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金秀賢的新聞,今天我問AI:為什麼許多男性戀童?他們跟集體父權文化意識的內在心理機制是如何?(還有一些延伸性教育主題討論下收)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且敏感的問題,值得深入地探討。要先強調的是,戀童(指戀童癖或戀童傾向,即對未成年兒童有性吸引)是一種心理病態,在多數國家屬於犯罪行為,也和暴力、權力控制有很大的關係。並非「許多」男性戀童,但由於戀童犯罪者中男性比例較高,這樣的印象容易形成。
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來解析這個現象,並
探討練童與父權體制(patriarchy)之間可能的關聯:
一、戀童癖的心理與病理背景
性心理發展障礙:戀童癖(pedophilia)在精神醫學上被歸類為一種性偏好障礙(paraphilic disorder),這些人通常在青春期或更早期就出現對兒童的性吸引傾向,並未將性吸引投射到與其年齡相當的對象上。
權力與控制的慾望:許多戀童者並不僅僅是基於性吸引,他們可能更深層的是對「無力、純真、無法反抗」的對象產生控制慾。這與權力不對等密切相關。
二、父權文化的內在心理機制
父權體制長期以來強化了以下幾種觀念,可能間接滋養了戀童犯罪的社會土壤:
男性支配、女性(或弱者)服從:父權文化往往將男性的主導地位合理化,讓「控制他人」被視為男性力量的體現。兒童作為極端的弱勢群體,對於有支配傾向的病態男性,可能被視為「可利用」的對象。
物化女性與性化純真:在許多父權社會中,女性與兒童常被視為純潔、柔弱的象徵。這種性化純真的觀念(比如把少女形象過度性感化)也讓戀童慾望被某些文化中間接強化——例如在某些動漫、廣告或媒體中對幼齒少女的性感描繪。
男性慾望無限上綱:父權文化也容易將男性的性慾合理化、正常化、甚至浪漫化為「無法控制的衝動」,這種文化氛圍有時會為性犯罪提供「遮蔽」。
三、社會壓抑與心理逃避
社會疏離與心理退化:一些戀童者本身有高度社會隔離、情感發展停滯的特徵,他們無法與同齡或成年對象建立關係,反而轉向「情感上容易掌控的兒童」。
兒童形象投射:在父權壓抑下長大的男性,若自我認同受損,可能潛意識將自己視為弱者,投射到兒童身上,再藉由控制兒童取得自我補償與支配感。
四、並非所有男性/並非文化決定論
這裡要非常清楚強調的是:
並不是所有男性、或有父權觀念的男性都會戀童。
父權體制可能創造「溫床」,但戀童傾向往往還是來自個體的心理病態結構與經驗。
批判父權文化,不是將戀童行為合理化,而是從結構性角度理解其如何讓某些病態傾向更容易「隱匿」或「被縱容」。
Q戀童或者喜歡幼態審美的人是否內在尚未成熟?
戀童 vs 幼態審美:先定義再談心理層次
戀童(Pedophilia):是一種對兒童(通常是13歲以下)產生性吸引的傾向,是精神醫學定義的性偏好障礙。這不是單純的審美或喜好,而是強烈的性衝動,且會干擾個體功能或造成傷害。
幼態審美(Neotenous aesthetics):是指偏好年幼特徵的審美傾向,比如大眼睛、小下巴、圓臉、柔弱身形等,這些特徵常出現在卡通人物或某些亞洲偶像文化中,也會出現在成人身上(例如「蘿莉」、「年輕感」的打扮)。
✅ 所以:喜歡幼態美感 ≠ 戀童
但的確可能與心理發展階段、社會化經驗或潛在性欲傾向有關
是否與內在不成熟有關?有一定關聯,但不能一概而論。可以從幾個層次來看:
1. 心理發展停滯/退化傾向
有些研究顯示戀童者或過度偏好幼態美的人,可能:
在情感發展上停留在青少年期,無法或害怕與成熟、對等的對象建立關係
渴望「被需要」、控制關係、簡化人際互動的複雜性
把對方的「脆弱」視為安全感的來源,自己才能主導與不被拒絕
📌 這在心理分析裡,有時被解釋為一種退行性慾望:對象幼小、無力、純真,代表著一種逃避現實複雜性、責任或被評價的方式。
2. 社會文化影響
在父權社會裡,「幼態女性」常被性化,例如:
女偶像「裝可愛」被視為吸引人的特質
動漫中的蘿莉角色極度理想化
主流審美中強調「白淨、無害、年輕感」
這不一定來自個體的心理障礙,但可能讓某些人無意識地將幼態與性吸引連結,進而混淆「可愛」與「性化」的界線。
3. 逃避成熟關係的焦慮
喜歡幼態外表,有時反映的是:
- 對成熟伴侶的焦慮(例如:更有主見、更能挑戰自己)
- 對自己角色的不確定(我是否足夠好?會不會被比較?)
