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博物館、美術館社會教育的缺口——從國家教育研究院看終身教育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查找博物館、美術館終身教育相關研究時,發現國家教育研究院(國教院)幾乎沒有這方面的研究,這真令人意外。

檢視國教院的歷史是由三個單位整併而成:

• 編譯館 → 課程與教材中心

• 教育研究所 → 教育學術研究,偏重學校教育與政策

• 教育資料館 → 教育文獻與史料整理

在三峽的國教院,自然延續了以「學校教育、課程、制度研究」為核心的定位,換句話說,它天生就帶有一定的侷限性。

根據 UNESCO 的定義,終身學習是一個貫穿一生的學習過程,涵蓋所有年齡層,包括正式、非正式與非成文教育。學習場域不限於學校,也包括家庭、社區、工作場所,甚至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教育場所。終身學習的目標,是滿足個人、社會與職業的各種需求,提升全民素質,促進文化參與及社會包容。

對照這個理念,國教院的現況就顯得狹隘了:

• 國際上,像 UNESCO、OECD 都把教育研究視作「全人教育」,涵蓋學校、家庭、社會與終身教育。

• 臺灣國教院卻因歷史沿襲(課綱、教材、制度研究),幾乎沒有觸及社會教育,尤其是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文化場域。

• 同時,國教院,以及教育政策相關單位對「終身學習」的理解長期偏向成人教育與樂齡學習,也就是把終身教育視為「退休後或中老年人的再學習、社區大學課程、樂齡中心活動」為主。

• 結果就是,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實際研究範圍偏窄,未把教育當作一個跨領域、跨場域的國民學習系統。

在教育學傳統分類中,教育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而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電影院,甚至公共媒體,都屬於社會教育。從這個高度來看,如果國教院是國家級智庫,本應涵蓋學校教育、終身教育與社會教育,而不該只關注課綱、學校體制或成人教育政策。

