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youtube上的熱門話題不外乎就是心靈課程。
前幾天錫蘭製作了一個電影長度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製作質量高、內容豐富又邏輯清楚,相信會幫助許多人免於誤入歧途,順順地看完了,非常推薦。
另外,我也想推薦博恩的podcast《EP161 | 有成長渴望的人更可以諮商 ft. 蘇予昕 諮商心理師》,本集邀請的心理師非常專業,口條清晰溫暖,觀點令人豁然開朗,個人認為很有幫助,對於心理諮商應該會有初步的理解。
看完這兩部,心靈到底需不需要課程,每個人心裡的答案,應該昭然若揭。
本篇純粹以朋友閒聊的口吻,就一個沒有專業背景的普通人身分,分享我對認識心理學的一些經驗和看法。
說到心理學,我會立刻想到一些字眼。當然,實際適用的形容詞一定多上許多,但現今市面上或網路傳播的資訊無遠弗屆,我們不能照單全收,而是持續學習、篩選好品質的內容進入到我們大腦中,只要清楚心理學的本質,就能減少陷入誤區的機會。
特質:真實、有趣、溫暖
觀點:開放、多元、中性
應用:接納、不完美主義
多數人是遭逢挫折和困境,才開始想了解心理學。有些人則認為,這些都是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去了解也太麻煩了。
我認為,心理學就是「認識自己」的過程,無論你的客觀條件是如何,隨時都可以接觸心理學,也許終其一生不去了解還是可以生活,但人會隨著歲月流逝和年齡增長,變化成不同樣貌,既然如此就是一生的課題。身體和心理都需要持續的調整、伸展和鍛鍊,才能保持健康,真正的「生活」。
認識心理學、認識自己後,絕對會過上更理想的生活,更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一開始最好就和任何學習一樣,保持好奇、輕鬆的態度去認識心理學。雖然我們自身可能有無數議題待解,但不須太過嚴肅,以免造成另一個課題或惡性迴圈,急於「趕快好起來」可能只會讓心態越來越糟。
在一個安全、放鬆的環境下探討自己的議題,才不會被緊繃或壓力蒙蔽雙眼,不只是心靈課程,光是遇到心懷不軌的人,可能就會利用許多不正當的手段,壓迫、剝削或操控我們,使我們感到無助、脆弱或譴責自己。
常聽到PUA、煤氣燈效應、渣男渣女或自戀型人格的故事,這些類型的手法族繁不及備載,他們很可能不是只有暴力手段而已,同時給愛、給我們「想要的」、「恩威並濟」,讓人感覺過山車、洗三溫暖一樣刺激。
最重要的仍是:我們對自己是否真實,是否真誠地傾聽內心的聲音。在經歷某些不好的遭遇時,或多或少一定會感受到很隱微的不對勁,不要跳過或繞過這個不舒服的直覺,才能看見真實。
蘇予昕心理師說到:「心理諮商是唯一一段以自己為主的關係」。真正對我們有幫助的事物,應該是以自己為主體,看見自己的真實,並無條件的接納。首先感覺到有趣,想知道更多,過程會是安心、溫暖的,再慢慢地深入發現自己或他人原來跟預想的不同,卻是一個嶄新的體驗和認識,自己的心智也更加成長茁壯。
任何可能涉及心理學的領域,不論宗教、藝術、道德等等,面對人類複雜難解的問題,是能涵容多元面向的,不是站在二元對立面,也不是只爭論對錯。
世界既可容納天地萬物,觀點便不會非黑即白,我們可能毫無意識地一再重複固定的模式,吸引同樣類型的人,上演同樣的劇本,發現這種重蹈覆轍的輪迴就是打開機會的大門,真正接受這世界是開放且多元的,才會出現改變的契機。
擁有「接納所有可能性」的寬容和餘裕,真正地解放思想、讓自己更自由。面對無論是正向還是負面的觀點,都要謹慎留心,自己或他人是否陷入某種極端、偏執,或是宣稱一些曖昧、搖擺不定的價值觀,面對這種偏離中立的情形,多一份存疑,就是多一份智慧保護自己。
隨著接觸心理學越多、認識自己越深以後,可能會看到內心深處的黑暗面。不論原生家庭、成長經歷如何,我認為一個成熟且完整的人,在探討自己時很難不感受到,俯拾皆是自己的陰影。因為人們不願意面對真相,害怕自我被揭穿:我可能不夠好、不夠優秀、不夠......,寧願選擇逃避或假裝,或是一再地反芻負面思考。
完美主義的想像阻礙了我們的現實,拖延了腳步,禁錮我們的內心。學會誠心接納現在的自己「不夠完美,但卻真實」,甚至那個完美的想像根本是不需要、也不存在的,幾乎所有停滯不前的事情都可以開始轉動了。
閱讀
閱讀最大的樂趣就是可以一窺某個人的思維,藉由心理專家、各方菁英的畢生研究、故事經歷,和他們從其他人身上學習或看見的視野,一本2、3百塊的書籍往往就能收獲無盡且無價的金句和觀點,重新反思可以如何想事情,效益真的很高。
