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閉上眼睛,試著在腦海中描繪一個紅蘋果。它是鮮豔的、立體的,還是模糊不清?抑或完全一片空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心像」(mental imagery)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並非人人如此。有些人無法產生任何腦內圖像,這被稱為「心盲」(aphantasia);而另一些人則擁有極其生動、幾乎與現實無異的影像,這就是「超幻」(hyperphantasia)。這兩個概念代表了人類想像力光譜的兩個極端,近年來成為認知科學的熱門話題。本文將以科普角度,帶你探索這兩個現象的科學基礎、成因與影響。
心盲一詞最早於2015年由英國科學家提出,指的是個體無法在腦中自覺地產生視覺影像。 想像力在這裡不是抽象的比喻,而是字面上的「看不見」。例如,當別人叫你想像童年家鄉的樣子時,心盲者可能只能用語言或概念來描述,卻無法「看到」任何畫面。根據研究,約有1%到3%的人口屬於心盲者。 這不是疾病,而是一種認知變異,類似於左撇子或色盲。
科學家通過問卷如VVIQ(Vividness of Visual Imagery Questionnaire)來測量心像生動度。心盲者通常在這類測試中得分極低,甚至為零。腦成像研究顯示,心盲者的視覺皮層活動較弱,當他們試圖想像時,大腦不會像常人那樣激活相關區域。 有趣的是,心盲並不影響夢境或記憶—許多心盲者仍有生動的夢,但醒著時無法主動召喚影像。這表明心盲可能與自覺控制有關,而非整體想像力缺失。
心盲者往往在科學、數學或抽象領域表現出色,因為他們依賴邏輯而非視覺輔助。 但在面部辨識或空間導航上,他們可能遇到挑戰。例如,知名動畫師格倫·基恩(Glen Keane)就自曝是心盲者,他靠概念而非影像來創作迪士尼角色。
什麼是超幻(Hyperphantasia)?
與心盲相反,超幻是指腦內影像極其生動、細膩,甚至能與真實感知競爭。 超幻者能輕鬆「看到」想像中的場景,包括顏色、紋理和運動。例如,他們可能在腦中旋轉一個3D模型,或重現一場電影的每一幀。研究估計,約3%的人擁有這種能力,比心盲更常見。
超幻常與聯覺(synesthesia)相關聯,即感官交叉現象,如看到數字時聯想到顏色。 腦科學研究顯示,超幻者的視覺和記憶相關腦區高度活躍,甚至在休息狀態下也如此。 這可能帶來優勢,如藝術創作或運動員的心理排練,但也可能導致困擾—過度生動的影像有時會干擾現實,或引發強烈的情緒回憶。
超幻者在小說家、藝術家和運動員中較為常見。想像一下,J.K.羅琳在寫《哈利波特》時,可能就是靠超幻來建構霍格華茲的細節。
科學研究與成因探討
自2015年以來,心盲與超幻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科學家認為,這兩個極端是想像力光譜的兩端,大多數人處於中間。遺傳因素可能扮演角色—家族研究顯示,心盲有遺傳傾向。 此外,腦損傷或發展異常也可能導致心盲,而超幻則可能與神經連接過度有關。
一項2024年的回顧研究指出,這不是障礙,而是人類多樣性的體現。 它們影響記憶:心盲者依賴語義記憶(事實),超幻者則擅長情節記憶(敘事)。在多感官層面,心盲可能延伸到聽覺或觸覺想像缺失。
對生活與社會的影響
心盲與超幻挑戰了我們對「想像」的傳統理解。它們提醒我們,人腦並非一體適用—有些人靠視覺思考,有些人則不然。這在教育上有啟示:老師若假設所有學生都能「想像」圖像,可能忽略心盲孩子的需求。
在心理健康上,超幻可能加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因為回憶太生動;心盲則可能保護免於負面影像干擾。 總之,這兩個現象豐富了我們對人類心智的認知,讓我們更包容多樣性。
下次當你試圖想像時,不妨問問自己:你的腦內世界是空白、模糊,還是絢爛如畫?或許,你就在這個光譜上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