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師完全指南 - 工作內容、薪資行情、轉職條件一次看懂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沒有數據支撐,你只是另一個有意見的人
Without data, you're just another person with an opinion - by W. Edwards Deming

數據分析師

數據分析師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申辯過信用卡?

我還記得辦人生的第一張卡,額度只有 3 萬,還抱怨著銀行小氣。

而身旁的經理,額度有 10 萬。

我就私下找一樣是菜鳥的同事開始討論,是不是看臉、看關係...還是怎樣的。

後來當我從事數據分析相關工作,才知道,決定這一切的,不單單只是月收入還有人脈關係還是什麼鬼的。

是這一切的一套審核機制,有個精密的風險評分模型。

而這個模型背後,就是有數據分析師參與其中。


數據分析師與生活的連結

用 IPO 思維看懂信用卡額度

還記得我之前分享的 IPO 思維嗎

我想帶一次 Input-Process-Output 這個框架。

其實這邊有大概解釋了為什麼同樣申請信用卡,有人 3 萬有人 30 萬。


Input(輸入):銀行有收集到什麼資料?

你以為銀行只看薪資證明?

其實 Input 階段包含:個人基本資料、信用紀錄、財務狀況、消費行為、甚至是申請時間和管道。

就像我曾經提到過的,好的 Input 決定後面的處理品質。

銀行要的是「能預測風險的完整輪廓」,不只是單一數字。

如果只有當個人的三個月薪資證明,那其實是遠遠不夠的。 ( 當然為了業務性質,也只能不斷修下限 )


Process(處理):帶著什麼目的分析? 銀行的目的很明確:「在可接受的風險下,最大化獲利」。

數據分析師會用統計模型或機器學習,把所有 Input 變成一個風險分數。

這個階段的關鍵是要評估,這個人未來一年裡面,如果跟我借了錢,有沒有辦法還。


Output(輸出):然後呢? 給出額度只是開始,真正重要的是「然後呢」。

銀行會持續監控你的消費模式、還款行為、信用變化,定期調整額度和利率。

這就是我說的「重要的輸出永遠要有後續」。

這個決策會變成下一輪 IPO 的 Input,形成持續優化的循環。

所以有界有還,下次再借就可以再慢慢的拉大貸款額度。

然後這邊用 IPO 框架,流程這邊拆解就清楚了。

這三個部流程就可以分割給三個不同的資料分析師做,分別對應的職稱,我想說下一篇再介紹。


分享一個美食 App 的小心機

大家有沒有注意,有些結帳頁面有那個「限時加價購」 。

我想透過這個選項,分享一下當初是怎麼會有的。

因為曾經有數據分析師先想過說 :「下單頁面若把加購品預設勾選,客單價會提升」。

接著設計 A/B 測試:A 組 ( 對照 ) 不預設勾選;B 組 ( 實驗 ) 預設勾選。

結果用統計檢定判讀說,是不是真的如他想的,再決定是否常態化推送。

這是在運用「預設效應」這種行為心理學工具,然後用統計方法確證是不是真的有用。

這是某一類數據分析師的工作,「用數據理解心理、再反向設計介面」的案例。

其他領域的數據應用

從 YouTube 推薦你可能喜歡的影片、Spotify 的每週新發現歌單,到 Google Map 即時路況、電商網站的商品排序,甚至是健身手環提醒你該運動了。

背後都有數據分析師的影子。

主要的工作核心定位就是,將「雜亂的資料」變成「有價值的洞察」,幫公司「降低風險、提高效率、創造營收」。

而大家,就是這些洞察最直接的受益者。


那數據分析師還有再做什麼?

我這邊提幾個我之前主要一定會做的工作類型,總共有三個 :

1. 商業儀表板製作

將雜亂的資料整理成易於理解的圖表與 KPI,讓管理層能快速掌握營運狀況。

類似就像汽車儀表板一樣,讓決策者知道「現在跑多快、油還有多少、引擎溫度正不正常」。

以時間線分類來說工作的著重於過去資料。

2. 深入分析報告

當儀表板顯示「業績下滑」時,數據分析師要深挖原因:是客戶流失?客單價下降?還是季節性因素?這需要設計分析邏輯,用數據回答「為什麼」和「怎麼辦」。

以時間線分類來說工作的著重於現在資料。

3. 進階模型應用

建立預測模型,例如「哪些客戶可能流失」、「新產品銷量預測」、「信用風險評估」。

這是把歷史數據轉化為未來洞察的過程。

以時間線分類來說工作的著重於未來資料。


你以為的 vs 實際的數據分析師

最大的迷思:以為重點是寫程式 ?

