提出「人類無法切斷的三大聯繫」,但這些理論一直讓我覺得很遙遠,甚至像廢話。

直到最近 N 刷《進擊的巨人》,我才發現自己一直忽略了阿德勒心理學裡最關鍵的部分。

raw-image


阿德勒心理學的「三大聯繫」

阿德勒的理論的一切基礎,在於人無法脫離這三種關係生存:

  1. 我們無法脫離地球生存。
  2. 我們必須與他人建立聯繫。
  3. 個體與群體的延續依賴合作。

這些話聽起來像「對啊,這不是常識嗎?」但光是知道,並不代表真正理解。

我一直沒辦法對這些理論產生共鳴,不管是阿德勒本人的著作,還是看了《被討厭的勇氣》中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談,都沒有什麼感覺,甚至覺得它像廢話——直到最近我重新看了《進擊的巨人》第 27 集莎夏與父親的對話,才突然真正理解了它的意義。


莎夏與父親的對話:當哲學活在角色身上

在故事中,當瑪利亞之牆被攻破,難民湧入森林,壓縮了莎夏族人的生存空間,她不滿地問:

「為什麼非要為了那群看不起我們的人,做到這種地步?」

她的父親沒有責備她,而是平靜地說:

「是世界釋出的善意,讓我們得以生存。」

這句話乍聽之下很抽象,但它其實點出了阿德勒的第一個聯繫——資源有限,我們都活在地表上

接著,莎夏的父親又說:

「因此得走入人群,設法與人交流才能做到。」

這句話則對應到第二個聯繫——人無法脫離人群生存。我們可以選擇獨居、選擇減少社交,但只要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就逃不掉與人互動的需求。

莎夏不願接受這個現實,她仍然認為自己可以靠獨立狩獵生存。這時,父親的語氣變得更嚴肅,問她:

「你有覺悟,跟這一切一起赴死嗎?」

這句話直接點破了第三個聯繫——個體的存續,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幫助。真正的生存,不只是個人的能力,而是群體的延續與合作。

莎夏父親的這場對話,不只是安慰女兒,而是活出了阿德勒的「社會情懷」



現實世界的「森林」:我們都需要走出去

這場對話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是不是也常有莎夏的心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會因為失望、害怕被傷害,或是厭倦社會的運作方式,而想要躲進屬於自己的「森林」。

  • 覺得自己可以靠自己一個人撐過去,不需要任何人。
  • 認為社會不公平,乾脆選擇逃避與世界切割。
  • 害怕人際關係的痛苦,而刻意與人保持距離。

在現代社會,這種「獨立至上」的價值觀甚至已經成為某種顯學,強調「人人互不干涉才是最高境界」。

🔹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沒有人該為誰負責。」

🔹 「他人的困難不是我的責任,不要情緒勒索。」

在某種程度上,這些觀點保護了個體的自主性,也防止了很多不對等的壓迫關係。

但過度強調這種「獨立至上」的後果**,人就會變得**過度防備,甚至開始抗拒所有形式的連結與互助。

於是,我們開始害怕請求幫助,因為開口求助變成了一種「麻煩別人」的行為

我們開始害怕對他人表達關心,因為試圖拉近距離,可能會被視為越界

我們開始對人與人的聯繫感到不安,因為世界已經告訴我們「獨立才是最高價值」

但問題是,這真的行得通嗎?

我們可能短暫地與社會保持距離,甚至獲得短期的自由,但長期來看,抗拒世界只會讓自己受困在「森林」裡,無法前進。

莎夏的父親之所以讓人敬佩,不是因為他「被動接受」這個世界,而是他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與世界共存——他理解世界的不完美,卻仍願意走入其中,與人建立關係,而不是逃避它。

你可以選擇待在自己的森林裡,切斷與世界的聯繫;但你也可以選擇踏出去,理解世界的運作,找到一種能讓自己安心的互動方式。

現實會逼迫我們走出森林,去面對世界。

選擇抗拒,只會讓自己被困在當中。


莎夏父親的選擇:真正的「放下」

最讓人震撼的是,莎夏的父親並不是說說而已,他真正貫徹了這份信念。

即使最後莎夏死了,他仍然選擇放下仇恨,只為了讓其他孩子能夠走出森林。

這不是因為他軟弱,而是因為他理解了一個更深的道理:

