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今社會中,人體的展示與性別關係愈來愈受到關注。人類、或是各式各樣的事物為何會成為色情的客體[1]。客體是否本身就是客體,還是有觀者的存在,才賦予客體意義,使其成為色情的載體?是自己擁有自己的身體自主權,還是這項權力必須先要當代社會文化接受,才使「自己」能夠擁有權利?
人體在不同文化中擁有不同的意義。大衛像作為文藝復興的藝術瑰寶,象徵力量與美。對於藝術家而言,人體可以是靈感的泉源,是表達思想和情感的媒介。然而,人體的欣賞在現代社會中卻變得相當複雜。筆者猜想,如果大家嘗試和自己的朋友說:其實我很喜歡人體。大多數時候,你的朋友可能直接覺得你是變態,而不會想到你其實是對於那個模特的五官貼合黃金比例而感到愉悅。隨著性解放運動的興起,人體的展示漸漸被視為對自主權的表達。裸體攝影與藝術作品不應該被視為淫褻或不雅。
有些人看到幼童的出浴,或是穿著小泳衣的照片感到可愛,而有一些人卻把這些照片視為「伴菜」。不時有人提醒家長,要把照片設為私人,不要低估世間的惡意。撇除這些對於小心世道險惡的提醒,其實這正是社會對於身體與性認知的多元化所造成的分歧。
以乳房為例,乳房正好見証了從無性到情色的轉變。人類乳房作為身體的一部分,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象徵意義。在古代的日本,裸露的乳房並不被視為性慾的象徵。江戶時代的春宮畫中,女性多半穿著衣物,只露出下半物身進行性行為。即使偶爾出現乳房的描繪,也只是輕描淡寫,並未受到誇張的強調。
那為何現代「巨乳」漫畫比比皆是,由普通的少年漫到開宗明義的情色漫畫,「乳搖」更是由全年齡向到成人動畫都可以簡單見到的現象。在《絕園的暴風雨(絶園のテンペスト)》中,鎮部潤一郎的暗號正正是「不乳搖的胸部不能算胸部(揺れないちちは ちちじゃない)」,在《學園默示錄(学園黙示録 HIGHSCHOOL OF THE DEAD),毒島冴子的乳搖躲子彈更是令人津津樂道多年。這種改變,正是因為在19世紀,隨著鎖國結束,西方文化傳入,受到西方審美影響,乳房逐漸成為情色象徵的一部分。特別在戰後,女性裸露的乳房被用於推銷商品、鼓舞士氣,甚至成為政治宣傳的工具。這種轉變,正是文化與商業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乳房的歷史還涉及到生育與母性的象徵。在許多文化中,乳房被視為母愛的化身,生命的延續與滋養。這使得乳房的地位愈加複雜,不僅僅是情色的象徵,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
在《乳房的歷史》中,作者Marilyn Yalom探討了乳房作為藝術與情色的雙重身份。在文藝復興時期,乳房成為男性欲望的象徵,裸露的乳房是用來挑起男性的激情。威尼斯的娼妓袒胸露乳,吸引來往的客人。這些裸露的乳房,既是情色的象徵,也是女性身份的展現。
然而,在某些非洲部落,女性裸露胸部是日常的一部分,並不視為情色或挑逗;而在中東地區,女性則需要包裹全身,不同的文化規範影響了人類對裸露的判斷。這些文化背景不同,觀者的視角攸關重要。
現代乳房的意義再次發生轉變。1968年「焚燒胸罩」行動,象徵著女性對傳統束縛的反抗。2014年的「解放乳頭運動」則進一步呼籲男女平權,思考為何男性可以裸露上身,而女性不行。然而,這些行動真的能解放乳房,或是真的能達成最終目標:男女平權。由男性應該怎樣、女性應該怎樣的性別框架,化為思考「生而為人」的行動應該怎樣嗎?
裸露本身並非問題核心,真正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為裸露賦予的價值和意義。當身體成為了商品,廣告、電影、雜誌中大量出現的裸露女性形象,將乳房作為吸引消費者的工具。這樣的商品化現象,加劇了人們對女性身體的物化。
當我們站在佛羅倫斯美術學院(Accademia delle Belle Arti di Firenze) 的展廳,凝視著眼前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作品《大衛(David)》時,很少會將之視為情色。《大衛像》被賦予了文化與藝術的意義,象徵著人類對美與力量的追求。如果有人提出:「嘿,那其實是個男性裸體。」可能就會被人責罵思想淫邪。但當我們轉向一張普通人的裸照,或是精心拍攝,有著拍攝者及被寫體(被写体[2])深思熟慮的意義和想帶出的信息,為何總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這一切都是源於觀者的視覺與社會規範。寫真不淫,是觀者淫。物件的價值、定位,都是人類所賦予的,取決於文化背景與社會的約定俗成,而這些由很多因素所構成的「標籤」並非一成不變。
究竟,人類的身體是藝術還是色情?大衛像和春宮畫之間的差異是什麼?也許差異真的不在於身體本身,而在於觀者對它的解讀.裸露的意義會隨著文化、時代、社會結構的變化而改變。話說回來,也許有關衣著、裸露的討論,最終的目標是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和權利。當超越對身體的物化與定義,重新審視裸露的本質,才能真正回答:身體,究竟是藝術,還是情色?還是什麼都不是。
也許,我們在未來應該先不要對眼前的事物下定義.先對文化多樣性尊重,後理解事物本身的多重意義。以更寬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打破固有框架才是答案。
文 / 薄墨
[1] 客體是主體之外的客觀事物,是主體所認識或觀察的對象,例如桌椅、自然現象等
[2] 被攝體、拍攝對象、拍攝時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