很多人覺得數據分析很技術、很遙遠,以為重點是「要會 Python、R、SQL」或「要寫很多程式」。

但這種思維可能已經是過去式了。

現在有 ChatGPT 、Claude 幫忙寫程式、協助數據清理、各種 no-code 工具讓分析變得更簡單。 ( 真是幸福,我當初還沒有 )

技術門檻正在快速降低,真正稀缺的反而是「知道要解決什麼問題」和「理解做事情的流程」。

我個人把數據分析師的核心價值定位是,把問題轉化為可量化的決策流程

這包括釐清問題 → 選對指標 → 設計分析邏輯 → 解讀結果 → 提出建議。

這些「思考框架」和「商業行為有掛勾的行動」,才是 AI 無法取代的專業能力。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咖啡店選址案例,會不會寫程式算人流根本不是重點。

而是能不能想到「轉進率比絕對人流更重要」這個商業邏輯。

程式可以外包給 AI,但這種「問對問題」的能力,只能靠經驗和思考累積。

商業洞察、問題拆解、跨部門溝通、說故事。

這些軟實力,在 AI 時代反而變得更加重要。

如果要問我,那在 AI 時代什麼技術是門檻 ?

除了思考方式以外,「知道該用技術或工具解決什麼問題」應該就變成了最大的 Nice to have。 ( 就跟那麼多刀,你要用開山刀切麵包,還是抹醬刀切麵包 ? )

需要的技能組合 ( 可能要成為了過去式 )

硬實力 ( 現在基本上都可以靠 ChatGPT 或其他 LLM 輔助 ):

  • 資料處理與分析:SQL、Python 基本操作
  • 視覺化工具:Excel、Tableau、Power BI
  • 統計與數學基礎:推論統計、迴歸分析 ( 我之前提過的二元分類就是其一 )
  • 機器學習概念:監督式與非監督式學習 ( 基本的要大概懂一點 )

軟實力 ( AI 無法取代的核心 ):

  • 商業洞察力:將數據結果轉化為具體商業建議
  • 溝通能力:用簡單語言解釋複雜分析 ( 會非常非常仰賴資料視覺化 )
  • 跨部門協作:與非技術背景同事合作 ( 要花時間去對齊認知,跟轉變利害關係人角度 )
  • 問題拆解:將模糊問題具體化為可分析的指標 ( 但是定義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

我個人感覺現在的趨勢是,硬實力門檻越來越低,但軟實力的重要性越來越高。

這也是為什麼我實不實的都在提到「思維框架」比「技術工具」更重要。

任何人都能學會的思考模式

還記得我之前分享的咖啡店選址案例嗎?

那個「看到什麼 → 想知道什麼 → 為什麼 → 如何知道 → 如何衡量」的思考鏈。

說不定能幫助到大家,做一些對於商業思維的培養練習。

大家可以試試轉成任何日常決策都能用的 5 步驟:

  1. 看到什麼:捷運口人潮多、附近競品密集
  2. 想知道什麼:中午尖峰的「轉進率」( 路過→進店 ) 與「坪效」
  3. 為什麼重要:能否在租金上漲前達到損益兩平
  4. 如何知道:蒐集時段人流、競品距離、客單價、外帶比等
  5. 如何衡量:建立追蹤 KPI,定期回顧與彙報

數據思維的個人價值

時代趨勢:6 成勞工需要再訓練

世界經濟論壇 ( WEF ) 最新報告指出,到 2027 年將有 6 成勞工需要再訓練,分析性思維、創造性思維與 AI/大數據是最受需求的技能組合。

數據素養可能會成為通用職能,不再只屬於資料部門。

就像 20 年前電腦技能一樣,感覺數據思維也會成了職場標配 ?

借個基本數據思維,來培養一下批判思維

1. 問題指標化:試試任何決策先把目標寫成 1-3 個可量化 KPI

2. 資料來源與樣本意識:任何數據先問樣本怎麼來、有沒有偏差

3. 描述性統計素養:知道該看平均數還是中位數,不被極端值誤導

4. 因果 vs 相關:能用對照組/A/B 測試判斷「真的有效」還是「剛好碰到」

5. 儀表板與日常追蹤:會用基本圖表追 KPI,避免盯「單點數字」

希望各位在看投資相關報告,不會被一般「獲利數字」牽著走。

可以試試看用以上五個問題看有沒有辦法都答出來。


數據分析師未來趨勢與機會

市場需求持續爆發

美國勞工統計局 ( BLS ) 最新數據:數據科學家十年成長 +34%,遠高於各職類平均。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23 未來職場報告》,超過六成的雇主表示,他們需要員工具備數據素養與分析能力來應對數位轉型。

研究也顯示,導入「資料驅動決策」的企業,生產力平均提升 5-6%,並且更具獲利能力。

薪資水平與職涯前景

台灣市場: 根據 104 薪資情報,數據分析師月薪常見範圍約 6-8 萬,資料科學家 ( 5-10 年年資 ) 月薪可達 7.4-9.7 萬。

金融與電子資訊業相對更高。

國際市場: 美國數據科學家年薪中位數超過 11 萬美元,資深職位可達 15-20 萬美元。

職涯路徑:

