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延伸。」但在 Kleinian 的世界裡,孩子同時也是父母內在客體關係的延續場域。在《苦盡柑來遇見你》中,我們看見了小愛純的夢想如何悄然轉彎,也看見了她如何將未竟的願望,透過下一代接力完成。
但這是否代表她就被現實吞沒了呢?
Klein:從分裂到整合,愛的真正力量
Melanie Klein 提出,在生命早期,嬰兒會將對母親的情感分裂為「好乳房」與「壞乳房」,一方面依賴、感激,一方面攻擊、怨懟。而這種內在的分裂狀態,也延續到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關係裡。
愛純就是一個慢慢從「分裂」走向「整合」的角色。
她曾恨命運不公,曾對母親留下的責任感到壓力重重,甚至也對孩子表現出情緒化與嚴苛的面貌。但在那一聲聲「我現在真的非常非常幸福」的言語中,我們看到她其實完成了一種「憂鬱位置」的蛻變——
她接納了失落與未竟,悲傷而不苦毒,轉化而不壓抑,從母親角色中長出真正的力量。
內化的母愛與代間傳承
Klein認為,我們內心始終帶著「內在母親」的形象,而這形象會深深影響我們如何成為母親、如何面對孩子。愛純正是在光禮的愛裡長大,於是她知道怎麼去延續那種無條件的給予。
她沒有放棄夢,而是選擇用「母職」這種形式,繼續書寫另一種詩篇。
這正如劇中那句:「爸爸的人生進入冬季,而我們正綠意盎然。吸收他們的青春作為養分,我成長為一棵大樹。」──愛純與寬植的青春與犧牲,成為了金明向陽而生的根基。
孩子的任性,是還在整合中的情緒
當故事聚焦到金明身上,觀眾開始出現批判聲音:她明知家境困難卻堅持出國、將消費習慣歸咎父母、為了婚事讓家人一再妥協……但從 Kleinian 的角度來看,這是她在經歷「憂鬱位置」前的情緒掙扎——她尚未完全理解內在好壞客體的融合,仍在處理著對父母「理想與失望」之間的拉扯。
她想對父母索求更多,其實也是潛意識裡希望填補過往的空洞。而這些投射,不是來自自私,而是來自一種尚未整合的情緒傷痕。
真正的富養:讓孩子有權去整合愛與恨
在 Klein 的理論中,能夠接住孩子分裂情緒的父母,才是真正「夠成熟」的父母。《苦盡柑來遇見你》中的愛純和寬植,不但給了金明物質上的盡力支持,更在心理上提供了一種「容納的場域」。
他們不責怪她的苛刻言語,不懲罰她的錯誤選擇,而是始終以愛接住她每一次的任性與傷害。
因為父母知道,那些混亂的情緒背後,其實是孩子渴望愛與理解的方式。
結語:書寫帳簿的母親,也能寫出最深的詩
愛純從寫詩的少女,變成寫帳本的媽媽,這不是夢想的幻滅,而是夢想的轉化。她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孩子們心靈中的「好內在母親」——一個能承受攻擊、接納失落、繼續給予的存在。
Klein說過:「在孩子的內心深處,留下一個好的內在母親形象,是一生的禮物。」
而這,也正是《苦盡柑來遇見你》最深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