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第27週-CCFI、歐線集運與長榮Q2營收獲利連動預估

秦暢秋-avatar-img
發佈於202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再次提醒,原訂明天7/6(日)在台北群益證券忠孝分公司舉辦的秋哥粉絲聯誼會,確定因為颱風的關係順延一週,將於7/13(日)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舉辦。同時為了不讓中南部粉絲跑遠路,台中場和高雄場確定會舉辦,時間秋哥會再另外公佈,這篇就先算是給大家的一點小小補償了。颱風天風強雨急,粉絲會什麼時候辦都可以,粉絲的安全最重要。

 本週運價小跌,但秋哥還是要來糾正一下很多人對運價的錯誤邏輯。什麼美西運價月跌67%,是真的跌67%啊!問題這就出在標題的以偏概全,偏偏台灣的投資人就很懶,看新聞不看內容,只看標題。

 1.美西跌67%,航商的獲利也跌67%?跌到成本線?哪一家的成本線?長榮的成本線和陽明一樣?和只有一兩條小船的小航商成本一樣?SCFI是上海貨櫃運價指數哪,不是全中國,也不是全球哪!全世界也不是只有美西一條線哪!歐洲線在漲怎麼不講?

 2.秋哥已經講過無數次,SCFI、FBX、WCI都包括貨代價,天下大亂,貨代趁火打劫就越狠,之前關稅緩衝期大門一開,許多廠商怕違約,趕著交貨,許多廠商庫存少,搶著補貨,所以運價的漲法幾乎是垂直式的,WCI一天都能漲超過40%。現在大門要關了,急單減少,不用搶櫃搶時間,運價在掉的速度當然也會比較明顯。

 3.秋哥已經講過無數次,CCFI才能反應出航商的實收運價,而你要看趨勢,越近期的歐線就越準確,因為那幾乎就反應實際運價。2508的歐線代表7及8月的歐線價格,現在都還有1850點左右,還高過第一季的均價,然後媒體跟你說,第三季旺季確定落空。落你老木,你是怎麼推理出來的?

 如果用含貨代價的運價算,22年美西一櫃20000美金時,長榮的EPS才不會只有157.97,而是至少三至四倍,EPS至少破五百,去年的EPS也不會只有65,而是至少破200。對於這些媒體,秋哥真的是佩服到五體投地,好好的做功課,有那麼難嗎?

raw-image

《用CCFI推長榮當月營收》

 本週SCFI下跌98.02點,來到1763.49點,連續四週下跌,但相較於四月左右的1250點,並沒有算很差。

 本週CCFI小跌26.35點,來到1342.99點,下跌1.9%,終止四連漲,很可惜沒有像秋哥預期的還有一兩週漲幅,但跌幅不大,1300點仍是不錯的價格,略低於第一季均值1346.25,遠高於第二季均值1170.64。

 CCFI的六月均值是1288.08,如果以此推估長榮營收的話,對應CCFI均值1109.87點,美元均值大概是29.5新台幣。所以如果以五月營收推算六月營收,應該會落在322.02億元。月增22.11%,但年減23.87%,沒辦法,因為去年六月就是第二次大航海時代的起漲點。

 但這裡有一個變數,五月幾乎都是在縮班減班,六月則是加班船全開猛撈錢,所以六月的營收應該可能會再往上加個5%左右。

 另一個變數則是美元較五月又貶了1.5元,這樣營收也要向下修正,這裡就和加班船相抵了,一樣維持320億的估值。但秋哥是要先強調,由於變數太多,最近秋哥的預估值,誤差沒有辦法像以前那麼小了,也請大家多見諒。

《第二季EPS及淨值預估》

 至於EPS,那就真的難估了,不過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向來推算一下:

 一、美元的長期匯率,自2006年起,大概一直在30元上下,最低是2022年的27.54。從2006年至今,美元對新台幣長期維持在1:30上下,2021年最爛時一度出現27字頭,但長榮當年一樣賺了300多億。2022年美元大概均價30,長榮一樣大賺2000億以上,但當時的客觀環境和現在略有不同,可能無法直接類比,但吳總有說影響沒想像中大,秋哥也用美收美付的概念解釋過這個問題,因此只能等實際獲利數字出來後,才能再做檢討並調整預測模型了。

