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ingual2030 #highereducation #EMI #NTUST #教師增能講座
本學期的第一場教師增能講座,雙語教育推動辦公室邀請到國立中央大學陳聿廣副教授來分享他在電機工程學系授課的心法和經驗。在講座一開始,陳副教授先邀請在場的老師們從自己的經驗出發來舉手互動──有的已經開設過 EMI 課程,有的是課堂上的教學助理,也有些正準備未來投入英語授課的教學現場。這樣的暖場互動讓大家快速找到連結。接續以自己多元的工作與教學經歷為例,帶出 EMI 課程最不容忽視的一點:學生確實會遇到來自語言與專業知識的雙重挑戰,而教師自身的英語表達方式,甚至口音,也同樣會成為學生學習的挑戰之一,藉由肯認一切的元素,教師能更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將這些困境轉換成教學策略與解決方式。

【 講座重點摘要 】
1. 正向安全的課室氛圍營造
學生的學習困境不是教師單方面的推測,他透過蒐集並整理學生的真實回饋,歸納出課堂中的困難,例如語言焦慮、知識吸收速度落差,或是因文化背景而不敢主動發言。對此,他提出的「讓學生參與」──營造一個安全、正向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知道「在課堂上犯錯是被允許的」。
*在臺灣的課堂文化下,這種心理安全感往往比教材本身更能打開學習的可能。
2. 課後雙語教學資源的提供
提供剪輯過的教學影片(10-15分鐘),包含專業學科知識與大概念。不在課前提供是因可能增加學生翹課的機率(在大學部的課程中較常出現)。但若在課後提供兩相對照的影片,學生可以先透過中文版影片掌握知識,再回過頭比對英文版,理解同樣的專業內容在英語脈絡下是如何被表達。這樣的雙語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在比較與轉換的過程中,逐步適應 EMI 課程的挑戰。
*雖然這是常見的提供資源方式,但重點在於並非提供完整課時,很長的一部影片,而是要剪輯過的15分鐘影片,才可能讓學生實際使用。

3. 課堂中的互動小巧思
(1)在課堂互動中,講者使用所謂的 hot calling──在學生進行討論中便先徵詢學生是否願意分享,讓他們有心理準備,進而願意在課堂中表達想法。
(2)為了讓學生多發言的訣竅是增加雙語的回應練習。當學生願意嘗試以英文回答問題後,老師會再請他們用中文再闡述一次。這樣保留專業知識以英文輸出的訓練,也確保所有的同學都能聽懂/參與。
(3)因學生常用iPad上課,請學生將專業術語詞彙表列印成紙本,若剛好聽到不懂的專業術語,有紙本可以快速比對查找,就可以避免因查找翻譯而錯失三、四句話的時間,甚至可能影響後面的知識吸收。這些小小的設計累積起來,讓學生可以更專注。

4. 課前影片的隱藏加分策略
講者將 QR code 嵌入翻轉教室策略事前會提供的課堂影片中,不特別說明這部分的加分,讓真的有觀看影片的學生,發現這個小巧思並獲得額外加分。他特別強調比起懲罰或扣分的措施,自己更偏好使用鼓勵或非強制性的獎勵,這樣既鼓勵課前投入,也讓期末表現不如預期的學生能藉由形成性評量補足分數以通過課程。
5. 強化助教的教學支援
課堂之外定期與助教開會,培養彼此默契確保教學支援方向一致,讓學生更有效知道要如何提供教學支援。在大班制中的小組討論便可以更常藉由助教一起進行討論,來深化學生的參與。
這場講座內容聚焦於從「設計」到「實踐」的過程,涵蓋課程教材調整、課室營造與互動方式以及教學心態的轉換。而最後,講者也提到這些現場的實務經驗,其實若有意識地進行規劃,都能夠回頭再深入學術研究中探究驗證。對於初次嘗試 EMI 的教師而言,可以找到具體而可行的策略進行嘗試;對於已經累積經驗的教師,常見策略中的關鍵細節則更能提供反思與精進的新靈感。
EMI 課程的挑戰並不只是語言,更牽涉到課堂文化、師生互動,以及學習心態的營造,引導學生在跨語言的過程中,找到學習專業知識的自信與方式。雙語辦公室推動的教師增能講座,意義在於讓更多教師在交流與分享中,看見彼此面對的挑戰,也找到可實踐的解方。從設計到實踐,每一位教師的嘗試都是推動雙語教育向前的重要一步。

陳玠妤 博士後研究員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雙語教育推動辦公室 (Office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itiatives)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