  1. 管理者方向:帶領團隊、影響組織決策
  2. 技術專家方向 :深入研究模型與技術
  3. 跨域角色:如數據產品經理、商業顧問

跨行業的職涯彈性

就我過去有接觸到的原始資料資料庫,電商、金融、醫療、製造、遊戲、行銷科技...都需要數據分析人才。

這種跨行業的需求,讓數據分析師擁有很高的職涯彈性和轉換空間。

個人成長的附加價值

數據思維可能會改變看世界的方式。

生活裡任何數字都能更理性判斷,不容易被「感覺」或「新聞標題」誤導。

會讓自己在判斷上,或是做決定上相對的有憑有據。( 但是感情吵架建議不要用 )

看完這篇文章,不曉得大家還有沒有對轉職為數據分析師有興趣?

或者發現自己其實已經也在用數據思維做決策了?

我很好奇大家怎麼想的:

  • 曾經在什麼情況下,用類似的邏輯分析過問題?
  • 對於數據分析這個領域,最想了解的是什麼?
  • 如果要培養數據思維,覺得最大的挑戰會是什麼?

希望大家都有辦法從這篇文章帶什麼東西走,如果有任何想法或問題歡迎底下留言呦~

Just share to you ~ 我是 Joker 咱們下回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are-N-Do-U
53會員
170內容數
這個房間是為渴望自我提升的學習者與職場工作者,提供系統化的個人成長心法,陪伴你掌握職涯與人生的主導權,打造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
Share-N-Do-U的其他內容
2025/09/15
真正重要的輸出 永遠都有「然後呢」 IPO 是什麼 ? 可能有的人會覺得是跟股票或是跟投資相關。 就我知道 IPO 的概念是 - 本來是自己的,然後要公開給大家知道了。 而我今天我也想來一個我工作以及生活的 IPO 。 我自己日常除了常常在用二元分類外,還有另一個概念是 - 我
Thumbnail
2025/09/15
真正重要的輸出 永遠都有「然後呢」 IPO 是什麼 ? 可能有的人會覺得是跟股票或是跟投資相關。 就我知道 IPO 的概念是 - 本來是自己的,然後要公開給大家知道了。 而我今天我也想來一個我工作以及生活的 IPO 。 我自己日常除了常常在用二元分類外,還有另一個概念是 - 我
Thumbnail
2025/09/11
2025/09/11
2025/09/03
2025/09/03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今天要介紹的《人生算法》也是中國的商業思維書籍,主要是講人生算法中三大要素:時間、空間、機率。幾個相互疊加,靠著思維工具,幫我們在生活中更好地做出決策。
Thumbnail
今天要介紹的《人生算法》也是中國的商業思維書籍,主要是講人生算法中三大要素:時間、空間、機率。幾個相互疊加,靠著思維工具,幫我們在生活中更好地做出決策。
Thumbnail
分享這本作者公開金融時報資料視覺化經驗與知識的精華,也加上過往分析的經驗,並整理了視覺化辭典之各視覺化工具做法的資訊統整,跟大家分享交流這本好書。
Thumbnail
分享這本作者公開金融時報資料視覺化經驗與知識的精華,也加上過往分析的經驗,並整理了視覺化辭典之各視覺化工具做法的資訊統整,跟大家分享交流這本好書。
Thumbnail
現在你知道,你必須要選擇一個立場。你必須要選擇一個立場,因為選擇立場就代表你要讓別人知道,你是誰,你是什麼,你想要什麼,你想要帶大家往哪個方向去
Thumbnail
現在你知道,你必須要選擇一個立場。你必須要選擇一個立場,因為選擇立場就代表你要讓別人知道,你是誰,你是什麼,你想要什麼,你想要帶大家往哪個方向去
Thumbnail
瞭解人生決策過程中的關鍵能力,包括把握人生精度、看透世界本質、提升決策品質、思維進化與重啟、領導/管理智慧鑑識以及精進商業模式。學習在判斷力、思考維度、槓桿和深度思考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時改變思維模式和成功經營模式,挑戰自我,在市場競逐中找到關鍵的能力。
Thumbnail
瞭解人生決策過程中的關鍵能力,包括把握人生精度、看透世界本質、提升決策品質、思維進化與重啟、領導/管理智慧鑑識以及精進商業模式。學習在判斷力、思考維度、槓桿和深度思考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時改變思維模式和成功經營模式,挑戰自我,在市場競逐中找到關鍵的能力。
Thumbnail
世上沒有天才,卻有成功方程式。 想學習新技能、達成目標或成就,作者透過自身的學習經驗,搭配閱讀書籍,分享成功方程式,幫你體驗生活。
Thumbnail
世上沒有天才,卻有成功方程式。 想學習新技能、達成目標或成就,作者透過自身的學習經驗,搭配閱讀書籍,分享成功方程式,幫你體驗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