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自己是誰嗎?
我想很多25歲的人,都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別說25歲了,很多人到30歲甚至35歲還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
如果給你1分鐘自我介紹,你會怎麼說?是說自己整天無所事事喜歡打電動?還是說自己很會善用時間,充實人生?
但我覺得比起自我介紹更重要的是,你知道你是誰。
-你做過什麼
常在網路上可以看到一種人,他們不知道自己到底活在世上是為了做什麼事,每天的生活過得好像一樣,一旦要讓他們做出改變,他們就退回到那張習慣且溫暖的床。
有捨就得,如果需要冒險,就必需要承擔受傷的危險;不想冒險的人,他們也得背負不改變的風險。
如果要讓你回想自己目前為止的人生,有一件事,是你值得感到驕傲的事嗎?還是說,你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
「我怎麼知道自己興趣是什麼?」
「做就對了。」
「那我要做什麼?」
「做就對了。」
「我就因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才不知道要做什麼!」
「做就對了!」
如此這般鬼打牆的感覺,或多或少都在我們腦海裡。
確實,在什麼事都還沒做之前,你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但如果你什麼事都還沒做,你這輩子一定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那我到底該怎麼辦,這個問題就跟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你不知道開始的點在哪裡,所以你無從下手。但往往我們都把事情看得太複雜了,既然沒有開始的時間點,那你為何不創造呢。
-突如其來的旅行
旅行是什麼?很多人覺得旅行,就是到美麗的景點拍張照片,去名勝的古蹟看一看,或是去當地吃當地的美食,又或是到國外去體驗不同的風情文化。
如果你開始一趟旅行,但在出門的時候被車撞到,讓你躺在醫院一個月,你可以很肯定地說這趟旅行是失敗的,但我覺得這趟旅行是成功的,因為你踏出去了。就算旅行才剛開始就遇到意外,至少你踏出了那一步。
開始,不保證完美,但一定有價值。
不是說被車撞很好,而是你有個開始。現實是很殘酷的,很多事情都會不如人意,我們的故事,不像是童話故事那般被完美編排,而是跟海浪一樣會有起會有沉。
當你計劃旅行,卻在剛出門就被車撞,並不是說你運氣不好,只能說這是現實的一部分,你可以否定,也可以憤怒,更可以怨天,但最後你要學會接受。
很多人擔心自己去做一件事情,最後的結果是失敗的,但這個失敗,何嘗不是一種學習呢。
當你害怕踏出家門那一刻會遭遇危險,於是你就窩在家裡,閉門不出,但這是不是也是一種風險,一種斷絕你成長的風險。
人生就像一趟沒有完美計畫的旅行,那我們又該如何開始這趟旅程?
「做就對了!」與其東想西想想很多,不如像個傻子一樣,先做再說。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這種傻勁,不需要思考太多,先做再說。
如果你在規劃旅行的時候,計畫要去哪裡玩,要住多少錢的飯店,幾點到飯店放行李,要逛哪些地點,幾點到這些地點,整個行程被時間給牢牢綁住,光是用想的,你可能就會很麻煩就放棄了。但如果把計劃定得隨意點呢?
