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愛,從哪來?從童年依戀到成人關係的愛情密碼!💖
第一篇:愛的起點:寶寶的第一份「情書」!💌
親愛的你,有沒有想過,你對愛的理解、對親密關係的渴望,是從哪裡開始的呢?🤔 其實,這一切的起點,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早——就在你還是個小寶寶的時候!今天,我們就來拆解寶寶寫給世界的第一份「情書」,認識依戀理論的兩位大師: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和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
👶 鮑比爺爺說:我們天生就想被愛!
約翰·鮑比(John Bowlby)這位心理學界的「依戀之父」,他觀察到一個很可愛的現象:小寶寶們天生就有一種強烈的傾向,會主動尋求與特定重要他人(通常是主要照顧者,比如爸爸媽媽)建立情感連結。這不是因為他們要吃飯、要換尿布這麼簡單,而是一種內在的、生存的本能!
想像一下,當你還是個小不點,世界對你來說是那麼陌生又巨大。這時候,如果有一個溫暖、可靠的大人,能及時回應你的哭聲、給你一個擁抱、讓你感覺安全,那對你來說,就像擁有了一個「安全基地」(Secure Base)和一個「安全港灣」(Safe Haven)!- 安全基地: 當你想要探索世界時,知道有一個堅實的後盾支持你,讓你敢於邁開腳步。
- 安全港灣: 當你感到害怕、受傷或疲憊時,知道有一個溫暖的地方可以回去,得到安慰和修復。
鮑比爺爺說,這種早期建立的連結,會深深影響我們未來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與世界互動,以及如何建立所有的人際關係!
🔬 安斯沃斯阿姨說:寶寶的「依戀風格」大揭密!
鮑比爺爺的學生,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為了驗證這個理論,設計了一個超經典的實驗,叫做「陌生情境實驗」(Strange Situation)。她把寶寶和媽媽放在一個房間裡,然後讓媽媽離開、陌生人進入,觀察寶寶的反應。結果,她發現了三種主要的「依戀風格」:
- 安全依戀(Secure Attachment)💖:
- 寶寶表現: 媽媽在時,寶寶會安心探索;媽媽離開會難過,但媽媽回來時,很快就能被安撫,並恢復玩耍。
- 背後原因: 寶寶的爸媽通常是敏感、回應且一致的照顧者。寶寶相信當他們需要時,爸媽會出現。
- 醫學根據: 擁有安全依戀的嬰兒,其大腦的壓力應對系統(特別是下視丘-垂體-腎上腺軸,HPA軸)發展更為健康。研究顯示,這些寶寶在面對壓力時,**皮質醇(Cortisol)**等壓力荷爾蒙的反應更為適中,能更快地恢復平靜。這代表他們的情緒調節能力更強!
- 焦慮-矛盾依戀 / 焦慮-抗拒依戀(Anxious-Ambivalent / Anxious-Resistant Attachment)😩:
- 寶寶表現: 媽媽在時,寶寶可能黏膩不安,不願探索;媽媽離開時非常沮喪,媽媽回來時卻又矛盾地想靠近又想推開(例如:要抱抱又打媽媽)。
- 背後原因: 寶寶的爸媽回應不一致,有時敏感有時忽略,讓寶寶不確定是否能得到回應。
- 醫學根據: 這些寶寶的HPA軸可能長期處於較高激活狀態,導致壓力荷爾蒙水平較高,情緒調節困難,容易焦慮。
- 迴避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
- 寶寶表現: 媽媽在時,寶寶可能很少與媽媽互動,專注於玩具;媽媽離開時不表現出難過,媽媽回來時也刻意迴避或不理睬。
- 背後原因: 寶寶的爸媽可能對孩子的情緒需求不敏感或迴避,讓寶寶學會了壓抑情感,認為表達需求是沒用的。
- 醫學根據: 這些寶寶雖然表面平靜,但生理上可能也處於壓力狀態。他們學會了「關閉」情緒反應,以應對照顧者的冷淡。
💡 小結:寶寶寫的第一份「情書」,藏著你愛的秘密!
鮑比爺爺和安斯沃斯阿姨的理論告訴我們,我們與生俱來的對愛的渴望,以及早期與照顧者互動的方式,就像是寶寶寫給世界的第一份「情書」,裡面藏著我們未來如何去愛、如何被愛的密碼!
別小看這些童年經驗,它們會像一條隱形的線,牽引著我們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下一篇,我們就要來看看,這條隱形的線是如何影響你的「愛情體質」的!敬請期待!💘
#依戀理論 #Bowlby #Ainsworth #嬰兒依戀 #安全依戀 #不安全依戀 #奇怪情境實驗 #愛的起點 #童年影響 #親子關係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