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閱讀研究文獻中保持批判性

如何在閱讀研究文獻中保持批判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閱讀現有研究文獻的過程中,對我而言最難的是要在閱讀的過程中保持「批判」的心態,為什麼在閱讀文獻時要有批判性?根據《如何做好研究論文》的作者上野千鶴子教授的說法:如果被大量先行研究說服並接受別人的理論,那你就不需要解決這個問題了,之所以加上批判性這個詞,就表示你並不滿意既有的答案。

當我們保持批判性的心態在閱讀論文時,我們可以觀察到自己對於這一個研究問題看法和既有研究結果之間的距離。也許先前的文獻已經解決百分之八十的問題,但是還有兩成的問題沒有被提出與解答,這就是理論缺口。

因此上野教授提及東京上野講座一直訓練學生,無論論文是出自多麼偉大的泰斗之手,都要從批判的角度閱讀。其中或許有學生認為「我已經被說服,無話可說」,她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上野教授說:

「韋伯解決的是韋伯的問題,傅柯解決的是傅柯的問題。你的問題,除了你以外的其他人不會幫你解决,你提出的問題一定會有尚未解決的部分。」

她接著解釋「批判性」:

「不是看透已經有什麼,而是看透缺少什麼,這並不是在雞蛋裡挑骨頭。想找出缺少什麼,需要在空白中創造出新視角的構想力,只要一個小地方就夠了。覺得那一點不夠、不充分、不喜歡、沒辦法被說服…」

上野講座對於學生文獻閱讀的訓練中,不會要求學生對文獻做摘要,也不容許學生摘要。原因在於上野教授認為,只有作者本人最能清楚的說明文章,沒有人能說明得比作者更好。因此,閱讀文獻,然後和文獻保持距離,才能產生原創性。

上野教授認為:批判永遠是後進者(late comer)的特權。

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也提供了上野講座使用的學生文獻報告格式。

文獻報告的格式(hand-out)

負責文獻名稱:

報告者:

作者介紹:

1. 主題

2. 對象

3. 方法

4. 驗證的妥善性/發現/意義與效果

5. 方法與限制問題

6. 其他評論

講義請遵照以下規定製作:

1. 不可摘要

2. 作者的簡歷與介紹

3. 本論點在研究史上的定位

4. 問題為何?

5. 對象與方法為何?

6. 發現的內容與妥善性、意義為何?

7. 分析的問題點、方法的限制、批判點為何?

8. 論述、文體、表達是否適當?

9. 本論點有沒有機會發展及應用?

我覺得這樣的格式很好,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特別是對於從小接受填鴨式教育的我而言,不論是看書或看文獻,觀點常常會被文字所影響,覺得裡面寫的頭頭是道。尤其當閱讀一些大師的作品,總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充滿驚艷與佩服。要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批判性,是我需要努力的課題,而上野教授的說法改變了我對「批判性」的認知,「不是看透已經有什麼,而是看透缺少什麼,這並不是在雞蛋裡挑骨頭」。從試著找出缺失什麼下手,這值得我來好好練習。

圖片來源:https://www.wikihow.com/Critique-Literature

圖片來源:https://www.wikihow.com/Critique-Literature



avatar-img
Roger學長的沙龍
22會員
43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篇文章探討《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上發表的一篇關於負面消費經驗數位療法的研究。研究發現,當消費者在評論中同時表達情緒和理性思考時,能更快從負面體驗中恢復,並提高再次購買意願。文章闡述了研究方法、發現及其對個人與企業的啟示,並提供了反思。
本文深入探討美國人對財富分配的理想與現實認知之間的巨大差距。研究發現,無論政治立場或經濟地位如何,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期待更平等的財富分配模式,但同時也普遍低估了現實社會中的不平等程度。這項研究不僅對社會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啟示,也為組織管理和個人決策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在數位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數字資訊。從產品的蛋白質含量、電池續航力,到顧客評價的星等,數字無所不在。有趣的是,這些數字可以用兩種方式呈現:阿拉伯數字(如「5」)或是用英文單字(如「five」或中文的「五」)。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差異,實際上可能對消費者的判斷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最近,田納西
本篇文章探討《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上發表的一篇關於負面消費經驗數位療法的研究。研究發現,當消費者在評論中同時表達情緒和理性思考時,能更快從負面體驗中恢復,並提高再次購買意願。文章闡述了研究方法、發現及其對個人與企業的啟示,並提供了反思。
本文深入探討美國人對財富分配的理想與現實認知之間的巨大差距。研究發現,無論政治立場或經濟地位如何,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期待更平等的財富分配模式,但同時也普遍低估了現實社會中的不平等程度。這項研究不僅對社會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啟示,也為組織管理和個人決策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在數位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數字資訊。從產品的蛋白質含量、電池續航力,到顧客評價的星等,數字無所不在。有趣的是,這些數字可以用兩種方式呈現:阿拉伯數字(如「5」)或是用英文單字(如「five」或中文的「五」)。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差異,實際上可能對消費者的判斷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最近,田納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