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閱讀研究文獻中保持批判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閱讀現有研究文獻的過程中,對我而言最難的是要在閱讀的過程中保持「批判」的心態,為什麼在閱讀文獻時要有批判性?根據《如何做好研究論文》的作者上野千鶴子教授的說法:如果被大量先行研究說服並接受別人的理論,那你就不需要解決這個問題了,之所以加上批判性這個詞,就表示你並不滿意既有的答案。

當我們保持批判性的心態在閱讀論文時,我們可以觀察到自己對於這一個研究問題看法和既有研究結果之間的距離。也許先前的文獻已經解決百分之八十的問題,但是還有兩成的問題沒有被提出與解答,這就是理論缺口。

因此上野教授提及東京上野講座一直訓練學生,無論論文是出自多麼偉大的泰斗之手,都要從批判的角度閱讀。其中或許有學生認為「我已經被說服,無話可說」,她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上野教授說:

「韋伯解決的是韋伯的問題,傅柯解決的是傅柯的問題。你的問題,除了你以外的其他人不會幫你解决,你提出的問題一定會有尚未解決的部分。」

她接著解釋「批判性」:

「不是看透已經有什麼,而是看透缺少什麼,這並不是在雞蛋裡挑骨頭。想找出缺少什麼,需要在空白中創造出新視角的構想力,只要一個小地方就夠了。覺得那一點不夠、不充分、不喜歡、沒辦法被說服…」

上野講座對於學生文獻閱讀的訓練中,不會要求學生對文獻做摘要,也不容許學生摘要。原因在於上野教授認為,只有作者本人最能清楚的說明文章,沒有人能說明得比作者更好。因此,閱讀文獻,然後和文獻保持距離,才能產生原創性。

上野教授認為:批判永遠是後進者(late comer)的特權。

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也提供了上野講座使用的學生文獻報告格式。

文獻報告的格式(hand-out)

負責文獻名稱:

報告者:

作者介紹:

1. 主題

2. 對象

3. 方法

4. 驗證的妥善性/發現/意義與效果

5. 方法與限制問題

6. 其他評論

講義請遵照以下規定製作:

1. 不可摘要

2. 作者的簡歷與介紹

3. 本論點在研究史上的定位

4. 問題為何?

5. 對象與方法為何?

6. 發現的內容與妥善性、意義為何?

7. 分析的問題點、方法的限制、批判點為何?

8. 論述、文體、表達是否適當?

9. 本論點有沒有機會發展及應用?

我覺得這樣的格式很好,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特別是對於從小接受填鴨式教育的我而言,不論是看書或看文獻,觀點常常會被文字所影響,覺得裡面寫的頭頭是道。尤其當閱讀一些大師的作品,總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充滿驚艷與佩服。要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批判性,是我需要努力的課題,而上野教授的說法改變了我對「批判性」的認知,「不是看透已經有什麼,而是看透缺少什麼,這並不是在雞蛋裡挑骨頭」。從試著找出缺失什麼下手,這值得我來好好練習。

