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碩博士生寫論文時,
最容易混淆的就是「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引用的邏輯。
看似都是在用別人的工作支撐自己的對話,但兩者的焦點其實完全不同。
▋文獻探討:專注在「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的對話
第二章的文獻探討,目的是建立你的研究問題脈絡,
以及證明你的方法設計是有根據的。
這裡的引用,重點在「我為什麼問這個問題?」
以及「我為什麼用這種方法?」
所以引用會偏重在理論、設計、方法論的對話。
▋研究結果:專注在「結果詮釋」與「對領域的意義」
到了結果章節,引用的角色完全變了。
這裡不是在鋪背景,而是讓你的發現有定位。
你要回答的問題是:
「我的結果怎麼被解釋?」
「它跟現有研究的異同是什麼?」
「它對整個領域的意義在哪裡?」
▋研究結果引用的三個原則
1. 報告你自己的 raw result → 不需要引用
數據本身是你的,不用引用,重點是清楚呈現。
2. 解釋或比較你的結果 → 通常要引用
當你說「這個結果跟某研究一致/不同」,
或用他人的理論框架解釋你的數據,這時引用能讓詮釋站得住。
3. 連結到整個領域的討論 → 一定要引用
當你把你的研究拉到宏觀層次,
任何「對領域的意義」的論述,都需要用文獻來支撐。
⸻
記住這個差異:
文獻探討是「研究問題/方法」的對話,
研究結果是「詮釋/意義」的對話。
兩者用到的引用看似相同,
但角色和目的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