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博物館、美術館終身教育相關研究時,發現國家教育研究院(國教院)幾乎沒有這方面的研究,這真令人意外。
檢視國教院的歷史是由三個單位整併而成:
• 編譯館 → 課程與教材中心• 教育研究所 → 教育學術研究,偏重學校教育與政策
• 教育資料館 → 教育文獻與史料整理
在三峽的國教院,自然延續了以「學校教育、課程、制度研究」為核心的定位,換句話說,它天生就帶有一定的侷限性。
根據 UNESCO 的定義,終身學習是一個貫穿一生的學習過程,涵蓋所有年齡層,包括正式、非正式與非成文教育。學習場域不限於學校,也包括家庭、社區、工作場所,甚至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教育場所。終身學習的目標,是滿足個人、社會與職業的各種需求,提升全民素質,促進文化參與及社會包容。
對照這個理念,國教院的現況就顯得狹隘了:
• 國際上,像 UNESCO、OECD 都把教育研究視作「全人教育」,涵蓋學校、家庭、社會與終身教育。
• 臺灣國教院卻因歷史沿襲(課綱、教材、制度研究),幾乎沒有觸及社會教育,尤其是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文化場域。
• 同時,國教院,以及教育政策相關單位對「終身學習」的理解長期偏向成人教育與樂齡學習,也就是把終身教育視為「退休後或中老年人的再學習、社區大學課程、樂齡中心活動」為主。
• 結果就是,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實際研究範圍偏窄,未把教育當作一個跨領域、跨場域的國民學習系統。
在教育學傳統分類中,教育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而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電影院,甚至公共媒體,都屬於社會教育。從這個高度來看,如果國教院是國家級智庫,本應涵蓋學校教育、終身教育與社會教育,而不該只關注課綱、學校體制或成人教育政策。
臺灣的審美教育裹足不前,真是有跡可循。結構性侷限和視野狹隘,讓社會教育場域的教育潛力沒有被充分發揮,也讓社會大眾在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學習上的機會大打折扣,而終身學習更被侷限於樂齡教育的一小部分,未能真正實現全民學習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