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哥金斯《我,沒有極限》,讓我感覺熱血沸騰。
這不是一本「勵志雞湯」,而是一場極限心智的實驗。
哥金斯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他從破碎的家庭長大,每件事總要失敗幾次,但最後總能突破痛苦與限制,堅持不懈地達到目標。
從第一本《我,刀槍不入》到這本書,他一次次刷新我對「硬漢」的想像。
與其說他追求表面上的強悍,不如說他是在用極端的方式,守護內心的信念。
以下四個啟發,特別觸動我:
▋把情緒化為燃料
「恐懼和仇恨,可以變成燃料。」
這句話深深震撼了我。
我們習慣把負面情緒視為敵人,卻忘了它們本身蘊含巨大的能量。當我們願意承認、轉化,它們就能推著我們往前。
哥金斯甚至提出「錄音日記」:把話說出來,再親耳聽見自己,比單純寫下更赤裸、更誠實。這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看見並整合內心。
最終,人生的樣貌取決於自我對話。
懷疑時,你對自己說的話會化為行動;行動養成習慣,而習慣將塑造一生。
成長,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帶著恐懼,依然選擇前行。
▋一秒鐘的選擇
最艱難的時刻,決定成敗的往往不是龐大的勇氣,而是那一秒鐘的選擇。
當挑戰逼近時,哥金斯提醒我們先做三件事:
1. 先呼吸—短暫的停頓,就像在混亂裡重啟系統。
2. 記住你的支點—想想你擁有什麼,而不是缺少什麼。
3. 做出一秒鐘的決定—告訴自己:「這一刻,我先不放棄。」
這些小選擇會累積成韌性。即使未來懷疑再度湧上,你也知道:自己走得過去。
我在寫作卡關時常常想乾脆放棄,但只要告訴自己「先打下一行字就好」,往往就能慢慢繼續。這就是「一秒鐘的選擇」的力量。
放棄並不是錯,但不要在最痛苦、最混亂的時候決定。如果要退場,就在冷靜下,讓放手也是清醒的選擇。
▋用謙虛取代自憐
困境最可怕的,不是長度,而是它奪走了我們的專注。
與其盯著「還要多久」,不如把眼光收回到「此刻能做什麼」。
我在飛輪課的高強度衝刺裡體會過:當下想放棄,但一旦咬牙撐過,那股快感比輕鬆完成更強烈。
然而,困境中最容易掉進的陷阱是自憐。憐憫或許能暫時止痛,但久了會削弱力量,讓人停在原地。
哥金斯提出的解方是「訓練有素的謙虛」:
• 在不起眼的任務裡找到養分
• 成功後依然願意回到基礎
• 把每一次磨練都當成蛻變
真正的強大,不是等待安慰,而是在逆境裡依然能專注、謙虛,並持續前行。
▋守護你的散兵坑
哥金斯用「散兵坑」比喻核心圈:軍事裡是戰鬥據點,人生中則是你允許誰靠近、看見你最真實的一面。
如果散兵坑裡的人缺乏信心,甚至縱容你放棄,他們會直接削弱你的潛能。
真正的核心圈,不只是「陪伴」,而是「能在關鍵時刻幫你堅持」。
要挑選誰能與你並肩,前提是先清楚「我是誰」。
我想到自己報考心理所時,伴侶沒有因為距離而阻止,反而全力支持。這份信任,讓我更踏實走在自己的路上。
核心圈不必大,但必須真誠。懷疑者可以存在,但不能進入你的散兵坑。因為最終能拉伸你極限的,往往不是意志力,而是身邊並肩的人。
▋結語:帶著恐懼,依然前進
從情緒、選擇、謙虛,到核心圈,哥金斯的提醒一再指向同一件事:
成長不是等待黎明,而是在黑暗中,仍願意選擇繼續。
他說:
你的偉大並不是和任何成果掛鉤,而是你有勇氣去嘗試。
願我們在面對恐懼與困境時,不只是等待希望,而是能帶著恐懼,依然選擇前進。
P.S. 最近工作比較忙,長文寫得比較慢,
我在FB仍時常分享學習筆記,歡迎和我交流。
👉【Sun晴感談心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