 二、美元的貶值,對營收和淨值一定有影響,因為一律美元計價,但這也關係到各家公司對匯率的避險操作。至於獲利,秋哥也說過,由於美元收款美元支付的概念,所以不會全部反應,這個吳總也在法說會上證實了,所以營收會降低,但成本線也會降低。

 但無論如何,以CCFI第二季均值1288.08,和四五月營收來看,長榮第二季要破900億幾乎不可能。但應該與2024年第一季差不多,但這裡要考慮美元貶值帶來的匯損,所以可能要從原本的8-9元再打個八折,約6.5-7.2元間。

 三、但這裡還要再加一個未分配盈餘稅,一般認列在第二季,這也很好算,去年賺1395億,直接除以2(配一半)再乘以0.05(未分配盈餘稅稅率),大概就是34.8億,折合EPS1.6元,扣掉這個,第二季的EPS就「只剩」5-6.5元間了,至於榮運減資大概能增加1元的EPS,那就相送了,因為不知道會不會本季入帳。(65K大說這是投資款收回,不算EPS,特此更正)

 反正上半年最爛就是18元左右,第三季目前看起來和第一季差不多,第四季再爛也爛不過第二季,所以全年保底36元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哇,那獲利不就對折了?股價200出頭,一年賺36元的股票,本益比5.55倍的股價,全台灣你找得到嗎?這還是為美元貶值的關係,等第二季財報公佈,你就會知道有多少股票的財報死得很難看了。

raw-image

 淨值的部份,6/30央行神來一拉,硬是把新台幣拉到接近30元,這對美元資產部位高的企業,算了打了一劑延命針,但其實也只是讓財報上的淨值數字,不致於太難看而已。事實上美元季初就是33.02,季末29.9,就是貶了9.45%,假設長榮有一半資產是美元且無避險,那麼長榮配息後的淨值是251.57,換算下來有可能產生11.8元的淨值減損,有可能吃掉整季的獲利甚至還倒貼。但很多資產不是這樣算的,長榮一直很會在財報上喬來喬去,秋哥認為,最多就是這一季賺的EPS,都被匯差吃掉而已,不會減損太多。

 秋哥還是要強調,淨值只是轉換成新台幣而已,長榮戶頭裡有多少美金,多少新台幣,不是不見了,還是在那裡不會受影響,只是計算方法不同而已,長榮仍然賺錢ING,賺的錢也不會消失,更不會影響到獲利與配息。

《用歐線集運推估25年全年營收》

 歐線2506已經下檔,2508小漲不到100點,25年的小漲,26年的小跌,但幅度都不大,依目前歐線的合約價,本期長榮的預估年營收,略增到3956.86億,月均營收329.74億,因為未分配盈餘稅和美元持續貶值的關係,EPS的能見度調整到36-40元間。但這只是用現在的數值預估,之後還是每期都會有變化的。