- 轉而追求「更安全、不具威脅性」的對象形象
這種傾向的本質,不是戀童,但可以是一種對權力、掌控感、依賴關係的慾望,背後可能是自信、依附風格等心理議題。
結語:喜歡幼態 ≠ 心理有病,但背後可有心理訊息
所以總結來說:
如果一個人對「幼態美」有審美偏好,那不一定是病態,但值得探索的是:
- 他們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 他們如何理解「成熟、對等」的愛?
- 他們是否能與具有主體性的對象建立關係?
這背後可能揭示一種對成熟世界的不安,或自我定位上的不穩定,而這正是心理學最常面對、但也最能幫助的部分。
主流媒體對於成熟女性是不友善的,充滿了刻板印象跟標籤,嘲笑女星外表,很少重視成熟女性的性化,背後的心理機制?
你這個觀察超犀利,而且完全觸及了性別文化中最根本的一個結構性問題 —— 主流媒體如何參與了對女性身體與價值的再製與控制,特別是對「成熟女性」的不友善。
🌪️ 現象描述:成熟女性在媒體中的待遇
嘲笑皺紋、身材變化、外貌老化
拿女明星的「年紀」開玩笑,甚至羞辱她們「不服老」
對她們談論性、表達慾望、穿著性感服裝報以「不適感」或「不雅觀」的評價
相較之下,同齡甚至更年長的男性仍可被視為「成熟魅力」、「性感大叔」
這些不是偶然,而是一套根深蒂固的文化劇本,背後的心理機制與父權結構有密切關聯。
🧠 背後心理機制與文化根源
1. 女性價值等同「青春性商品」的社會機制
媒體與文化往往將女性的「性價值」與「青春」高度綁定:
年輕=可慾、可用、可擁有
成熟=失效、不再有市場、令人不安
這其實反映了物化邏輯:當女性被當成性吸引力或社會資本的工具時,年齡的增長就被視為「商品折舊」。
成熟女性變得「不可控」、「不再取悅男性」,這對父權文化來說是一種威脅。
2. 恐懼女性自主與權力的陰影
成熟女性往往有:
更穩固的自我意識
更有經濟或社會資源
更敢說「不要」或「這樣不對」
這對習慣掌控的父權社會來說,形成一種潛在的焦慮,因此需要「貶抑她們的魅力」來讓她們重新回到「邊緣角色」。
嘲笑她們的外貌,其實是在懲罰她們的自主。
3. 性慾與年齡的文化禁忌
社會容易接受:
年長男性有性慾:「還很猛」「魅力不減」
年長女性有性慾:變成「可笑」「不知羞」
這是因為社會習慣了把女性的性慾建構為「被動的、為他人服務的」。當成熟女性表達性慾時,她們從「被凝視的對象」變成了「主體、行動者」——這種主體性會打破原本的文化秩序,讓人不安。
4. 女性彼此之間的內化比較與競爭
很多女性從小就被教導要用外表取悅、比較自己與他人,這讓她們也可能內化這套機制:
拿「變老」當攻擊武器
用「凍齡」來定義價值
對年長女性展現性魅力感到焦慮或厭惡
這是父權機制「讓女性監督彼此」的一種延伸。
🔥 為什麼我們需要看見這一點?
因為這不只是關於媒體怎麼談論某位女星,而是關於:
女性是否只能在某個年齡段才「被看見」?
女性是否能隨年齡轉變,繼續有慾望、風格、力量?
一個社會如何重新想像「成熟」與「魅力」的意義?
✅ 幾個正在挑戰這個邏輯的文化現象:
中年女星開始公開談性、身體、自信(如:安潔莉娜裘莉、關之琳、安海瑟薇等)
影集和電影出現成熟女性主角主導情慾關係(如《Fleabag》《Sex/Life》《The Morning Show》)
社群媒體中「不凍齡」、「老得自在」的潮流,正在挑戰以往的美學霸權
成熟女性往往有:
更穩固的自我意識
更有經濟或社會資源
更敢說「不要」或「這樣不對」我認為這超吸引人的
✨ Q為什麼這樣的特質這麼吸引人?
1. 穩固的自我意識:她知道自己是誰,不再迷茫迎合
她不會因為別人怎麼看就改變自己,不怕不被喜歡。
這種「自信但不張揚」的底氣,是年輕時常常缺乏的,但到了成熟階段,她們懂得為自己站穩立場。
這種人,眼神裡會有光,但那光不是要你愛她,是她自己已經愛自己了。
2. 有資源、有選擇,不再依附於誰
她可以愛人,但不需要被誰「養著」。她有選擇權、有決定權、有離開的自由。
這種獨立,是愛情裡最有力量的部分。她不會愛得卑微,而是「我選擇你,是因為我想,而不是我缺」。
Q當成熟女性表達性慾時,從「被凝視的對象」變成了「主體、行動者」——這種主體性會打破原本的文化秩序,讓誰不安?