計畫中一定都會有意外,俗話說得好:計畫趕不上變化。最好的計畫是保持彈性,而當你的計劃做得滴水不漏,毫無韌性可言,那可以說是最糟糕的計劃。
與其在想自己可以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倒不如先把這個想法放在一邊,先去做,再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學習呢。
-成為自己
對我來說,「開始」就是從畫畫這件事開始的。
曾經的我,夢想成為一位美術家,於是我在大學畢業後進入職場,用下班時間以及放假,到畫室學畫畫。畫室裡多的不是像我這樣的人,而是一大群準備考美術班的國高中生,他們畫得雖然好看,但卻沒有靈魂。
他們的作品,彷彿是為了符合標準,為了畫出世人眼中的美,而做出的作品。這很像我們的人,為了成為別人眼中那完美的樣子,而委曲求全扮演著不是自己的自己。人就是如此。
可當你知道自己是誰的時候,你就不會勉強自己去扮演別人眼中理想的自己。
當你被迫照著規則走,你只會成為規則的樣子,那個不是你。那到底要怎麼成為你自己?還是那句老話:做就對了。
做就對了?有講跟沒講一樣。但如果你不開始嘗試,你根本不知道這類事情到底適不適合你。因為我去畫室學了畫畫,我才知道其實自己輸這些國高中生一大截,或許我努力個幾年,可以把畫畫技術給練好,但從機會成本的方式算下來,同樣的時間我可以學更多的技能,體驗更多的事情。於是我放棄了。
你可能覺得放棄就是失敗,但我不這麼看,因為我真的做過了,我才知道——自己不是這塊料。比起那些連做都沒做的人,我實在好太多了。
從這件事情以後,我開始發現我周圍的人對我的評價不一樣了,他們常常說我是一個很有行動力的人,想到什麼就會去做;也有人會說是魯莽,但比起說我魯莽的人,對他們來說,我是一個望塵莫及的存在。
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知道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很多時候不是尋找,而是在刪除選項。你發現你不喜歡運動,但可能你只是剛好選錯項目而已。第一次你可能接觸健身,卻發現一樣的課表讓你乏味,但如果換成爬山,你可能會很喜歡,你很享受努力之後,從山頂往下看的美景,那一刻你彷彿重生了。
「做就對了。」這句話,既簡單也很困難。
- 1分鐘介紹你自己
如果給你1分鐘的時間,讓你介紹你自己,你會怎麼介紹?
「我是一個臺北人,工作是工程師,平時上班都在電腦前面度過,有時候要出差,但頻率很少。下班的時候我喜歡呆在家里,跟朋友打遊戲……。」這樣子介紹太過單調且沒有特色。
「你好,我是一個熱愛戶外活動的文藝青年,動的方面,我喜歡在冬天的時候去山上看大景,夏天的時候去海邊做日光浴,所以我的膚色會這麼的黑,其實我的皮膚很白喔。靜的方面,我喜歡去看展覽,我可以花一整天的時間泡在美術館裡面,曾經,瘋狂到有一天從臺北跑到高雄,就只是為了看一場展覽,看完當天就回家了。對了,我是工程師哦,是不是跟大家刻板印象中的工程師不太一樣。」這樣多了點特色,更讓人容易記住你。
介紹自己很困難嗎?其實很難。最難的原因不是在「怎麼講」,而是你體驗了什麼。
如果你沒有爬過山,你怎麼知道自己喜歡爬山,更不會知道,在冬天的時候,山上景色比夏天還漂亮。很多興趣,裡面有很多的事情,是你沒有長期接觸,不會深入了解到的。而當別人同時有玩這個興趣,或是他還在觀望,聽到你這樣子講述,他對你的看法會與他人不一樣。
自我介紹另一個困難的原因,是在於怎麼講,這跟你對文字的敏感度有高度相關。
所以在網路上閒晃時間越多,越容易觀察到一個現象:多數的人對文字並不敏感。文字本身是帶有情緒的,也有立場、溫度……,要能洞悉這一切,必需要長年接觸文字,而且是深入的接觸。
隨著閱讀書籍突破百本,量變最終換來質變,對文字的敏感性比一般人高出了一點點,看到很多人使用文字的方式,多半都是弄巧成拙。在該低頭的時候,卻昂首闊步,而在該自信大方的時候,唯唯諾諾。
就好比今天是個老闆,應該是位居上位的形象,可是句句字字中,卻透露卑微以及不自信的態度。
「身為一個老闆,為什麼營業有那麼差,有沒有人可以來敝店消費,或是可以教導我,如何經營一家店,我覺得經營一家店好困難啊。」從詞句中就能看出來,這位老闆對自家商店沒有自信,且又卑微的向他人詢問。如果不是他員工,下個月應該就打包走人了。
要知道自己是誰,這需要時間跟精力去了解、去認識。不是說在家里每天看著電影、玩著遊戲,就能知道自己是誰?未來能做什麼?必需要一步步地去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才能了解自己討厭什麼,還有喜歡什麼。
25歲的你夠認識自己嗎?
30歲的你,夠認識自己嗎?
你是否還保有小時候,那份天真、那份好奇?
你有多久,沒有踏出安全的大門,去探索這個世界?
我們下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