raw-image

 本預報會隨著每週實際的數字,以及彼此間的相關係數,做滾動性調整,力求預測的準確度,不要與實際數字落差太大,但秋哥必須再次強調,僅供參考。以後每週五都會做定期更新,敬請各位家族朋友按時收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秦暢秋的價值贏家
429會員
415內容數
秦暢秋,人稱秋哥,名字很秋,但為人很客氣。CMoney專欄作家,價值投資基本教義派信徒,管理研究所博士生。本職是生技新藥和SPAC併購,興趣是尋找符合價值投資要件的標的。 秋哥不測股價,不報明牌,不會主動聯絡你,沒有LINE群,不會邀請你進群組加好友。長線信徒歡迎參考服用,短線賭徒敬請直接略過。
2025/07/04
 如題,就請報名成功的朋友憑簡訊入場,沒報到名的,就等秋哥出書後再說了。另外台中和高雄的場地秋哥也都找好了,應該會在八月上旬前找假日舉辦,到時會再貼上報名連結。其實要辦粉絲聯誼會不難,難的是要講什麼。大家都願意花時間來聽了,而且還要收100塊,總不能隨便說說敷衍了事啊!
2025/07/04
 如題,就請報名成功的朋友憑簡訊入場,沒報到名的,就等秋哥出書後再說了。另外台中和高雄的場地秋哥也都找好了,應該會在八月上旬前找假日舉辦,到時會再貼上報名連結。其實要辦粉絲聯誼會不難,難的是要講什麼。大家都願意花時間來聽了,而且還要收100塊,總不能隨便說說敷衍了事啊!
2025/07/03
 秋哥一直都在說,盡信媒體不如無媒體,盡信秋哥不如無秋哥。這算秋哥前面講的都是對的,你也只能當參考,秋哥寫的每一篇,你都要獨立去看,去思考,我的資料來源、整合的能力,分析的邏輯是不是正確合理。至於媒體,你就要更加小心,特別是那種資料來源不具名的,報導的公平性和正確性,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
Thumbnail
2025/07/03
 秋哥一直都在說,盡信媒體不如無媒體,盡信秋哥不如無秋哥。這算秋哥前面講的都是對的,你也只能當參考,秋哥寫的每一篇,你都要獨立去看,去思考,我的資料來源、整合的能力,分析的邏輯是不是正確合理。至於媒體,你就要更加小心,特別是那種資料來源不具名的,報導的公平性和正確性,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
Thumbnail
2025/06/30
各位鄉親大家好,全球前十大貨櫃航商運力分析,因為秋哥去美國出差的關係,雖然資料都有收,但因為太忙了,所以偷懶了兩期沒有做,本期就直接做第二季的前後對比了。《全球航商總運力》 本期(第二)截至6/30為止,全球貨櫃船數7330艘,較季初增加了52艘,增加幅度0.714%。秋哥用另外兩個數據......
Thumbnail
2025/06/30
各位鄉親大家好,全球前十大貨櫃航商運力分析,因為秋哥去美國出差的關係,雖然資料都有收,但因為太忙了,所以偷懶了兩期沒有做,本期就直接做第二季的前後對比了。《全球航商總運力》 本期(第二)截至6/30為止,全球貨櫃船數7330艘,較季初增加了52艘,增加幅度0.714%。秋哥用另外兩個數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一場Covid疫後所釀成的供應鏈危機造就了2021年的大航海時代,投資人仍意猶未盡之際,運價指數近期又悄然急拉,全球貿易似乎正蘊釀著另一場完美風暴,此一回是否又將迎來再一次的航運瘋狂呢!
Thumbnail
一場Covid疫後所釀成的供應鏈危機造就了2021年的大航海時代,投資人仍意猶未盡之際,運價指數近期又悄然急拉,全球貿易似乎正蘊釀著另一場完美風暴,此一回是否又將迎來再一次的航運瘋狂呢!
Thumbnail
Allmoneyrise,長榮四去年底迄今漲幅48.28%,才是貨櫃航運漲幅王 鄉民對投資素人信任度還高於投顧老師,產生兩大現象: 「地下投顧」:沒有專業證照卻經營投顧業務 「投顧地下化」:有專業證照網路化匿名經營 違法行為無所不在,發展成集團化經營,明明都是主力、外圍、寫手,個個會演是英雄
Thumbnail
