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把核武戰略的概念套下去,就不難看出美國揮軍伊拉克,企圖建立新秩序真正目的,其實是在扼殺一個新核武區域強權,而這個強權擺明不會想跟西方合作。
為何國際關係的討論必然是衝突?
呃,不然呢?
自古以來,兩大強權的勢力範圍擴張,要兩者不衝突,唯一的可能就是勢力範圍沒有重疊,也就是兩大國中間有很多的緩衝地帶。
強權必生衝突,價值相同才有談判可能
在大國可以直接伸手的地方,強權的利益就會衝撞,衝突就會發生。發生衝突不打緊,看大家怎麼解決問題,所以衝突不是問題,問題在不想衝突,那表示勢力圈尚未重疊,這些問題都還不算可以上檯面,屬於無法掌控的範圍。
衝突的解決方法,戰爭或是談判,戰爭就是動武,不管你稱之為區域衝突還是代理人戰爭。大國之間會談判,小國之間也會,這是一種無止境的衝突狀態,沒有國家可以規避。
會選擇談判,不是因為利益談得攏,這是傳統政治學上很難解釋的地方。兩大勢力的交會處,要優先談的是價值,意識形態的爭議。
如果你很難理解,可以去看一下葬送的芙麗蓮,面對根本就與你不同的魔族,語言只是一種欺騙。
教科書上所謂的談判,多半是建立在有某些共同價值下,雙方都有信任基礎才能成立,不純然是利益。純談利益,往往是雙方勢力圈不重疊,價值滲透不了的地方,只能算帳。好比說英國跟德國談生意,要互利互惠,那麼有商人被宰殺,要不要尋求幫助,英國幫被坑的德國商人,修理英國自己人?當然要啊,反之亦然,如果基礎的信任都不願意建立,那就不會有規矩,利益就甭談了。
價格只是條件,價值才能決定戰略
這個過程很慢,兩個價值觀接近的國家,才會對於利益開放互惠這件事很積極,因為有信任基礎,相信對方講道理。兩個價值不同的國家,勢力範圍又彼此重疊,要談利益就很麻煩,真正的關鍵不在於對利益喬不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