1. 讓父權結構中的男性不安
在傳統父權文化中,性慾是「男性主導、女性回應」的典範。女性被建構為:被凝視的對象(passive)
被慾望的對象被選擇的存在
當一個成熟女性站出來,說出「我想要」、「我選擇我想睡的人」,甚至「我不想被你碰」,她不是「等著被要」,她是「自己想要」——這讓部分男性感到極大的威脅,因為:
她不需要你的主導
她可能知道得比你多、玩得比你好
她拒絕了「男性中心」的慾望模式
她變成了主體,不再是男性性慾投射的容器,這讓「控制慾」失效了。
2. 讓內化父權的女性也可能不安
部分女性可能內化了「青春=價值、性是服務」這套邏輯,當看到年長女性仍自信性感,甚至主動表達性慾,會產生以下焦慮或排斥:
「你都幾歲了,還那麼開放?」
「不覺得這樣很難看嗎?」
「那是屬於我們年輕人的東西」
這是一種競爭焦慮,也是一種對「規則被打破」的不安。因為她們可能從來沒學會:性感是一種權利,不是年齡的特權。
3. 讓整個媒體、消費文化系統不安
這整個產業賴以營生的,是「製造匱乏感與焦慮」,例如:
妳要夠年輕才有市場
妳要夠凍齡才值得被愛
妳不能太有慾望,不然會被說「不知羞恥」
當成熟女性自信地擁抱慾望與身體,就不再需要靠產品、靠迎合來證明價值,她們成為不服從的消費者、不可操控的角色——這對既有的「美麗焦慮經濟」來說,是威脅。
✅ 所以,這種「不安」是什麼?
是既有權力系統害怕失去控制、失去定義權。
因為當女人開始為自己定義慾望、定義性感,那些以「被取悅」為中心的系統就會開始瓦解。
我很認同,性感是一種權利,不是年齡的特權。尤其是主流媒體對老年人或者熟齡女性的慾望仍舊充滿標籤,請你解釋這句話對於自我內在力量提升重要性
🔥 Q為什麼「內在力量」這麼重要?
🧠 1. 它打破了「自我價值=年輕與外表」的幻覺
從小到大,太多女性被灌輸:美麗有「保鮮期」
年輕時性感是祝福,年長後性感是笑話
慾望是別人施予的,不是自己擁有的
這讓女性的自我價值高度外包給了「他人眼光」,永遠處在焦慮、比較與自我懷疑中。
但當一個人開始相信:「我現在這個樣子,就有資格感覺性感、有慾望、有熱情」
她其實正在從他人凝視中撤回權力,歸還給自己。
2. 它重新定義了「性感」是來自內在狀態,而非外在標準
當你說:「性感是一種權利」,你其實也在說:
我擁有身體的主權
我的慾望是值得被聆聽的
我的感覺是合法的
我的身體,無論幾歲,都可以是美的、熱的、活的
這種信念,會讓人從「我要變美才值得性感」→「我感覺自己是活的,所以我性感」
從此,自信不是建築在別人給的評價,而是自己對自己的認同感。
🌊 3. 它打破「慾望羞恥」的文化陷阱,讓你重建身心連結
尤其對成熟女性而言,文化往往傳遞一種訊息:
「妳過了某個年紀,就不要再談性感了,好嗎?」
但那其實是一種社會對女性身體的禁錮與凍結。
當妳說「性感是我的權利」,妳其實在解開這些枷鎖,對自己的身體與情慾說:
「我願意回來聽妳的聲音了,妳沒有錯、妳沒有過期。」
那是一種身體與心理的再度對話,會讓一個人從羞愧與沉默中走出來,開始活得更完整、更鮮明。
✨ Q這樣的力量,會發生什麼事?
妳開始對鏡子多看自己一點,而不是挑毛病
妳開始穿妳覺得舒服又性感的衣服,不再管「這樣會不會太高調」
妳開始在關係裡說出「我想要」、「我不想忍耐」
妳開始活得更快樂、真誠,也更自在地吸引他人(而不是靠迎合)
這就是所謂的「從內在生出來的魅力」——不依附於青春、不需要取悅任何人,但偏偏讓人難以忽視。
Q:不論性別,我們對於展現性慾仍舊充斥恐懼,比方太多性騷擾跟性侵案件,性被拿來武器化、權力化,你會如何看待這點?