Allmoneyrise,長榮四去年底迄今漲幅48.28%,才是貨櫃航運漲幅王 鄉民對投資素人信任度還高於投顧老師,產生兩大現象: 「地下投顧」:沒有專業證照卻經營投顧業務 「投顧地下化」:有專業證照網路化匿名經營 違法行為無所不在,發展成集團化經營,明明都是主力、外圍、寫手,個個會演是英雄
Thumbnail
  “政策投資-TESLA”這篇文章裡有提到2021年有遇到一個好機會,因此賣出部分特斯拉持股,這檔就是長榮海運,當時ptt上有一篇很完整的海運分析文,看到文章時覺得分析很完整,也很心動,只是相對於特斯拉政策面的確定性,讓我沒有在一開始就決定是否買入,網路上也有許多不同意見,有人一說法是景氣循環股,
Thumbnail
  “政策投資-TESLA”這篇文章裡有提到2021年有遇到一個好機會,因此賣出部分特斯拉持股,這檔就是長榮海運,當時ptt上有一篇很完整的海運分析文,看到文章時覺得分析很完整,也很心動,只是相對於特斯拉政策面的確定性,讓我沒有在一開始就決定是否買入,網路上也有許多不同意見,有人一說法是景氣循環股,
Thumbnail
從長榮航45%配息談起 剛剛和一些朋友在討論長榮航賺4.01元配息1.8元,配息率才45%,你覺得如何呢? 賺4.01元才配1.8元,這個就是問題所在,賺那麼多,為什麼不多配一點。 這一個點,我在《長榮航,有沒有起飛的機會?》一文中有提到,因為資本支出較大,這兩年大約平均超過50%,但之前有因
Thumbnail
從長榮航45%配息談起 剛剛和一些朋友在討論長榮航賺4.01元配息1.8元,配息率才45%,你覺得如何呢? 賺4.01元才配1.8元,這個就是問題所在,賺那麼多,為什麼不多配一點。 這一個點,我在《長榮航,有沒有起飛的機會?》一文中有提到,因為資本支出較大,這兩年大約平均超過50%,但之前有因
Thumbnail
貨櫃航運面臨的處境就是冰火二重天 多少財經媒體及作者,開始跟著本蛙談『繞道』與『塞港』,諸位了解誰在主導航運議題了吧。 經濟學認為價格是由「供需關係」透過[市場機制」決定,疫情期間的『世紀行情』導因於『塞港』,疫情造成港口本身運作癱瘓,所以引發後續一連串效應。 『繞道』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Thumbnail
貨櫃航運面臨的處境就是冰火二重天 多少財經媒體及作者,開始跟著本蛙談『繞道』與『塞港』,諸位了解誰在主導航運議題了吧。 經濟學認為價格是由「供需關係」透過[市場機制」決定,疫情期間的『世紀行情』導因於『塞港』,疫情造成港口本身運作癱瘓,所以引發後續一連串效應。 『繞道』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Thumbnail
紅海危機推升運價,長榮(2603)於12月份漲幅達37%。事態未見和緩,SCFI急漲至1255點,以長榮為首的航運股還可以買嗎? FED降息露曙光,彭博美債20+指數本輪自低點向上反彈19%,巿場聚焦債券投資,債券ETF可以追價嗎? 本周專篇將分享三個觀點:
Thumbnail
紅海危機推升運價,長榮(2603)於12月份漲幅達37%。事態未見和緩,SCFI急漲至1255點,以長榮為首的航運股還可以買嗎? FED降息露曙光,彭博美債20+指數本輪自低點向上反彈19%,巿場聚焦債券投資,債券ETF可以追價嗎? 本周專篇將分享三個觀點:
Thumbnail
■文章內文重點:選舉前後的兩岸旅遊、中國肺炎前後的國際姿態、巴拿馬運河旱災前後的貨櫃與散裝航運 □貨櫃航運當年被套牢者,這是最後一次安全退場機會。設定好「獲利目標」逐步出場 ●中國經濟低迷,依賴傾銷爭奪市場,需要散裝航運運能支持 ○面對這兩個月旅行社營收,石破天驚的兩岸重新開放下,莫管短線雜訊
Thumbnail
■文章內文重點:選舉前後的兩岸旅遊、中國肺炎前後的國際姿態、巴拿馬運河旱災前後的貨櫃與散裝航運 □貨櫃航運當年被套牢者,這是最後一次安全退場機會。設定好「獲利目標」逐步出場 ●中國經濟低迷,依賴傾銷爭奪市場,需要散裝航運運能支持 ○面對這兩個月旅行社營收,石破天驚的兩岸重新開放下,莫管短線雜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