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到一個階段,常常會回頭想:我的人生,像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是驚險小說?勵志傳記?還是溫柔的散文?
在我們的讀書會裡,我們就這樣玩了一個小小的遊戲:把每個人當成一本書,請他來講講自己的人生故事。結果意外發現,原來每個人的書裡,不只有主角的奮鬥,還藏著時代的壓力、家人的影子,甚至一本書裡,常常會跑出另外一本書來對照。
9月22日的晚上,我們聽了三個故事。乍聽之下,他們完全不同職業背景:SAP顧問、保險經紀人、二代接班企業家。但細細一看,卻有一個共通點 : 三個人都曾經長時間待在同一家公司,看似「穩定」的修煉場,他們在裡面不斷升級打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ven:永遠在下一級等候自己
Steven 的人生,像是一場持續的闖關遊戲。
他從來不照教科書走:別人唸高中,他偏要去五專;後來插大,再到研究所,一路跨過會計、企管、工業工程、程式語言,最後落腳在SAP ERP與供應鏈。這樣的跳躍,本身就像一場「限制理論」的最佳實驗 : 哪裡有瓶頸,他就往哪裡鑽。
他的職涯表現亮眼,因為他總是看著「下一階的人」在做什麼,拿來當自己衡量的標準。別人走一步,他要走兩步。於是,他總是提早完成老闆的期望。這樣的「過度自我要求」,讓他快速往上爬,但也讓身心背負了沉重代價。
在Steven的人生書單裡,《目標》和 TOC 就像他的鏡子——提醒他,不是所有瓶頸都要硬闖,有時候,找到真正的限制點,才是出路。如今他開始學著把「生活」納入考量,練習從「拼命升級」轉向「經營平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ris:聽話的乖孩子,也會想跳一支自己的舞
Iris 的故事,乍聽之下和 Steven 截然不同。她沒有那麼多轉折,反而像是「被安排好」的一條路。大三時,她進入一家大型金融保險機構,從此幾乎沒有離開過。
主管說該做什麼,她就做什麼;什麼時間該挑戰什麼階,她就去。這樣的「順從」,讓她看起來像個乖孩子。但她的骨子裡,其實有一點小小的反骨。
高中、大學時她愛跳街舞,期間也玩過一些不按牌理出牌的小實驗,買了房子之後,甚至把空房間拿去做 Airbnb。這些片段,都像是她想留給自己的一點「自由」。然而在組織中,升遷與同儕比較的壓力,讓她不得不收斂。
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提醒Iris:「我做的這一切,是我想要的嗎?還是只是被需要的?」這本書,像是她職場小說裡的一個分水嶺,提醒她,勇氣不是反抗,而是忠於自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J:從被祝福的孩子,到必須長大的繼承人
TJ 的人生,和前兩位相比,又是另一種節奏。
他是典型的「二代接班人」。小時候快樂自在,大學被送到美國,因父親需要一個會英文的孩子來接國外生意。連他在異鄉,一路都有「貴人」出現:錯過登機門,有陌生人提醒他;找不到學校,公車上有人提醒他下一站就到了;學校放假,剛好有人幫他連絡到台灣學生組織,在出發旅行前特地跑回學校來幫他安頓住宿。這種種經歷都讓他相信,自己是被照顧的、被祝福的。研究所畢業後回台進入公司,他仍然是這麼幸運著。
直到父親突然離世。
那一刻,他才真正長大。羽翼收走之後,他得獨自撐起公司,帶著一群跟隨父親多年的老員工繼續走下去。那是他人生的急轉彎。
這本的《光環效應》,是叔叔推薦他的。書裡提醒他,不要被別人的豐功偉業蒙蔽,要看清事物的本質。或許也是提醒他自己,不能永遠活在父親的光環裡,而要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通的修煉:在穩定裡練勇氣
這三個故事,看似不同,其實有著耐人尋味的共通點。
•同樣長期,卻走出不同修煉:Steven 在穩定中升級打怪;Iris 在穩定中尋找自我;TJ 在穩定中等待「必須長大」的那一刻。
•對自我的高要求:不管是 Steven 的嚴格,Iris 的乖巧,或 TJ 的責任感,其實背後都是一種「怕辜負」,怕辜負自己、主管、或父親。
•書是自我覺察的道具:他們分享的書,正好對應他們的內在課題。《目標》提醒 Steven 放下過度要求;《被討厭的勇氣》提醒 Iris 找回自我;《光環效應》提醒 TJ 看穿光環,活出本質。
最後,我們還談到了「高敏感人」與「低敏感人」的話題,讀書會後還做了測驗。Steven 和 Iris,是高敏感;TJ跟我,則是低敏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寫這篇文章時,我心裡浮出一個畫面。
一間公司,或許就像是一座大大的健身房。有人舉啞鈴練肌肉,有人跑步機上流汗,有人靜靜在角落伸展筋骨。外人看起來,他們好像都在同一個地方「原地踏步」。但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每一次練習,每一次的痛,每一次的呼吸,其實都在讓自己變得不一樣。
Steven 練的是「放下的智慧」,Iris 練的是「忠於自我的勇氣」,TJ 練的是「承擔的重量」。
而我們這些旁聽的人,或許也在他們的故事裡,看見自己,不論在哪裡,都能練出專屬於自己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