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你的心靈應該由自己守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最近youtube上的熱門話題不外乎就是心靈課程。

前幾天錫蘭製作了一個電影長度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製作質量高、內容豐富又邏輯清楚,相信會幫助許多人免於誤入歧途,順順地看完了,非常推薦。

另外,我也想推薦博恩的podcast《EP161 | 有成長渴望的人更可以諮商 ft. 蘇予昕 諮商心理師》,本集邀請的心理師非常專業,口條清晰溫暖,觀點令人豁然開朗,個人認為很有幫助,對於心理諮商應該會有初步的理解。

看完這兩部,心靈到底需不需要課程,每個人心裡的答案,應該昭然若揭。

本篇純粹以朋友閒聊的口吻,就一個沒有專業背景的普通人身分,分享我對認識心理學的一些經驗和看法。


心理學是什麼樣的


說到心理學,我會立刻想到一些字眼。當然,實際適用的形容詞一定多上許多,但現今市面上或網路傳播的資訊無遠弗屆,我們不能照單全收,而是持續學習、篩選好品質的內容進入到我們大腦中只要清楚心理學的本質,就能減少陷入誤區的機會


特質:真實、有趣、溫暖

觀點:開放、多元、中性

應用:接納、不完美主義


多數人是遭逢挫折和困境,才開始想了解心理學。有些人則認為,這些都是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去了解也太麻煩了。

我認為,心理學就是「認識自己」的過程,無論你的客觀條件是如何,隨時都可以接觸心理學,也許終其一生不去了解還是可以生活,但人會隨著歲月流逝和年齡增長,變化成不同樣貌,既然如此就是一生的課題。身體和心理都需要持續的調整、伸展和鍛鍊,才能保持健康,真正的「生活」。

認識心理學、認識自己後,絕對會過上更理想的生活,更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 真實、有趣、溫暖



一開始最好就和任何學習一樣,保持好奇、輕鬆的態度去認識心理學。雖然我們自身可能有無數議題待解,但不須太過嚴肅,以免造成另一個課題或惡性迴圈,急於「趕快好起來」可能只會讓心態越來越糟


在一個安全、放鬆的環境下探討自己的議題,才不會被緊繃或壓力蒙蔽雙眼不只是心靈課程,光是遇到心懷不軌的人,可能就會利用許多不正當的手段,壓迫、剝削或操控我們,使我們感到無助、脆弱或譴責自己。


常聽到PUA、煤氣燈效應、渣男渣女或自戀型人格的故事,這些類型的手法族繁不及備載,他們很可能不是只有暴力手段而已,同時給愛、給我們「想要的」、「恩威並濟」,讓人感覺過山車、洗三溫暖一樣刺激


最重要的仍是:我們對自己是否真實,是否真誠地傾聽內心的聲音。在經歷某些不好的遭遇時,或多或少一定會感受到很隱微的不對勁,不要跳過或繞過這個不舒服的直覺,才能看見真實。


蘇予昕心理師說到:「心理諮商是唯一一段以自己為主的關係」。真正對我們有幫助的事物,應該是以自己為主體,看見自己的真實,並無條件的接納。首先感覺到有趣,想知道更多,過程會是安心、溫暖的,再慢慢地深入發現自己或他人原來跟預想的不同,卻是一個嶄新的體驗和認識,自己的心智也更加成長茁壯。


  • 開放、多元、中性



任何可能涉及心理學的領域,不論宗教、藝術、道德等等,面對人類複雜難解的問題,是能涵容多元面向的,不是站在二元對立面,也不是只爭論對錯


世界既可容納天地萬物,觀點便不會非黑即白,我們可能毫無意識地一再重複固定的模式,吸引同樣類型的人,上演同樣的劇本,發現這種重蹈覆轍的輪迴就是打開機會的大門,真正接受這世界是開放且多元的,才會出現改變的契機

