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童年依戀到成人關係的愛情密碼!💖

SummerM-avatar-img
發佈於育兒主題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你的愛,從哪來?從童年依戀到成人關係的愛情密碼!💖

第一篇:愛的起點:寶寶的第一份「情書」!💌

親愛的你,有沒有想過,你對愛的理解、對親密關係的渴望,是從哪裡開始的呢?🤔 其實,這一切的起點,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早——就在你還是個小寶寶的時候!今天,我們就來拆解寶寶寫給世界的第一份「情書」,認識依戀理論的兩位大師: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和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

👶 鮑比爺爺說:我們天生就想被愛!

約翰·鮑比(John Bowlby)這位心理學界的「依戀之父」,他觀察到一個很可愛的現象:小寶寶們天生就有一種強烈的傾向,會主動尋求與特定重要他人(通常是主要照顧者,比如爸爸媽媽)建立情感連結。這不是因為他們要吃飯、要換尿布這麼簡單,而是一種內在的、生存的本能

想像一下,當你還是個小不點,世界對你來說是那麼陌生又巨大。這時候,如果有一個溫暖、可靠的大人,能及時回應你的哭聲、給你一個擁抱、讓你感覺安全,那對你來說,就像擁有了一個「安全基地」(Secure Base)和一個「安全港灣」(Safe Haven)!

  • 安全基地: 當你想要探索世界時,知道有一個堅實的後盾支持你,讓你敢於邁開腳步。
  • 安全港灣: 當你感到害怕、受傷或疲憊時,知道有一個溫暖的地方可以回去,得到安慰和修復。

鮑比爺爺說,這種早期建立的連結,會深深影響我們未來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與世界互動,以及如何建立所有的人際關係!

🔬 安斯沃斯阿姨說:寶寶的「依戀風格」大揭密!

鮑比爺爺的學生,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為了驗證這個理論,設計了一個超經典的實驗,叫做「陌生情境實驗」(Strange Situation)。她把寶寶和媽媽放在一個房間裡,然後讓媽媽離開、陌生人進入,觀察寶寶的反應。結果,她發現了三種主要的「依戀風格」:

  1. 安全依戀(Secure Attachment)💖:
    • 寶寶表現: 媽媽在時,寶寶會安心探索;媽媽離開會難過,但媽媽回來時,很快就能被安撫,並恢復玩耍。
    • 背後原因: 寶寶的爸媽通常是敏感、回應且一致的照顧者。寶寶相信當他們需要時,爸媽會出現。
    • 醫學根據: 擁有安全依戀的嬰兒,其大腦的壓力應對系統(特別是下視丘-垂體-腎上腺軸,HPA軸)發展更為健康。研究顯示,這些寶寶在面對壓力時,**皮質醇(Cortisol)**等壓力荷爾蒙的反應更為適中,能更快地恢復平靜。這代表他們的情緒調節能力更強!
  2. 焦慮-矛盾依戀 / 焦慮-抗拒依戀(Anxious-Ambivalent / Anxious-Resistant Attachment)😩:
    • 寶寶表現: 媽媽在時,寶寶可能黏膩不安,不願探索;媽媽離開時非常沮喪,媽媽回來時卻又矛盾地想靠近又想推開(例如:要抱抱又打媽媽)。
    • 背後原因: 寶寶的爸媽回應不一致,有時敏感有時忽略,讓寶寶不確定是否能得到回應。
    • 醫學根據: 這些寶寶的HPA軸可能長期處於較高激活狀態,導致壓力荷爾蒙水平較高,情緒調節困難,容易焦慮。
  3. 迴避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
    • 寶寶表現: 媽媽在時,寶寶可能很少與媽媽互動,專注於玩具;媽媽離開時不表現出難過,媽媽回來時也刻意迴避或不理睬。
    • 背後原因: 寶寶的爸媽可能對孩子的情緒需求不敏感或迴避,讓寶寶學會了壓抑情感,認為表達需求是沒用的。
    • 醫學根據: 這些寶寶雖然表面平靜,但生理上可能也處於壓力狀態。他們學會了「關閉」情緒反應,以應對照顧者的冷淡。

💡 小結:寶寶寫的第一份「情書」,藏著你愛的秘密!

