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全球建築聯盟(GlobalABC)共同發布的《2024–2025 年全球建築與施工狀況報告》,建築業目前佔全球能源消耗的32%、二氧化碳排放的34%,其中水泥與鋼材等建材更貢獻了18%的排放量。報告強調,若要縮小排放差距並達成氣候目標,亟需加速提升能源效率、擴大再生能源的應用、強化建築法規,並加大投資力度[1]。
這一警示與已故2007普立茲克獎建築獎得主,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獎建築師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gers)在其著作《羅傑斯的建築夢想》/《人人共享的家園:生活、建築與公平社會》中所倡導的整體方法不謀而合。小a最近剛讀了這本書,深感共鳴,認為整合建築科技正是應對氣候變遷、減少碳排放的關鍵途徑。羅傑斯主張透過精心規劃的「緊密城市」(Compact City)實現永續發展,並視科技為建構更公平、更環保社會不可或缺的有機元素。
理察羅傑斯通過本書,講述了他的人生故事和設計理念,每一章都像一個設計問題,反映所謂的「科技就是建築表現的原始素材」。本書充滿了羅傑斯創意的思考結構和材料的可能性,而最終目的就是如何讓城市公平、美麗和永續。
人人共享的家園
從佛羅倫斯的童年開始,羅傑斯經歷前衛的建築構思(高科技且反傳統風格的巴黎龐畢度中心、系統可視化與模組化思維的倫敦勞氏大樓),最後以氣候變遷意識設計結束。建築物不是靜態的,而是系統。羅傑斯把它們當作實驗一樣對待:開放、適應性強、對社會負責,融合了科學(能源效率、城市密度)、藝術(透明度、比例)和政治(住房、正義)。他強調,建築必須為人類和地球服務,這就是重點。其中的內涵包括[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