擁有「接納所有可能性」的寬容和餘裕,真正地解放思想、讓自己更自由。面對無論是正向還是負面的觀點,都要謹慎留心,自己或他人是否陷入某種極端、偏執,或是宣稱一些曖昧、搖擺不定的價值觀,面對這種偏離中立的情形,多一份存疑,就是多一份智慧保護自己


  • 接納、不完美主義



隨著接觸心理學越多、認識自己越深以後,可能會看到內心深處的黑暗面。不論原生家庭、成長經歷如何,我認為一個成熟且完整的人,在探討自己時很難不感受到,俯拾皆是自己的陰影。因為人們不願意面對真相,害怕自我被揭穿:我可能不夠好、不夠優秀、不夠......,寧願選擇逃避或假裝,或是一再地反芻負面思考。


完美主義的想像阻礙了我們的現實,拖延了腳步,禁錮我們的內心。學會誠心接納現在的自己「不夠完美,但卻真實」,甚至那個完美的想像根本是不需要、也不存在的,幾乎所有停滯不前的事情都可以開始轉動了。



接觸心理學的管道



閱讀


閱讀最大的樂趣就是可以一窺某個人的思維,藉由心理專家、各方菁英的畢生研究、故事經歷,和他們從其他人身上學習或看見的視野,一本2、3百塊的書籍往往就能收獲無盡且無價的金句和觀點,重新反思可以如何想事情,效益真的很高


最重要的是閱讀帶來的衝擊與震撼閱讀的過程不總是順暢、輕鬆的,尤其是當我們選擇「有點難度」的書,當下有可能困惑,在某個出其不意的時間點瞬間了然於心,也有可能經過一段時間後再看,而產生全新的體悟和見解。


更常見的,讀到某個段落、某個句子,僅僅是看著黑墨的文字印染在白色的紙上,卻因為它所傳達的意識震動到我們固有、僵化的思想,內心有一股暖流般地陣陣湧現。因為我們會知道「我不再是以前的我」,看過這本書後,我真的變的不一樣。




尋求專業


雖然我目前未曾去過心理諮商,但生活中其實有許多管道可以和這些專業又溫暖的心理師「見上一面」,例如:聽podcast、看youtube就是我最常做的方式。


我最推薦也最喜歡的頻道是「啟點文化」,該頻道的成立宗旨是「許下一個陪伴的承諾」,影片講關係、講自我、講書評,其他生活方面的領域都能涉及心理學角度思考,而且是很輕鬆、有趣的,影片數量很多,我認為他們真的做到陪伴的承諾,必須說除了閱讀,這個頻道是影響我最多的寶藏。


前面提到的蘇予昕心理師也有其他影片,我也很推薦,他說到,不一定是有問題的人才能來心理諮商,只要你有「想成長的渴望」、「想變更好」,更歡迎來諮商。我認為有這麼多具專業證照的心理師,從中找一位你感覺到信任、自在的人,協助你了解和調整自己,遠比用其他旁門左道或民間療法還要能對症下藥。



我可以做什麼努力



觀察你與他人的關係


「人際關係是一面鏡子」,我看出去的世界都是我想法的投射,而未必是世界的真實。所以觀察自己怎麼想別人,和他人互動、交流,怎麼建立人脈、經營關係非常重要。例如:直覺認為「這個人怎麼這麼愛炫耀?」,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還是他只是單純喜歡分享?或是其實自己的狀態並不理想,所以感覺到羨慕?


我們因為他人所感受到的負面情緒,背後可能也潛藏著暗示自己的脆弱和不安。例如:總是抱怨自己付出太多、犧牲奉獻的人,卻無法拒絕他人的要求,背後是不是因為潛意識認為需要透過討好或有利用價值,才能與人交心?


