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又上了一堂「溝通課」。
每年六月是驕傲月(Pride Month),是敝公司推動DEI(多元共融)文化的一個黃金時段。我們會規劃安排一些活動,讓這個月份不只是彩虹色的,而是有意義、有對話、有感受的。
集團在台灣有兩家公司,從去年開始,兩家公司就在同個地點上班。我們這家是負責品牌產品的銷售,而另一家是負責管理產品的製造商,兩家會一起合作規劃DEI相關活動。他們有個類似福委會功能的ERG(Employee Resource Group)小組,而我們則由HR主導。
今年我們不打算舉辦實體活動,選擇直接在內部社群平台進行「徵文」,鼓勵同仁寫下對2025驕傲月主題「LOVE lifts us up | 愛讓我們升級」的想法與感受。
今天我在茶水間碰到了ERG驕傲月活動的擔當,想了解今年他們活動進行得如何了? 一聊下來,我突然發現彼此對「驕傲月活動」的出發點很不一樣。
我問他:「你有沒有發現,每次Pride Month的主題都會以 LOVE 開頭?為什麼不是 Diversity、Identity、Pride,而總是 LOVE 呢?」
他想了想後:「因為愛,是世界上最普遍、最沒有爭議的語言。談愛,沒有人會反對。」
我點頭:「談到愛的時候,我會把愛跟宗教連在一起。可是驕傲月的愛,不是泛道德的愛,而是和性別認同、社群脈絡有關的愛。」
接著我分享了Stonewall 的故事。那是1969 年紐約同志酒吧的一場衝突,如何從一次警察臨檢與群眾抗爭,演變成同志平權運動的開端。那是Pride Month的起源,也讓「愛」變得不只是抽象,而是有血有淚、有歷史、有代價的。
他聽後一愣:「原來是這樣喔?我還真的不知道。」
突然什麼敲醒了我。
原來,我一直以為因為對方是驕傲月活動的擔當,自然會知道驕傲月的背景;因為要推廣教育,所以肯定知道驕傲月的由來與脈絡;要談LOVE,一定知道它背後的血與淚。
結果,這一切都只是我自己的「預設立場」。
我們的對話之所以對不了焦,不是因為誰對誰錯,而是我們兩個人,雖然同樣站在驕傲月的大地圖上,但是站在不同的框架裡。他在「活動推廣」的框架,而我在「意義傳承」的框架。
我以為他一定知道,而他並不一定需要知道。畢竟我已經連續安排6年驕傲月的活動了,而他只有今年。
這讓我想到一個畫面,2023年12月我參加了謝文憲憲哥的書房憲場podcast,一起錄製<造局者: 超越AI的思考框架(Framers)>這本書的介紹時,我們討論了在一幅畫上,個別將框架(Frame)放在了哪裡,就會只看到那裡,若兩人的框架沒重疊,就不會有交集。
套用到今天的案例~「溝通的開始,不是直接展開對話,而是先問彼此的框架在地圖的哪裡。」
框架沒對上,我講的路線,他看不見;而他給的指南針,我也覺得用不上。講再多,還是平行線。
幸運的是我們有機會聊更多,知道了彼此認知的差距,避免了可能發生的誤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給今天的自己
1.不要預設他人知道你所知道的。
因為你以為的基本常識,對他人可能只是資訊雜音。
2.溝通前先校對彼此的框架與出發點。
是任務導向?理念導向?行政執行?還是價值倡議?
3.先找交集,再談共感。
否則,只是兩個人各說各話,彼此困惑又委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時候,我們都急著展開對話、促成理解,但其實最該先做的,是拿出彼此的「認知框架」,放在地圖上看一看。確認彼此在哪個維度,才不會在不同頻道裡,各自努力前進,卻彼此誤會。
以上就是我今天發生的小故事。
謝謝驕傲月,讓我又練了一次「認知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