👉 「成年人應該背負過去,而不是讓孩子承擔這份重量。」

莎夏的死,對他來說是一種無法言喻的痛苦。他完全有理由選擇仇恨,選擇報復,選擇讓自己的心靈永遠困在這片森林裡。但他沒有。

因為他知道,背負仇恨是大人的責任,而不是孩子該承擔的未來。

如果他選擇沉溺於仇恨,那麼活下來的孩子們,將被迫接下這份沉重的枷鎖,學會憎恨他人、憎恨世界。

這才是莎夏父親真正的選擇——即便受傷,他依然選擇向世界伸出手,因為他明白,唯有這樣,孩子們才能真正走向未來。

這也讓我重新思考,阿德勒心理學的「社會情懷」,並不是一種「犧牲自己來討好社會」的心態,而是一種真正成熟的選擇

當哲學活在角色身上,而不只是書本裡

這就是為什麼我佩服《進擊的巨人》,它不只是講故事,而是讓角色活出哲學思想。

當哲學變成角色的選擇,當理念真正影響他們的行動,才會讓人感受到真正的衝擊與共鳴。

莎夏的父親,就是阿德勒「社會情懷」的最佳體現——選擇接納、選擇融入,而不是執著於過去。

我們無法改變世界的運作方式,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這個世界

這才是我這次重刷《進擊的巨人》,真正讀懂阿德勒心理學的地方。


➡️延伸閱讀:《自卑與超越》(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raw-image


avatar-img
41會員
22內容數
熱愛創作、喜歡閱讀書籍並思考的醫師作家。希望能以文字紀錄自己的不同時期的想法,會在這裡分享閱讀心得、創作、信仰、生命經驗與體悟。希望能與更多人交流、激盪更多不同的思維。期望能盡己所能,成為對社會帶來正向影響力的人。 . 合作聯絡☎️ michaelseal8@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凡思筆記 的其他內容
前幾天看完《進擊的巨人》電影,雖然早已知道結局,但在大螢幕下看這部史詩,仍讓我被大大震撼,並帶給我無盡的反思。 如果問《進擊的巨人》的核心理念是什麼,首先想到的絕對是「自由」。它不僅推動角色的行動,也逼迫觀眾思考:什麼是自由?我們是否真的擁有自由?在追求自由我們是否承擔得起其代價?
5/5劇場版進擊的巨人完結篇
「愛是唯一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事物。」 十年前上映的《星際效應》,至今仍然是科幻電影中的經典之作。它不僅在科學層面上極度嚴謹,更以一種史詩般的格局描繪了人類探索宇宙的壯麗旅程。然而,這部電影真正讓人動容的,是它在冰冷的物理法則之下,注入了最溫暖的人性。在這樣一部恢宏壯麗的電影中,突出了最細膩的情感
5/5星際效應
「如果我從沒出生過就好了。」 這是吉克·葉卡的信念,也是我們,包括我,許多時候都會掠過腦海的想法。然而在生命的最後,吉克卻說:「為了跟你一起玩拋接球,就算再出生一次我也願意。」 你是否也曾問過自己,活下去的理由是什麼? 我們是否低估了那些平凡的瞬間,錯過了生命中最真實的答案?
相信很多人都對圖片中的藍髮少女印象深刻。當年,那句「放棄是簡單的,但那不適合昴。」不知為多少人帶來了鼓舞。然而,仔細思考當時的處境,對昴來說,放棄真的簡單嗎?在一次次的絕望與痛苦中,他的選擇似乎比簡單的「放棄」更為複雜,也更發人深省。 這段故事啟發了我一個延伸的思考:「放棄是簡單的,難的是放下。」
5/5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
前幾天看完《進擊的巨人》電影,雖然早已知道結局,但在大螢幕下看這部史詩,仍讓我被大大震撼,並帶給我無盡的反思。 如果問《進擊的巨人》的核心理念是什麼,首先想到的絕對是「自由」。它不僅推動角色的行動,也逼迫觀眾思考:什麼是自由?我們是否真的擁有自由?在追求自由我們是否承擔得起其代價?
5/5劇場版進擊的巨人完結篇
「愛是唯一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事物。」 十年前上映的《星際效應》,至今仍然是科幻電影中的經典之作。它不僅在科學層面上極度嚴謹,更以一種史詩般的格局描繪了人類探索宇宙的壯麗旅程。然而,這部電影真正讓人動容的,是它在冰冷的物理法則之下,注入了最溫暖的人性。在這樣一部恢宏壯麗的電影中,突出了最細膩的情感
5/5星際效應
「如果我從沒出生過就好了。」 這是吉克·葉卡的信念,也是我們,包括我,許多時候都會掠過腦海的想法。然而在生命的最後,吉克卻說:「為了跟你一起玩拋接球,就算再出生一次我也願意。」 你是否也曾問過自己,活下去的理由是什麼? 我們是否低估了那些平凡的瞬間,錯過了生命中最真實的答案?
相信很多人都對圖片中的藍髮少女印象深刻。當年,那句「放棄是簡單的,但那不適合昴。」不知為多少人帶來了鼓舞。然而,仔細思考當時的處境,對昴來說,放棄真的簡單嗎?在一次次的絕望與痛苦中,他的選擇似乎比簡單的「放棄」更為複雜,也更發人深省。 這段故事啟發了我一個延伸的思考:「放棄是簡單的,難的是放下。」
5/5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所有外在的制度和束縛之所以存在,所有控制人類之手段之所以能夠良好運作,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那內在的制約─“心智意識系統”。 人類之貪婪、無知、恐懼、分裂、自私,所有形式之慾望、生理以及心理的需求,全都是來至心智系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我們對於自己是誰很多時候是混淆的,不清楚自己的根源,以及和土地的關係。 希望有一天每個人都能走出自己的路,不再背負他人的歷史重擔和形塑我們的框架。 掩蔽或扼殺其他獨特的(看似少數的)聲音及色彩,也是生在當代的我們,不敢活出真實自我的因素之一,例如被家庭、父母、婚姻、男女身份、職場、社會價值觀綁架