每種人際互動的情況不可一概而論,正確且專業的引導很重要,但至少自己可以練習透過多方角度的思考,清楚事情也許並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也許我可以做一些調整幫助自己,請你放輕鬆,從痛苦的想法中解放出來。



認識自己思考和情緒


許多心理師都曾提過打開情緒的方法,道理大同小異,在情緒來的時候,首先「深呼吸」,讓情緒的攻勢可以稍微暫停,重新喚醒理智,再讓情緒開始流動,「覺察」我們的呼吸和感受,例如身體部位哪處比較緊繃不適,呼吸快慢,腸胃、胸口、肩頸有什麼感覺。如此可以把專注力回到自己身上,而不是留在張牙舞爪的攻擊狀態


很多心理書也提過「看著情緒流過」,個人覺得很不容易,因為情緒會讓我們有千頭萬緒,負面的想法一直閃過令人痛苦不已,我想這部分是在說,這些念頭和情緒都是正常的,讓它們來也讓它們走,不一定要抓住那些不好的部分,認為這就是自己


壓抑和忽視自己的心緒,將無法掌控內心的狀態,偏偏我們更無法預知和控制的是外在世界,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若是內心無法同理自己和他人,容易讓視野變得侷限、感受變得狹隘。


另一個有效的方法是「記錄」,套一句最近看的影片蘇琮祺心理師說的話:「你要去整理你自己到底在想什麼,當你記錄的時候,你就會看到自己的模式,才有機會去做新的選擇」。


記錄是和自己對話的方式,久了就會逐漸發現,自己都是怎麼對自己說話,怎麼思考事情,一旦知道自己有許多限制性信念,就有機會開始改變,也能漸漸發現自己其實有些是想得不錯,持續在進步中。




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



心理學是讓我們更靠近自己、成為自己夥伴的管道,但最終,最重要的仍是自己。

人也許會遇到痛苦、困境,走投無路的時刻,並不是不能脆弱、或遭遇低潮,而是我們在這些難受的時刻所做的決定,會決定將來的發展。人一旦失去力量,很容易會把自己的議題和別人的攪和在一起,也可能過於依賴或界限不清,甚至被人利用。總而言之,就是把我們的主控權交給其他人事物。

自己要負起責任,讓自己「賦能」,從每一天日常做起,一天比一天從小事開始轉念,慢慢培養習慣,讓心智更加堅強,就不會太過懼怕意外或外在事物的變化。

沒想到寫一寫也不小心太多字,自認為並沒有做的特別好,但這些話都是我想要對自己說的,所以也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幫助到任何人,最重要的還是要尋求專業。

要相信自己無論如何會度過,會長出自己的力量,健康平安地生活下去。祝福你身心健康!