臺灣的審美教育裹足不前,真是有跡可循。結構性侷限和視野狹隘,讓社會教育場域的教育潛力沒有被充分發揮,也讓社會大眾在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學習上的機會大打折扣,而終身學習更被侷限於樂齡教育的一小部分,未能真正實現全民學習的理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Irene Yi-Ling Yu的沙龍
7會員
39內容數
2025/08/22
#超圖解sdgs #五南文化出版 在當代社會,ESG(環境、社會、治理)已成為全球企業評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然而,當這套架構被延伸到文化藝術組織/機構,卻顯現出一項根本性的不足:它無法完整涵蓋文化藝術組織/機構最核心的使命——「文化」本身。 美術館與博物館作為文化藝術組織/機構的典型範例,其
Thumbnail
2025/08/22
#超圖解sdgs #五南文化出版 在當代社會,ESG(環境、社會、治理)已成為全球企業評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然而,當這套架構被延伸到文化藝術組織/機構,卻顯現出一項根本性的不足:它無法完整涵蓋文化藝術組織/機構最核心的使命——「文化」本身。 美術館與博物館作為文化藝術組織/機構的典型範例,其
Thumbnail
2025/08/20
臺灣已進入「第二次美術館時代」,各地紛紛興建美術館與博物館,不論公立或私立,文化硬體可說遍地開花。然而,這股浪潮卻暴露出一個矛盾:高等教育體系未能同步跟上。 目前,臺灣並沒有完整的大學部「博物館學系」,相關課程多半集中於研究所,如北藝大、南藝大、輔仁大學等。這意味著學生必須到碩士班才接受博物館專業
2025/08/20
臺灣已進入「第二次美術館時代」,各地紛紛興建美術館與博物館,不論公立或私立,文化硬體可說遍地開花。然而,這股浪潮卻暴露出一個矛盾:高等教育體系未能同步跟上。 目前,臺灣並沒有完整的大學部「博物館學系」,相關課程多半集中於研究所,如北藝大、南藝大、輔仁大學等。這意味著學生必須到碩士班才接受博物館專業
2025/08/15
桃園市這些年陸續建了許多館舍,雖屬機關內場館,非行政法人,操作手法似乎模仿東京上野博物館群。作為土生土長的在地老桃園人,我對這些場館有不少疑問。橫山書法藝術館便是典型案例之一。 位於桃園大園橫山的書法藝術館,自詡融合「在地原生地景」與「書法藝術」。若不是陪老母親到附近診所,經過才會注意到這座館舍,
Thumbnail
2025/08/15
桃園市這些年陸續建了許多館舍,雖屬機關內場館,非行政法人,操作手法似乎模仿東京上野博物館群。作為土生土長的在地老桃園人,我對這些場館有不少疑問。橫山書法藝術館便是典型案例之一。 位於桃園大園橫山的書法藝術館,自詡融合「在地原生地景」與「書法藝術」。若不是陪老母親到附近診所,經過才會注意到這座館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馬中文圖書館不多,馬六甲市區卻有兩個圖書館,分別收藏了不少中文書,能享受如此豐沛的圖書資源,馬六甲人真有福氣。近來,先生和我常去培風中學圖書館找書看。先生不善交際,向來很少主動與旁人往來,他加入培友會唯一目的,就是那張永久借書證。 培中圖書館最裡面靠牆的上鎖書櫃,略為陰暗,擺著一大套《冊府元龜
Thumbnail
大馬中文圖書館不多,馬六甲市區卻有兩個圖書館,分別收藏了不少中文書,能享受如此豐沛的圖書資源,馬六甲人真有福氣。近來,先生和我常去培風中學圖書館找書看。先生不善交際,向來很少主動與旁人往來,他加入培友會唯一目的,就是那張永久借書證。 培中圖書館最裡面靠牆的上鎖書櫃,略為陰暗,擺著一大套《冊府元龜
Thumbnail
移地教學-將軍村 在古色古香的紅磚牆旁搜尋寫作元素,真有感。 在真正有歷史的地方上在地文化,真有感。 在充滿知識資訊的生物型態博物館裡做中學、學中做,找出可以學習的養分。
Thumbnail
移地教學-將軍村 在古色古香的紅磚牆旁搜尋寫作元素,真有感。 在真正有歷史的地方上在地文化,真有感。 在充滿知識資訊的生物型態博物館裡做中學、學中做,找出可以學習的養分。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文化研究年會的訊息。 就在兩週前的週末,年會於臺北教育大學舉行。 翻看著議程及其中那些論文的題目和論壇的主題,想到曾經的自己。在大四那一年考上中央英文所和交大社文所,在選擇要去哪裡報到的時候,當時教音像文本與文化分析的老師跟我說,不如去看看兩個所的學生最後寫出的論文都是什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文化研究年會的訊息。 就在兩週前的週末,年會於臺北教育大學舉行。 翻看著議程及其中那些論文的題目和論壇的主題,想到曾經的自己。在大四那一年考上中央英文所和交大社文所,在選擇要去哪裡報到的時候,當時教音像文本與文化分析的老師跟我說,不如去看看兩個所的學生最後寫出的論文都是什
Thumbnail
新竹縣史館校外教學體驗,學生分組學習時,小組員們分工合作記錄說明牌上的關鍵字,再集合分享討論。一般來說很難想像國小4到6年級的學生可以這麼有組織及目標的認真參訪縣史館,但今天早上,我完全相信他們做得到!
Thumbnail
新竹縣史館校外教學體驗,學生分組學習時,小組員們分工合作記錄說明牌上的關鍵字,再集合分享討論。一般來說很難想像國小4到6年級的學生可以這麼有組織及目標的認真參訪縣史館,但今天早上,我完全相信他們做得到!
Thumbnail
  感謝桃園文資科舉辦如此豐富精采的活動,本論壇共分兩天,分別為7/13及7/27,一場探討文化景觀(剛好猜中今年高考文化行政考題)、另一場探討文資教育,皆邀請第一線公私部門及專家學者進行經驗分享,筆者獲益良。惟筆者對於文資教育部分有不同看法,以下淺見分享之:   目前任職於雲林科技大
Thumbnail
  感謝桃園文資科舉辦如此豐富精采的活動,本論壇共分兩天,分別為7/13及7/27,一場探討文化景觀(剛好猜中今年高考文化行政考題)、另一場探討文資教育,皆邀請第一線公私部門及專家學者進行經驗分享,筆者獲益良。惟筆者對於文資教育部分有不同看法,以下淺見分享之:   目前任職於雲林科技大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