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紀》第三十三章記述雅各與以掃歷經多年分離後的重逢。這場會面原本充滿張力,因雅各曾奪取長子的名分與父親的祝福。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以掃不但沒有懷恨,反而主動擁抱雅各。這段敘述呈現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修復,也顯示出人在神面前經歷破碎後的改變。本文將從三個層面探討其屬靈意義。
一、預備心態,謙卑面對過去(創33:1–3)
雅各看見以掃帶著四百人來迎接,心中仍存懼怕,於是安排家眷按次序前行,自己則走在最前面,連續七次俯伏在地,向以掃致敬(創33:3)。這種行為不只是古代禮節,更是雅各內心謙卑的表現。經過與神摔跤後的夜晚(創32章),雅各不再逃避,也不再倚靠自己的計謀,而是以面對的姿態承擔過去所造成的關係裂痕。他不再是那個抓取者,而是願意低頭、承認錯誤的人。
信徒在人際關係中,若曾有虧欠,不應一味求主改變對方,而要先求主更新自己,有勇氣以謙卑、真誠的心面對對方,尋求和解。
二、超越預期的饒恕與重逢(創33:4–11)
以掃跑來迎接雅各,「將他抱住,又摟著他的頸項與他親嘴,兩人就哭了」(創33:4)。這一幕出乎雅各預料,也超過人情理的想像。雅各反覆稱呼以掃為「我主」,稱自己為「僕人」,甚至將這次重逢形容為「見了神的面」(創33:10)。
這段經文顯示:真實的和好,是神所成就的恩典。以掃雖未與神摔跤,但他的饒恕卻為雅各帶來莫大釋放。雅各在以掃身上,看見了神的憐憫與赦免,因而深感震撼與感恩。
信徒應相信,神不只改變我們的心,也能動工於他人心中。當我們按著神的心意行動,祂能使不可能的和好變為可能。
三、分別而行,持守信仰道路(創33:12–20)
以掃提議同行,但雅各推辭,以家眷與群畜疲乏為由,堅持自己緩慢前行,最終未直接到西珥,而是往疏割與示劍支搭帳棚(創33:17–18)。他並在示劍築壇,稱那地方為「伊利伊羅伊以色列」,意即「以色列的神是神」。
這段行動雖有策略層面的考量,但更深層是信仰的分別。雅各與以掃雖血緣相連,但其生命方向已然不同。雅各清楚,他的人生要繼續按著神的帶領前行,並且在定居之處立壇敬拜神,表明信仰的堅持。
信徒在與人和好後,不意味要妥協信仰。和平與分別可以並存。我們當在愛與誠實中與人建立關係,但更要堅定地走在神所指示的路上,建立屬靈根基,榮耀祂的名。 《創世紀》第三十三章是一段關係恢復與信仰堅持並行的記錄。雅各在與神相遇之後,願意以謙卑的心面對過去;以掃在神的安排下釋懷舊怨,展現非凡的寬容;而雅各雖與兄弟和好,卻仍堅持自己的信仰方向。信徒當學習在關鍵時刻選擇謙卑,在關係中尋求和睦,在人生路上堅持敬拜,成為神眼中誠實與敬虔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