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職涯博覽會,我遇到一個念機械研究所的男生。他從大學就對寫遊戲程式很有興趣,到了研究所也一樣,還花了很多時間在社團的創意專案上。
我問他:「你們學校很注重實作、業界連結,機械所一定有很多專案要做,你怎麼還能抽時間做社團?」
他笑了:「因為我喜歡啊。即使不睡覺也沒問題。我會想辦法把實驗室的事情快速完成,找到方法加速進度,這樣就有時間寫遊戲了。」除了機械專業,他還自學程式設計,為了做出更炫的效果。他說得很清楚:「機械所的東西,我能做,但那只是做而已。寫遊戲程式,才真的讓我開心。」
他帶著履歷來給我看,我請他做自我介紹。他花了大部分時間講自己怎麼創立遊戲社團、做了哪些專案,帶團隊解決問題。語氣裡滿滿的熱情和光芒。而談到研究室的實驗成果,他卻只是平淡地說:「嗯,就這樣啊。」
我問他:「為什麼會念機械所?」
他說:「這對我來講很輕鬆。學生時代參加各種機器人比賽也不太困難,得獎很容易,所以就一路念下來。」
原來,機械是他能做到的事情,甚至天賦加持;
而遊戲程式,是他想做到的事情,為了它他願意犧牲睡眠、燃燒熱情。
我再問:「那薪水呢?你有去了解嗎?」
他點頭:「跟我同校的機械所出來,年薪大概百萬起跳;遊戲程式的話,一開始可能只有四~五萬。什麼時候能分紅或收入提升?不知道。」
於是我給他一個建議:
「你不必在兩條路之間二選一。你已經有機械專業的收入作為安全網,而遊戲程式可以是你的 side project。丟到社群測試,慢慢調整、慢慢煮,也許三年、五年後,它能被市場看見,甚至有收入。到那時候,再轉換跑道也不遲。」
他沉默了一會兒,然後笑了:「對耶,我一直覺得只能二選一,沒想到還有第三條路。」
自從看了史蒂芬柯維的”第三選擇”後,對於”選擇”這件事,似乎會考慮更多層面,永遠想著”第三種可能的選擇”。除了談判時可用,給自己建議的抉擇時,也很有幫助。
人生有時候不必立刻決定答案,而是要給自己一個「可以持續前進的策略」。
你的生命裡,有沒有一件事,是你「能做到、很容易被看見」的?
又有沒有一件事,是你「想做、做了會忘了時間」的?
當兩者發生衝突,你會怎麼安排雙軌策略?
#盤點你的職場籌碼 #俠客斐恩 #三對三職涯聊癒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