圖片來源:https://www.wikihow.com/Critique-Literature

圖片來源:https://www.wikihow.com/Critique-Literature



avatar-img
19會員
43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研究問題是研究的出發點,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指的是能回答、在研究者的能力範圍內,而且可以透過實際證據驗證的問題。 上野千鶴子教授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說明:提出研究問題之後,要假設這一個研究問題過去一定也有人提過類似或相關的問題。常常有人認自己提出的是屬於原創性」問題,之前沒有任何人提過,上野教
進行學術研究的第一步是要提出研究問題,這也是一開始從事學術研究者所面臨的困難,如何提出好的研究問題?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本身是社會學者,主持東京「上野講座」近二十年,上野講座其實是一個教導研究方法的工作坊,他並將其授課內容集結出版《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 在談到如何提出研究問題的章節
我們都有機會參與一些「無聊」的會議,在會議的過程中,你可能無聊的在筆記本上塗鴉,被動的等待被點名,然後發表一些言不由衷的意見。此時,《練習改變》一書的作者Marshall Goldsmith建議我們,可以在參加前假裝會議後我們需要對以下四個問題評分: 我是否盡最大努力追求快樂了? 我是否盡最大努
習慣與行為的改變很難做到百分之百,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意外。但Marshall Goldsmith表示,很多人在好不容易養成新的習慣之後,卻因為偶然的意外,例如已經養成準時習慣後,卻因為一兩次的遲到,又認為偶而遲到不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讓我們產生「差不多」的感覺。有了差不多的感覺之後,我們可能停
《練習改變》的作者Marshall Goldsmith提出對於改變進行妥善的計劃,可以讓「自我損耗」有效的降低。但問題是,計劃可以控制生活中可預測的部分:我們知道下一步該去什麼地方、遇見哪些人,做哪些事情,所以我們能做好準備。有了計劃,當面對事情發生時,我們清楚的知道自己該怎麽做。 但是在計劃之外
我發現,通常到晚上我的自制力會變差,特別是深夜時刻,有時候會不由自主的吃下不應該吃的零食,有時候則會動手刷卡結算購物車中的商品。《練習改變》一書的作者Marshall Goldsmith說,這是因為自我損耗(Ego Depletion)所致。 《練習改變》中提及我們擁有一種“自我力量”(Ego S
研究問題是研究的出發點,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指的是能回答、在研究者的能力範圍內,而且可以透過實際證據驗證的問題。 上野千鶴子教授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說明:提出研究問題之後,要假設這一個研究問題過去一定也有人提過類似或相關的問題。常常有人認自己提出的是屬於原創性」問題,之前沒有任何人提過,上野教
進行學術研究的第一步是要提出研究問題,這也是一開始從事學術研究者所面臨的困難,如何提出好的研究問題?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本身是社會學者,主持東京「上野講座」近二十年,上野講座其實是一個教導研究方法的工作坊,他並將其授課內容集結出版《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 在談到如何提出研究問題的章節
我們都有機會參與一些「無聊」的會議,在會議的過程中,你可能無聊的在筆記本上塗鴉,被動的等待被點名,然後發表一些言不由衷的意見。此時,《練習改變》一書的作者Marshall Goldsmith建議我們,可以在參加前假裝會議後我們需要對以下四個問題評分: 我是否盡最大努力追求快樂了? 我是否盡最大努
習慣與行為的改變很難做到百分之百,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意外。但Marshall Goldsmith表示,很多人在好不容易養成新的習慣之後,卻因為偶然的意外,例如已經養成準時習慣後,卻因為一兩次的遲到,又認為偶而遲到不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讓我們產生「差不多」的感覺。有了差不多的感覺之後,我們可能停
《練習改變》的作者Marshall Goldsmith提出對於改變進行妥善的計劃,可以讓「自我損耗」有效的降低。但問題是,計劃可以控制生活中可預測的部分:我們知道下一步該去什麼地方、遇見哪些人,做哪些事情,所以我們能做好準備。有了計劃,當面對事情發生時,我們清楚的知道自己該怎麽做。 但是在計劃之外
我發現,通常到晚上我的自制力會變差,特別是深夜時刻,有時候會不由自主的吃下不應該吃的零食,有時候則會動手刷卡結算購物車中的商品。《練習改變》一書的作者Marshall Goldsmith說,這是因為自我損耗(Ego Depletion)所致。 《練習改變》中提及我們擁有一種“自我力量”(Ego S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一位任教高中的國文老師指陳教育部108課綱刪減大量的文言文,而顧炎武〈廉恥〉一文亦在刪除之列,痛批此為「無恥」課綱。新課綱難道既不教導品德教育、也不重視人格建立,以及生命覺醒嗎?在諸多討論之時,大貍老師就文本帶學生一同思考:「教育工作者該怎麼教、學習者又該怎麼學」的問題,一起來看課堂討論的風景吧!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獨立思考比以往更為重要。閱讀不僅是獲取知識的途徑,它更能提升思考能力和改善生活。本文探討瞭如何在閱讀中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包括提前提問、批判性閱讀、做筆記及與他人討論等方法。學會在閱讀中進行深入思考,使得知識能轉化為實用智慧,從而在生活中作出更明智的選擇。
尤其是講到如何想起讀過的學術段落, 可以用段落在文章的位置, 也可以用重要的學術研究關鍵字, 藉此來推動資訊塊筆記與關鍵字索引筆記的製作, 就覺得當時注意到這個點真的很關鍵, 決定了花在學術閱讀的時間精力, 是不是能持續提供知識複利。
大學生寫研究論文, 一個常見的毛病, 是不知道什麼是「清楚的段落」。 原則上,在研究論文裡面, 每一個段落要說的話, 都需要有根據有來源。 沒有根據來源的段落, 講的內容經不起推敲, 就更不可能是清楚的段落。 為了讓自己說的話清楚, 管理根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透過清晰的理路和表達方式來完善論文,以及內容要點的清晰度。這些是學術研究和寫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Thumbnail
任何一個時刻都可以展現妳的光與愛,可能是一個微笑、一句話、關心的話語、一個眼神…只要在你的所經之處所遇到的人、所經歷的事,在那瞬間對於當下
Thumbnail
閱讀研究文獻時,保持批判性很重要。本文介紹瞭如何從批判的角度閱讀文獻,觀察研究問題和既有結果之間的距離,並提供了上野講座使用的學生文獻報告格式。
Thumbnail
一位任教高中的國文老師指陳教育部108課綱刪減大量的文言文,而顧炎武〈廉恥〉一文亦在刪除之列,痛批此為「無恥」課綱。新課綱難道既不教導品德教育、也不重視人格建立,以及生命覺醒嗎?在諸多討論之時,大貍老師就文本帶學生一同思考:「教育工作者該怎麼教、學習者又該怎麼學」的問題,一起來看課堂討論的風景吧!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獨立思考比以往更為重要。閱讀不僅是獲取知識的途徑,它更能提升思考能力和改善生活。本文探討瞭如何在閱讀中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包括提前提問、批判性閱讀、做筆記及與他人討論等方法。學會在閱讀中進行深入思考,使得知識能轉化為實用智慧,從而在生活中作出更明智的選擇。
尤其是講到如何想起讀過的學術段落, 可以用段落在文章的位置, 也可以用重要的學術研究關鍵字, 藉此來推動資訊塊筆記與關鍵字索引筆記的製作, 就覺得當時注意到這個點真的很關鍵, 決定了花在學術閱讀的時間精力, 是不是能持續提供知識複利。
大學生寫研究論文, 一個常見的毛病, 是不知道什麼是「清楚的段落」。 原則上,在研究論文裡面, 每一個段落要說的話, 都需要有根據有來源。 沒有根據來源的段落, 講的內容經不起推敲, 就更不可能是清楚的段落。 為了讓自己說的話清楚, 管理根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透過清晰的理路和表達方式來完善論文,以及內容要點的清晰度。這些是學術研究和寫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Thumbnail
任何一個時刻都可以展現妳的光與愛,可能是一個微笑、一句話、關心的話語、一個眼神…只要在你的所經之處所遇到的人、所經歷的事,在那瞬間對於當下
Thumbnail
閱讀研究文獻時,保持批判性很重要。本文介紹瞭如何從批判的角度閱讀文獻,觀察研究問題和既有結果之間的距離,並提供了上野講座使用的學生文獻報告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