鮑比爺爺和安斯沃斯阿姨的理論告訴我們,我們與生俱來的對愛的渴望,以及早期與照顧者互動的方式,就像是寶寶寫給世界的第一份「情書」,裡面藏著我們未來如何去愛、如何被愛的密碼!

別小看這些童年經驗,它們會像一條隱形的線,牽引著我們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下一篇,我們就要來看看,這條隱形的線是如何影響你的「愛情體質」的!敬請期待!💘

#依戀理論 #Bowlby #Ainsworth #嬰兒依戀 #安全依戀 #不安全依戀 #奇怪情境實驗 #愛的起點 #童年影響 #親子關係 #心理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ummerM的沙龍
5會員
105內容數
用無數夜晚,拼湊瑣碎時間 累積很多AI育兒文章,並整理成筆記 看不懂艱深用詞,一次次與AI對話、詢問 才做成比較完整的系列跟大家分享 歡迎一起討論這些文章主題 目前使用多款AI交叉討論、協作
SummerM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06
告別原生家庭的「緊箍咒」:3招找回內心平靜!🧘‍♀️💖 第三篇:告別原生家庭的「緊箍咒」:3招找回內心平靜!🌈 各位親愛的,前兩篇我們從理解到說明,現在你應該更清楚自己對原生家庭的那些「疙瘩」從何而來了。既然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它,如何療癒自己,並找回內心的平靜!
2025/08/06
告別原生家庭的「緊箍咒」:3招找回內心平靜!🧘‍♀️💖 第三篇:告別原生家庭的「緊箍咒」:3招找回內心平靜!🌈 各位親愛的,前兩篇我們從理解到說明,現在你應該更清楚自己對原生家庭的那些「疙瘩」從何而來了。既然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它,如何療癒自己,並找回內心的平靜!
2025/08/05
原生家庭的「隱形影響」:心理學和醫學怎麼說?🧠🔬 第二篇:原生家庭的「隱形影響」:心理學和醫學怎麼說?🤯 各位親愛的,上回我們聊到對原生家庭那些說不出的「疙瘩」,是不是讓你感覺沒那麼孤單了?今天,我們要更進一步,從心理學和醫學的角度,來揭開這些「疙瘩」背後的科學秘密!你會發現,這些「隱形影
2025/08/05
原生家庭的「隱形影響」:心理學和醫學怎麼說?🧠🔬 第二篇:原生家庭的「隱形影響」:心理學和醫學怎麼說?🤯 各位親愛的,上回我們聊到對原生家庭那些說不出的「疙瘩」,是不是讓你感覺沒那麼孤單了?今天,我們要更進一步,從心理學和醫學的角度,來揭開這些「疙瘩」背後的科學秘密!你會發現,這些「隱形影
2025/08/04
為什麼我對原生家庭有疙瘩?別擔心,你不是唯一!😩💔 第一篇:為什麼我對原生家庭有疙瘩?別擔心,你不是唯一!🤯 親愛的你,是不是有時候會對自己的原生家庭,有種說不出的複雜感受?不是不愛,但就是覺得心裡有那麼一點「卡卡」的?🤔 也許是每次回家都覺得壓力山大,或是某些話題一聊就想逃跑,甚至會突
2025/08/04
為什麼我對原生家庭有疙瘩?別擔心,你不是唯一!😩💔 第一篇:為什麼我對原生家庭有疙瘩?別擔心,你不是唯一!🤯 親愛的你,是不是有時候會對自己的原生家庭,有種說不出的複雜感受?不是不愛,但就是覺得心裡有那麼一點「卡卡」的?🤔 也許是每次回家都覺得壓力山大,或是某些話題一聊就想逃跑,甚至會突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寫東西的時候,我經常先觸碰一些游離的情緒,順利的話,順著某條情緒往裡面走,可以遇見別有生機的洞穴。 童年經驗必然影響了成年以後的行為模式,儘管有一些心理勵志的說法,說人可以完全掌握自己,完全擺脫過去的習性和限制,開創全新的局面。 理論上可以,但童年經驗是初次認識世界最初的基石,之後的世
Thumbnail