Thumbnail
人是群體動物。 這不是我說的,是在許多書籍文章裡看到各個學者們說的。 也是人們普遍對「人」的解釋之一。 人是群體動物,那麼總是獨來獨往的人呢? 由於天生高敏性格,在很小很小的時候身上就伴隨著一股憂鬱;而這份憂鬱通常沒什麼人能夠察覺到,只有我知道,是因為從小我就發現,大家都比較喜歡
Thumbnail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經歷,也都會有孤獨的感覺,但是透過孤獨,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驗自己的情感世界,也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當我們學會單獨面對自己的內心時,我們也會更懂得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讓自己的生命更豐富多彩。
Thumbnail
從來沒有「三歲定終身」這種話,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群體生活的意思代表在你的一生中還會遇見許許多多的人,也許沒有夠好的父母,但只要持續生活下去,總還是會遇到相知相惜的伙伴。人不會永遠孤單,最怕的是過去經驗限制了自己,固執相信自己沒有人喜歡,負面自我預言造就了孤單的結果...
獨立了,關係才能走向合作, 否則,仍然容易陷入依附或冷漠, 繼續期待別人來完整自己。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Thumbnail
與自己共處有多困難?小我試圖逃離個人自我的空虛不足感時,使用的方法之一,就是藉由認同一個團體而擴大和加強它的自我感。那個團體可能是:國家、政黨、公司、組織、教派、俱樂部、幫派、足球隊等。 在有些例子中,有人奉獻他的生命去無私地為一個更大更好的團體目標而工作,完全不求任何個人的回報、讚賞,或是為自己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所有外在的制度和束縛之所以存在,所有控制人類之手段之所以能夠良好運作,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那內在的制約─“心智意識系統”。 人類之貪婪、無知、恐懼、分裂、自私,所有形式之慾望、生理以及心理的需求,全都是來至心智系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我們對於自己是誰很多時候是混淆的,不清楚自己的根源,以及和土地的關係。 希望有一天每個人都能走出自己的路,不再背負他人的歷史重擔和形塑我們的框架。 掩蔽或扼殺其他獨特的(看似少數的)聲音及色彩,也是生在當代的我們,不敢活出真實自我的因素之一,例如被家庭、父母、婚姻、男女身份、職場、社會價值觀綁架
Thumbnail
人是群體動物。 這不是我說的,是在許多書籍文章裡看到各個學者們說的。 也是人們普遍對「人」的解釋之一。 人是群體動物,那麼總是獨來獨往的人呢? 由於天生高敏性格,在很小很小的時候身上就伴隨著一股憂鬱;而這份憂鬱通常沒什麼人能夠察覺到,只有我知道,是因為從小我就發現,大家都比較喜歡
Thumbnail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經歷,也都會有孤獨的感覺,但是透過孤獨,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驗自己的情感世界,也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當我們學會單獨面對自己的內心時,我們也會更懂得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讓自己的生命更豐富多彩。
Thumbnail
從來沒有「三歲定終身」這種話,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群體生活的意思代表在你的一生中還會遇見許許多多的人,也許沒有夠好的父母,但只要持續生活下去,總還是會遇到相知相惜的伙伴。人不會永遠孤單,最怕的是過去經驗限制了自己,固執相信自己沒有人喜歡,負面自我預言造就了孤單的結果...
獨立了,關係才能走向合作, 否則,仍然容易陷入依附或冷漠, 繼續期待別人來完整自己。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Thumbnail
與自己共處有多困難?小我試圖逃離個人自我的空虛不足感時,使用的方法之一,就是藉由認同一個團體而擴大和加強它的自我感。那個團體可能是:國家、政黨、公司、組織、教派、俱樂部、幫派、足球隊等。 在有些例子中,有人奉獻他的生命去無私地為一個更大更好的團體目標而工作,完全不求任何個人的回報、讚賞,或是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