最重要的是閱讀帶來的衝擊與震撼,閱讀的過程不總是順暢、輕鬆的,尤其是當我們選擇「有點難度」的書,當下有可能困惑,在某個出其不意的時間點瞬間了然於心,也有可能經過一段時間後再看,而產生全新的體悟和見解。
更常見的,讀到某個段落、某個句子,僅僅是看著黑墨的文字印染在白色的紙上,卻因為它所傳達的意識震動到我們固有、僵化的思想,內心有一股暖流般地陣陣湧現。因為我們會知道「我不再是以前的我」,看過這本書後,我真的變的不一樣。
尋求專業
雖然我目前未曾去過心理諮商,但生活中其實有許多管道可以和這些專業又溫暖的心理師「見上一面」,例如:聽podcast、看youtube就是我最常做的方式。
我最推薦也最喜歡的頻道是「啟點文化」,該頻道的成立宗旨是「許下一個陪伴的承諾」,影片講關係、講自我、講書評,其他生活方面的領域都能涉及心理學角度思考,而且是很輕鬆、有趣的,影片數量很多,我認為他們真的做到陪伴的承諾,必須說除了閱讀,這個頻道是影響我最多的寶藏。
前面提到的蘇予昕心理師也有其他影片,我也很推薦,他說到,不一定是有問題的人才能來心理諮商,只要你有「想成長的渴望」、「想變更好」,更歡迎來諮商。我認為有這麼多具專業證照的心理師,從中找一位你感覺到信任、自在的人,協助你了解和調整自己,遠比用其他旁門左道或民間療法還要能對症下藥。
觀察你與他人的關係
「人際關係是一面鏡子」,我看出去的世界都是我想法的投射,而未必是世界的真實。所以觀察自己怎麼想別人,和他人互動、交流,怎麼建立人脈、經營關係非常重要。例如:直覺認為「這個人怎麼這麼愛炫耀?」,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還是他只是單純喜歡分享?或是其實自己的狀態並不理想,所以感覺到羨慕?
我們因為他人所感受到的負面情緒,背後可能也潛藏著暗示自己的脆弱和不安。例如:總是抱怨自己付出太多、犧牲奉獻的人,卻無法拒絕他人的要求,背後是不是因為潛意識認為需要透過討好或有利用價值,才能與人交心?
每種人際互動的情況不可一概而論,正確且專業的引導很重要,但至少自己可以練習透過多方角度的思考,清楚事情也許並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也許我可以做一些調整幫助自己,請你放輕鬆,從痛苦的想法中解放出來。
認識自己思考和情緒
許多心理師都曾提過打開情緒的方法,道理大同小異,在情緒來的時候,首先「深呼吸」,讓情緒的攻勢可以稍微暫停,重新喚醒理智,再讓情緒開始流動,「覺察」我們的呼吸和感受,例如身體部位哪處比較緊繃不適,呼吸快慢,腸胃、胸口、肩頸有什麼感覺。如此可以把專注力回到自己身上,而不是留在張牙舞爪的攻擊狀態。
很多心理書也提過「看著情緒流過」,個人覺得很不容易,因為情緒會讓我們有千頭萬緒,負面的想法一直閃過令人痛苦不已,我想這部分是在說,這些念頭和情緒都是正常的,讓它們來也讓它們走,不一定要抓住那些不好的部分,認為這就是自己。
壓抑和忽視自己的心緒,將無法掌控內心的狀態,偏偏我們更無法預知和控制的是外在世界,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若是內心無法同理自己和他人,容易讓視野變得侷限、感受變得狹隘。
另一個有效的方法是「記錄」,套一句最近看的影片蘇琮祺心理師說的話:「你要去整理你自己到底在想什麼,當你記錄的時候,你就會看到自己的模式,才有機會去做新的選擇」。
記錄是和自己對話的方式,久了就會逐漸發現,自己都是怎麼對自己說話,怎麼思考事情,一旦知道自己有許多限制性信念,就有機會開始改變,也能漸漸發現自己其實有些是想得不錯,持續在進步中。
心理學是讓我們更靠近自己、成為自己夥伴的管道,但最終,最重要的仍是自己。
人也許會遇到痛苦、困境,走投無路的時刻,並不是不能脆弱、或遭遇低潮,而是我們在這些難受的時刻所做的決定,會決定將來的發展。人一旦失去力量,很容易會把自己的議題和別人的攪和在一起,也可能過於依賴或界限不清,甚至被人利用。總而言之,就是把我們的主控權交給其他人事物。
自己要負起責任,讓自己「賦能」,從每一天日常做起,一天比一天從小事開始轉念,慢慢培養習慣,讓心智更加堅強,就不會太過懼怕意外或外在事物的變化。
沒想到寫一寫也不小心太多字,自認為並沒有做的特別好,但這些話都是我想要對自己說的,所以也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幫助到任何人,最重要的還是要尋求專業。
要相信自己無論如何會度過,會長出自己的力量,健康平安地生活下去。祝福你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