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紀》第三十八章記錄猶大與他瑪的事件,情節複雜,道德張力強烈,與前後章節對比尤為鮮明。前章描述約瑟被賣,後章述及他在異地的興起,第三十八章卻突然轉向猶大的家族,使人一度困惑其存在的意義。然而,正是這段不避醜陋的記錄,彰顯神如何在人的失敗中施行祂的恩典與計畫。本文將從三個層面探討此章的屬靈意義。 一、屬靈墮落的徵兆(創38:1–11) 章首記載猶大「離開弟兄下去」(創38:1),娶了迦南人為妻,生下三個兒子。這段描述看似平常,實則透露屬靈滑落的徵兆。作為雅各的重要兒子,猶大本應承擔信仰傳承的角色,卻選擇與異族通婚,逐漸融入外邦文化,遠離神的約與百姓。 他的兩個兒子珥與俄南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先後被神擊殺(創38:7、10),顯示整個家族在道德與信仰上的敗壞。猶大未信靠神的安排,反而推諉嫁給小兒子示拉,將他瑪置於無望的等待中(創38:11)。 這提醒信徒:屬靈的墮落往往是漸進的,從與世界妥協開始,到最後全然失去神的心意。當人離開神所設立的界限,就會失去屬靈的洞察與判斷,陷入自我保護與責任推卸的循環中。
二、人的詭計與神的介入(創38:12–26) 他瑪見猶大不願履行義務,遂以智慧與勇氣,喬裝為妓女,引猶大與她同房,並留取他印、繩與杖為憑據(創38:14–18)。她所做雖非正途,卻是出於對義的渴望與求子使命的堅持。 事件曝光後,猶大起初憤怒,要將她燒死(創38:24),當她出示證物時,他說:「她比我更有義。」(創38:26)這一句話,不僅是猶大的醒悟,也是全章的轉捩點。他承認自己的責任與錯失,首次展現悔改的心志。
此段顯示神如何在人的詭計與掙扎中仍掌權。祂未縱容罪,卻也不被人的軟弱攔阻。神藉著他瑪的堅持與猶大的悔改,使救贖的血脈得以延續。神的恩典能穿透人的敗壞,祂的計畫不因人失誤而中斷。即便在最破碎的處境中,只要人肯面對錯誤、回轉歸神,就有恢復的可能。
三、救恩血脈的延續(創38:27–30) 章末記載他瑪所生雙子法勒斯與謝拉(創38:27–30),其中法勒斯竟成為救恩歷史中的關鍵人物,名列主耶穌的家譜(參太1:3)。這不但肯定了他瑪在信心與行動上的勇敢,也顯明神如何揀選不被人看重的路徑,成就祂的旨意。
法勒斯之名意為「破口」,象徵突破與轉機。在全章的羞辱與失序中,神開出一條生命的出路,使救贖計畫得以延續。這正是神作為的特色:在混亂中建立秩序,在灰燼中燃起盼望。
神不羞辱悔改者,祂善於將破碎轉化為祝福。即便生命曾有錯誤與不堪,只要回歸祂的引導,就能進入祂命定的祝福。
神不因人失敗而止步 《創世紀》第三十八章揭示信仰歷程中的現實與張力。猶大的敗壞、他瑪的策略、家庭的混亂,看似不堪入目,卻成為神恩典與主權的顯明。神不遮掩人的軟弱,反藉此彰顯祂的赦免與恢復。
屬靈生命不在於無瑕,而在於悔改與順服。當人願意正視自己的錯誤,神就能從最黑暗之處,帶出屬天的光明。願我們常存謙卑,承認需要神恩,並在失敗中信靠那位能使萬事互相效力的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