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職的過程中,除了馬上表達有意願進入正式面談的公司外,更常見到的是由人資發一封信或一個訊息,裡頭寫著某個時間點是否方便「簡單聊聊」、「讓我們先多了解彼此一下」,如果是外商,會用”Quick Call”來表達同樣的意思。然而,看到這一些用語,強烈建議頭上的觸角要馬上豎起來,這種通知與字面上所表達的意思有極大的落差,因為後面一連串面試的起手式,就是:簡單聊聊。
有一位朋友並沒有主動求職,但也保持開放的態度,偶而會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工作機會。當時他突然收到了一家全球知名公司的Quick Call通知,訊息來來回回幾次,終於把時間給敲定了下來,他想,反正是Quick Call,應該不會談什麼太深入的問題,沒做什麼多餘的準備,就把會議和會議間的半小時給空了下來。結果這個所謂的Quick Call花了他一小時,聊完後他一直納悶抱怨怎麼沒有後續,甚至還寫了信詢問進度,但再也沒收到任何回覆。
發生了什麼事?當人資發了「簡單聊聊」訊息時,其實就開始正式面試了,只是角度有可能稍微不同。對工作內容不熟悉的人資來說(偏多),問的問題會比較簡單,目的通常是想知道我們的人格特質。但對工作內容熟悉的人資來說(鳳毛麟角),問題可以廣到市場現況、競爭對手、你認為的公司優勢,甚至經營想法。
這種「聊聊」,通常是用語音或視訊進行。聊聊的過程如果是視訊,有幾個徵兆可以馬上知道還有沒有進入正式面談的可能。常見的就是對方不看鏡頭開始移動滑鼠、皺眉、本來微笑突然不再笑了、聽到回答後追問有沒有更深層的見解。只要出現這些狀況,後續通常就是無聲卡了,人資已經完成他的初步篩選工作,並抱怨浪費了他的時間。
和這位朋友接觸的人資來自世界級的公司,程度自然也是世界杯的等級,而他卻低估了對手的程度,自然就錯過了那次的機會。這並不是只會出現在年輕工作者身上,其實高階經理人也有可能忽略,原因也沒有想像中的複雜,就是太忙了。
以這位朋友的案例來說,他每天的行程滿檔,要空出半小時得挪動一大堆的行程,以他的工作年資來看,照理說不應該會忽略這種細節。但他當時任職的公司有一大堆的工作要處理,主線、支線任務都有無數條,突然來個”quick call”訊息,確實也是有輕忽的可能。
結論
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天上會突然掉下來一個神秘的機會,但這個神秘機會的開頭如果是要求「聊聊」,務必拉響警報,因為這可能是難得一見的天賜良緣,要摩拳擦掌,認真準備,接下來才有辦法好好接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