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關於幼兒園老師情緒失控的新聞,再次讓我的心頭感到沉重與不捨。每當這樣的新聞出現,我都能感覺到,社會對於「老師」這個角色的信任,瞬間蒙上了一層陰影。而那些每天默默耕耘、用心付出的好老師們,他們的努力與光芒,往往就在此刻被忽略了。
今天,我不想批判任何個案,只是想邀請您,一起走進老師的日常,了解我們的挑戰與心聲,更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攜手合作,一起守護孩子,也守護教育現場那份難能可貴的溫度。
那句話,傷的不只是孩子,也傷了整個教育現場
當新聞報導一位老師在明知道有監視器錄影的情況下,仍對孩子說出傷害性的話語時,許多人心中都會浮現疑問:「怎麼可能?一位老師怎麼會不顧後果做出這樣的事?」坦白說,身為同行,我也同樣震驚與不解。當然,不是沒有監視器就可以做不當的行為,老師該有自己的職業道德和底線。
然而,另一方面在評論區裡,有家長留言表示:「我的孩子也在那個班,他說老師對他很好啊」、「那位老師平常很有耐心,不可能做出這樣的事」。這些話語,讓我感到十分難過。因為,錯誤的行為不該被「平常不錯」來抵銷。就像我們不會因為一個人平常對家人很好,就能接受他在情緒失控時動手一樣。
對孩子而言,老師一句無心的話語,都可能在他幼小的心靈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這樣的陰影,是再多的「平常很好」都無法彌補的。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更深刻地體認到,言語的力量有多麼巨大。
情緒管理,是老師的基本素養,而不是「做不到就算了」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老師工作的壓力有多龐大。我們不僅要照顧孩子的飲食、睡眠與安全,更要同時兼顧他們的情緒、行為發展與學習進度,還得處理繁瑣的行政事務和家長問題。
然而,即便壓力再大,也不該成為情緒失控的理由。身為老師,我們比誰都清楚,我們的每一個舉動,都會被孩子模仿、內化、學習。如果我們不能用理性的方法處理孩子的狀況,我們又該如何教導孩子面對自己的情緒呢?
常常對到校實習的老師說:「真正專業的老師,不是聲音最大,而是最會讓孩子聽懂、心服口服的人。甚至喜歡你都願意主動去接近你」教育,不是靠音量,是靠心。就像我自己的聲音,受長期胃食道逆流所傷而沙啞。但也正因為如此,我更學會了運用眼神、手勢,音樂,甚至是故事和表情來管理班級、來帶領孩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教育的溫度。
老師的價值:不只教資優生,更要點亮每個需要幫助的孩子
在這邊和大家分享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幾年前,我們學校聘請了一位代理老師。他筆試成績非常優秀,大家對他寄予厚望。但實際教學後卻發現,他有很明顯的偏心。他只喜歡聰明、安靜、能快速理解指令的孩子,對於需要更多引導,或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不是忽略就是用不耐煩的語氣斥責。
有一次,我請假臨時又返回學校,看到他當著全班的面大聲斥責一位特殊生,孩子當場眼眶泛紅,卻只能低頭不敢吭聲。其他老師也說這是日常,那一刻我的心真的碎了。
後來我找這位老師聊,他理直氣壯地說:「我也不是不想教那些孩子,只是他們太難帶了。」我回應他:「老師的價值不在於把資優生教得更優秀,而是能讓需要更多幫助的孩子,也找到學習的勇氣與方法。」最終,這位老師選擇了離職,而我沒有挽留。因為我們不能讓這樣的教學態度繼續影響孩子。
您或許以為故事就此結束了?沒有。這位老師離職後,那些曾被他偏愛的孩子的家長紛紛來找我,表達惋惜:「怎麼這麼好的老師會離開?」「我們家孩子好喜歡他喔。」這一幕,我永遠記得…
教育現場的複雜與兩難,有時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的。但我想說的是——老師對孩子是否公平對待,不應該只靠某些家長的主觀感受來決定。 孩子對老師的喜好,與老師真正的教育品質,有時是兩回事。
管教越來越難?「不能暴力,不代表不能有紀律」
這幾年,我們常聽到老師說:「現在不能體罰、不能罵,根本沒辦法教啊!」我自己也會有這樣的感觸。自從體罰相關法規越來越嚴格後,我們在管教孩子上,確實得小心再小心,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都可能被放大檢視。
但我想說的是:「不能用暴力,不代表不能有紀律。」專業的老師會運用正向管教、情緒引導、環境設計、同儕力量,來帶出一個有秩序又溫暖的班級。我們並非沒有工具,只是需要用對方法。真正厲害的老師,孩子願意聽話照做遵守常規,那是因為面對老師的時候不是害怕,而是因為信任,。
老師不只會考試,更要會帶孩子
前陣子,網路上有些批評聲音:「公幼老師也不是很難考,現在誰不能當老師啊?」聽到這些話,替老師們感到非常委屈。
很多人不知道,以前的老師考試幾乎只看筆試成績,有些老師或許很會考試,卻可能不擅長與孩子互動。而現在,許多地區已經慢慢將筆試成績為入門參考,不會算到總成績,反而「試教」、「口試」納入重點評分,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也是家長的福音,因為我們終於開始重視一個老師對孩子的應對方式,重視他怎麼和孩子互動及對話、怎麼處理孩子打架、怎麼安撫孩子情緒,而不僅僅是考試分數高不高。
這樣的轉變,讓我很感動。因為我知道,孩子的未來,不該只是被「考得好」的老師決定,而是被「懂得怎麼陪伴與教導」的老師溫柔引導。
親師關係,需要時間建立的溫暖互動
說到這裡,想和家長們聊聊親師之間的關係。我自己身為老師,同時也是一位家長,深知家長的焦慮,也理解老師的壓力。
真心想跟大家說的是,親師之間的信任,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需要靠「長期互動」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自認自己25年來很用心並努力做到的事,就是和家長變成可以信任的朋友。但是前提會公私分明,公事上有一定的規範和界線,私底下能做的幫忙從不推辭,而且我從不關機,晚上家長有急事找我,我都會接。因為我知道,如果他們能感受到老師是願意傾聽、願意幫忙的,也會更加尊重你、支持你。甚至當發生任何可能會被誤解的事情時,家長也是選擇相信你,這種事我經歷過很多次,每個記憶點都讓我感動。
因為「你怎麼對家長,家長就會怎麼對你。」只是這條路真的不容易,就像走鋼索一樣,說話要拿捏分寸,態度要拿捏溫度。剛開始的態度很重要,有些家長怕被貼標籤不敢說話,默默忍受但誤會,老師也怕引起反彈就選擇不說。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不會有好的回饋及結果,所以這邊真心的提醒大家,真正的溝通是:「指出問題,也願意一起解決。」親師間絕對不能是責備,而是合作。
攜手守護,讓孩子與教育現場充滿光亮
最後我想說:在這個資訊爆炸、評論飛快的時代,每一則新聞、每一個畫面,都可能成為老師被貼標籤的開始。
但也希望,在指責的同時,我們也能記得——好老師,真的很多,他們正在默默承擔、溫柔守護著我們的孩子。
如果您是一位家長,請試著多了解、多溝通、多肯定您孩子的老師。 如果您是一位老師,請繼續堅持、持續學習,做那個有溫度也有力量的人。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大人,但我們可以一起成為讓孩子成為更好大人的養分。感謝您的閱讀,期待我們能攜手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更美好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