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雷,請斟酌閱讀)
偽裝成日治時期日本作家作品中譯本的深意
《臺灣漫遊錄》在剛出版的時候,設定為虛構的日治時代日本作家青山千鶴子原作、楊双子重譯,這個在外國行之有年的、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趣味虛構遊戲,卻在臺灣造成了負面效應,真的有人以為《臺灣漫遊錄》是剛出土的新史料而向出版社抗議,使得後來再刷的版本就把書中虛構的人物青山千鶴子從作者欄撤出。即使如此,書中虛構的推薦序與後記,還是讓人充滿疑惑的迷失在作者太過真實的虛構氣息中。
為什麼作者楊双子要這麼費心的去模糊真實與虛構的界限呢?除了要讓讀者進入三○年代的時間感之外,作者的目的還不止於此:因為這個故事最關鍵的情節,與臺灣的自我認同與國際地位有絕對的關係,如果只是抱著看旅遊美食的百合小說的心情,恐怕進到那段情節的時候會驚嚇到不知所措。先提醒讀者這部作品探討的是真實的議題,就是在為那段最關鍵的情節做準備,這本書想要探討的議題其實非常的沉重,與表面上看到的輕盈形成巨大的對比,可說是「臺灣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三層結構:鐵道旅行加臺灣美食、百合曖昧情愫、殖民與被殖民
《臺灣漫遊錄》的第一層結構,就是旅行加美食,翻開《臺灣漫遊錄》,如果是肚子有點餓的讀者,一定會餓到受不了,全書三頁一小吃、五頁一大吃,從臺灣頭吃到臺灣尾,吃到淋漓盡致,吃到欲罷不能:
甜湯的米篩目可以熱吃也可以冷吃,加入刨冰的甜品米篩目在夏季大受歡迎,有攤販以仙草、愛玉、綠豆、紅豆做為佐料。仙草和愛玉我都想吃,想了想全部放在同一個大碗裡的模樣,可要比珠寶盒還要炫目多了!〈二——米篩目〉
麥煎餅以圓形平底鐵鍋製作,就像是把太鼓饅頭那車輪狀的小圓洞放大了變成一個鍋子,熱鍋後傾入一層麵糊,以小火緩慢煎烤,麵糊也會在燒熟的同時些微地膨脹起來,而當麵糊收乾、轉為金黃色時,就可以往麵糊瀟灑地一把撒上粗糖、花生粉、芝蔴粉,再以鏟子將煎餅從中對摺,迅速出鍋,將那半圓形的餅切成兩塊或四塊的三角形。除了以花生芝麻糖粉作餡,也有紅豆餡、奶油餡,可是最匹配麵粉麥香的,我認為以花生糖粉居冠。〈七——咖哩〉
到處旅遊、到處吃美食,即使是現代的臺灣社會,都還是最熱門的休閒活動,不論是電視或是網路媒體,每天都會有層出不窮的美食名店介紹。以旅遊和美食切入主題,是本書成功的第一步,書中介紹的這些美食,在近百年後的臺灣都還吃得到,透過美食與近百年前的人物心靈相通,實在是很棒的體驗。
第二層結構,是書中兩位千鶴(日本作家青山千鶴子與擔任通譯的臺灣人王千鶴)惺惺相惜的百合之情,在追尋臺灣美食的同時,兩顆心似乎也漸漸靠近:
我簡直只能傻笑了,一把勾住小千的手臂。
「您是哪裡來的無賴呀!」
小千以肩膀推擠我,我以手肘推擠小千。
有濃濃的笑意從我胸口滿溢而出。哎咿呀,哎咿呀。
心情暢快地並肩走在那路上,有一陣像是吹落九重葛落花的長風迎面拂來。這不也就像是置身在少女小說的場景嗎?〈六——冬瓜茶〉
如果只留在百合的情節,這本書似乎就可以完美的落幕了,但是作者在旅遊美食加百合的情節中,加入了不確定的因素,讓兩個人沒辦法維持在兩小無猜的狀態中,這也就是殖民主義所構成的第三層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