□寫東西的時候,我經常先觸碰一些游離的情緒,順利的話,順著某條情緒往裡面走,可以遇見別有生機的洞穴。 童年經驗必然影響了成年以後的行為模式,儘管有一些心理勵志的說法,說人可以完全掌握自己,完全擺脫過去的習性和限制,開創全新的局面。 理論上可以,但童年經驗是初次認識世界最初的基石,之後的世
Thumbnail
探討在童年時期隱藏自我感受的經歷,透析對父母關注的渴望及情感缺失。講述在遭遇困難時,雖得到幫助卻無法獲得所需的情感支持,並通過與貓的互動,發現內心渴望愛與被愛的情感。這段回憶不僅影響了作者的成長,也讓其在面對情感困境時,更加理解自身的需求。
Thumbnail
探討在童年時期隱藏自我感受的經歷,透析對父母關注的渴望及情感缺失。講述在遭遇困難時,雖得到幫助卻無法獲得所需的情感支持,並通過與貓的互動,發現內心渴望愛與被愛的情感。這段回憶不僅影響了作者的成長,也讓其在面對情感困境時,更加理解自身的需求。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看這篇好累喔!需要點時間去想想,先節錄最後面的幾段:   「三個鍛鍊愛的途徑或指標 因此,我們要從「自愛」走向「成熟的愛自己」,同樣要有三個要素: (1)內在(主詞與受詞)自我的距離與獨立。我們能不能檢視那種認同父母的愛的方式,它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愛,以及那個嬰兒自我(有些人稱為內在小孩)的需
Thumbnail
看這篇好累喔!需要點時間去想想,先節錄最後面的幾段:   「三個鍛鍊愛的途徑或指標 因此,我們要從「自愛」走向「成熟的愛自己」,同樣要有三個要素: (1)內在(主詞與受詞)自我的距離與獨立。我們能不能檢視那種認同父母的愛的方式,它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愛,以及那個嬰兒自我(有些人稱為內在小孩)的需
Thumbnail
這篇短文探討了牽手與擁抱所帶來的溫暖感受,以及作者在女兒成長過程中的一些感受和困擾。
Thumbnail
這篇短文探討了牽手與擁抱所帶來的溫暖感受,以及作者在女兒成長過程中的一些感受和困擾。
Thumbnail
【關於幸福是什麼】     我想應該就是孩子跑來跟你說,我想要抱抱,然後用手環抱著你,並且給你送上輕輕的一吻,那一刻內心都融化了,彷彿這個世界就只為了你倆而靜止,什麼事情都可以緩緩不計較,只想停留在這一刻。     但是養兒育女的這種時刻畢竟不多,多的是處理功課、檢查作業、指派家事,每一樣都
Thumbnail
【關於幸福是什麼】     我想應該就是孩子跑來跟你說,我想要抱抱,然後用手環抱著你,並且給你送上輕輕的一吻,那一刻內心都融化了,彷彿這個世界就只為了你倆而靜止,什麼事情都可以緩緩不計較,只想停留在這一刻。     但是養兒育女的這種時刻畢竟不多,多的是處理功課、檢查作業、指派家事,每一樣都
Thumbnail
愛 是一個抽象概念 即便家人因為我的出生感到快樂 他們並不懂如何去愛
Thumbnail
愛 是一個抽象概念 即便家人因為我的出生感到快樂 他們並不懂如何去愛
Thumbnail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在上了三個月心理學課程與看了課本內容之後,希望小時候父母可以教我的事: 1、嬰兒時期擁有愛與安全感 讓我知道自己是舒適、安全的,在我成長後擁有穩定的內核及自信。 2、培養我的自主意識,學會主動學習 在開始學習的時期陪伴我
Thumbnail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在上了三個月心理學課程與看了課本內容之後,希望小時候父母可以教我的事: 1、嬰兒時期擁有愛與安全感 讓我知道自己是舒適、安全的,在我成長後擁有穩定的內核及自信。 2、培養我的自主意識,學會主動學習 在開始學習的時期陪伴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