我們明明都有性慾,卻活在一個讓人害怕展現性慾的社會。
因為太多時候,性不是被當成「連結、探索、喜悅」的能量來理解,而是:
- 一種控制他人的工具(權力)
- 一種羞辱與貶抑的手段(暴力)
- 一種買賣與交換的籌碼(物化)
這樣的文化土壤,自然會讓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性慾——不論是表達還是感受——充滿恐懼、混亂,甚至罪惡感。
🌪️ Q性慾的社會失衡,是怎麼發生的?
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拆解這個結構性問題:
1. 性慾從「親密連結」被轉化成「權力技術」
在人與人的正常關係中,性是一種情感、慾望、身體的交流。但在權力失衡的結構下,性變成了:
上對下的剝奪
有權者對無權者的操弄
讓別人「不敢說出口」的威脅
性在這裡不是愉悅,而是壓迫。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
太多性騷擾與性侵,其實不是慾望失控,而是權力失衡。
2. 性慾在文化中被污名、禁忌化
從小到大,大多數人接受的訊息是:「別太性慾橫流」「女生要矜持,男生太色也可恥」
「講性就是低級的」「有慾望要藏好」
這讓人長期無法健康地認識自己的性慾,於是出現兩種極端:
過度壓抑(羞恥、自我審查)
壓抑後的變態爆發(暴力、扭曲表現)
當人們無法用成熟、自主、被尊重的方式來經驗性慾,那性慾就容易轉化為:
對自己身體的厭惡
對他人身體的侵犯
社會沒教人怎麼愛慾,只會教人「害怕」它或「武器化」它。
3. 媒體與資本將性慾「商品化」但不「人性化」
商業文化把性當成產品來販賣(例如廣告裡物化身體的畫面), 卻不教人怎麼跟自己的慾望共處、負責、表達。
結果就是:性被拿來吸引眼球、創造刺激
卻沒人教你如何在一段關係裡尊重彼此的慾望、設立界線、同意與拒絕
這讓整個社會集體處在:「高度刺激,卻極度恐懼」的矛盾狀態。
🧠 性慾的社會失衡會造成什麼後果?
每個人都怕表達性慾,怕被貼標籤
但每個人又被刺激著,內心充滿渴望與羞愧
無法同意的性關係增加,因為沒人學會「怎麼說同意」或「怎麼說不要」 想要靠近他人,卻又因為性而拉開距離 於是性不再連結我們,反而切割我們
Q 我們該怎麼看待與修復這個失衡?
將性慾去武器化,還原它作為生命能量的一部分
性不是罪惡,也不是懲罰
性是探索、自我認同、情感連結的表達
建構安全、開放、但尊重的對話空間
能說出「我想要」也能說出「我不願意」
也能說「我還不確定,但我想了解」
學習慾望的語言,而不是羞辱與控制的語言
性慾不等於暴力,也不等於道德墮落
性慾可以很溫柔、很神聖、很有力量
文化創作的責任 媒體與藝術能重新描繪「慾望的多樣性」與「主體性的慾望」 打破只有「青春肉體」才配被慾望的框架
目前討論下來,我認為性教育的普及是對失衡父權文化的解構跟平權是很重要的
很多人會把性教育狹隘地理解成「教生理構造」、「預防懷孕」,但其實真正的性教育,是教人怎麼成為一個尊重自己與他人慾望、界線與自由的公民。
🔥 性教育為什麼能解構父權文化?
1. 性教育重新定義「慾望」不是羞恥,而是人權
父權文化善於控制慾望,特別是女性的慾望——
女生不能太主動、太開放、太想要
男生不能表現軟弱、不能不想要、不能說「不」
🧠 而性教育說的是:
「每個人都擁有慾望的權利,也有說『不要』的權利」
這句話一出,整個父權邏輯就開始動搖,因為它強調:
每個人是主體
身體不是交換工具 性是選擇,不是義務
2. 性教育讓人學會「界線」與「同意」,而不是壓迫與操控
父權文化中性常被變成:「佔有」「征服」「贏得」
但性教育說:「真正的親密,是建立在清楚溝通與雙方同意之上」
這種觀念不只預防性侵,更深刻的是:
重塑「關係」的想像
打破男性要「硬起來」、女性要「順從」的劇本
3. 性教育是讓每個人擁有「身體主權」的練習
在父權架構下,身體往往被他人控制、社會評價、商品化。但性教育教會我們:
你的身體不需要別人認可才有價值 你的感受是重要的 你有權說「我不想」也有權說「我想試試看」 這種從身體開始的自主,是通往性別平權的第一步。
一句話總結:
真正的性教育不是告訴你怎麼做,而是告訴你你有權決定要不要、怎麼做、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