內容總結
心靈成長,需要課程嗎?
0
/5
喜歡閱讀、電影和對生活所感記錄心得 偶爾更新,感謝你的到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介紹本書《心流》前段,初探如何透過掌握心流,提升生活幸福感。
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探討自卑感、優越感、生命風格、社群情懷等概念,鼓勵你我掌握自己的人生。
因為看了近期上映的《LAST MILE:全面引爆》,回頭看了《MIU404》,此篇觀後心得推薦給你
伊坂幸太郎的小說《Lush Life》介紹,以及分享其獨到見解的人生觀。
感謝「方格老公公送聖誕禮物」12月限定活動,我想分享我的願望清單~
本篇介紹本書《心流》前段,初探如何透過掌握心流,提升生活幸福感。
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探討自卑感、優越感、生命風格、社群情懷等概念,鼓勵你我掌握自己的人生。
因為看了近期上映的《LAST MILE:全面引爆》,回頭看了《MIU404》,此篇觀後心得推薦給你
伊坂幸太郎的小說《Lush Life》介紹,以及分享其獨到見解的人生觀。
感謝「方格老公公送聖誕禮物」12月限定活動,我想分享我的願望清單~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情緒是你的,它與你有關, 即使看似受到外在狀態的影響, 它仍然在你之內,反應得是你與自己的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訴說了作者在一段時間的沉靜之後對自己內在世界的反思和重新開始的決心。充滿了內省和自我探索的內容。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走進心靈成長的殿堂,你是否也曾感到困惑? 你是否曾對心靈成長課程感到好奇,卻又擔心自己被貼上「情緒化」、「脆弱」的標籤?或者,你身邊是否有人熱衷於這類課程,甚至試圖說服你也加入他們的行列? 或許你會驚訝地發現,參與心靈成長課程的人其實背景多元,其中不乏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外向活潑的社交達人。那麼,
Thumbnail
當我們踏入身心靈領域,不同的派別和觀點確實讓人眼花繚亂。有人強烈主張必須施行嚴格的隔絕自己再內觀中心、避免外界干擾,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然而,也有人鼓勵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認為這才是有效的幫助。 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建議,作為身心靈初學者的人一定會感到非常矛盾。在時間和金錢都有限,無法一一學習所有的派
Thumbnail
★自我心理學會讓你驚喜的發現自己的寶藏, 原來不必苦苦向外尋求答案,好好的開發自己現有的資源就足夠了!
無法相信的時候, 千萬不用勉強自己相信;就像笑不出來的時候,完全不用勉強自己要去笑。接納當下的自己,相信身心的訊號,這也是一種珍貴的 #自我保護本能。
Thumbnail
★從「正視自己」開始,了解支配個人思考與行為的癥結是什麼, 唯有把「自己」放回生命的中心,才能真正拋下恐懼、獲得自由!
Thumbnail
身心靈課程可以提供有用的技巧和策略,但其中一些應該被視為輔助工具,而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專業治療和個人化的方法可能更適合處理問題。 身心靈課程通常是一種通用的方法,無法考慮到每個人的獨特需求和背景。每個人的心靈需求都是不同的,因此通用的課程可能無法完全滿足每個人的需求。
心理疾病確實是現在的文明病,多了解一點對自己和他人都是好事。我知道自己的個性上還有很大需要磨圓的空間,只能透過閱讀和閱聽來提升自癒力,以及對他人釋出善意的練習。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情緒是你的,它與你有關, 即使看似受到外在狀態的影響, 它仍然在你之內,反應得是你與自己的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訴說了作者在一段時間的沉靜之後對自己內在世界的反思和重新開始的決心。充滿了內省和自我探索的內容。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走進心靈成長的殿堂,你是否也曾感到困惑? 你是否曾對心靈成長課程感到好奇,卻又擔心自己被貼上「情緒化」、「脆弱」的標籤?或者,你身邊是否有人熱衷於這類課程,甚至試圖說服你也加入他們的行列? 或許你會驚訝地發現,參與心靈成長課程的人其實背景多元,其中不乏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外向活潑的社交達人。那麼,
Thumbnail
當我們踏入身心靈領域,不同的派別和觀點確實讓人眼花繚亂。有人強烈主張必須施行嚴格的隔絕自己再內觀中心、避免外界干擾,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然而,也有人鼓勵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認為這才是有效的幫助。 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建議,作為身心靈初學者的人一定會感到非常矛盾。在時間和金錢都有限,無法一一學習所有的派
Thumbnail
★自我心理學會讓你驚喜的發現自己的寶藏, 原來不必苦苦向外尋求答案,好好的開發自己現有的資源就足夠了!
無法相信的時候, 千萬不用勉強自己相信;就像笑不出來的時候,完全不用勉強自己要去笑。接納當下的自己,相信身心的訊號,這也是一種珍貴的 #自我保護本能。
Thumbnail
★從「正視自己」開始,了解支配個人思考與行為的癥結是什麼, 唯有把「自己」放回生命的中心,才能真正拋下恐懼、獲得自由!
Thumbnail
身心靈課程可以提供有用的技巧和策略,但其中一些應該被視為輔助工具,而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專業治療和個人化的方法可能更適合處理問題。 身心靈課程通常是一種通用的方法,無法考慮到每個人的獨特需求和背景。每個人的心靈需求都是不同的,因此通用的課程可能無法完全滿足每個人的需求。
心理疾病確實是現在的文明病,多了解一點對自己和他人都是好事。我知道自己的個性上還有很大需要磨圓的空間,只能透過閱讀和閱聽來提升自癒力,以及對他人釋出善意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