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2025年9月美國在台協會(AIT)重申「台灣主權未定論」以來,這個政治話語變得十分聳動,使得台灣社會,再度掀起輿論的波瀾。對於部分人而言,這是對中國「法律戰」的堅定回應,是一種戰略上的善意防護;然而對於另一些人而言,卻可能被視為動搖中華民國主權的政治暗示。
這場爭論既非新近才產生,也非單純的學術議題,而是橫跨歷史、國際法與現實政治的複雜交錯點。本文願以「執持中道,實事求是」的立場,就歷史文獻、地緣戰略與台灣內部政治文化三方面通盤思考,釐清其真正的意涵。 歷史與國際法的交錯背景 「台灣主權未定論」(Theory of the Undetermined Status of Taiwan)最基本的主張是:台灣及其附屬島嶼的最終歸屬,尚未明確確定。此一論點的根源,來自二戰之後多份國際文件:
《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僅為政治宣言,缺乏條約效力;《舊金山和約》(1951)雖明確指出日本「放棄對台灣及澎湖群島的一切權利」,卻未指定主權的接收方。由於中華民國未列入簽約國,便留下了所謂「法律真空」。美國自杜魯門政府以來,即以「台灣地位未定」作為政策基調,並於2025年再次由AIT重申此立場。 然而,若僅停留於條約文字而忽略歷史發展,便難以理解今日的現實主權。中華民國自1945年起,即在台灣實際行使完整之管轄,歷經八十年,形成穩定、和平而且民主的治理體系。依據國際法的「有效統治」與「人民自決」原則,台灣早已具備「事實主權」(de facto sovereignty),即使在「名義主權」(de jure sovereignty)上仍存模糊。 美國立場的戰略意圖:模糊中的防護 美國重申「台灣主權未定論」,絕非單純的歷史重述,而是一種結合地緣政治與國際法策略的防護手段。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當然不是法理上的事實。因此,美國重申「台灣主權未定論」其目的在於阻斷中國藉「開羅宣言」主張台灣已屬中國之「法律戰」,同時維持自身長期奉行的「戰略模糊」政策。藉由不承認中國主權、也不明言支持台獨,美國得以保留干預與防衛的合法性。 這種「模糊中的明確」正是一道法理防線:在不激怒北京的同時,保護台灣免於被中國納入其主權敘事。美國透過重申「未定」地位,實際上是為台灣的安全與外交空間提供了彈性,也為未來的自決選項預留了可能性。 因此,若從中道立場觀之,美國的重申不應視為否定台灣主權,而應視為在國際現實中維持和平與防護的法律策略。 台灣內部的張力:主權認同與國際現實 對台灣而言,「未定論」的爭議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政治認同與歷史經驗的反映。
自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以來,台灣逐步建立完整的政治體制與民主制度。1996年民選總統的出現,更奠定「主權在民」的現代國格。綠營知識分子多視「未定論」為國際自決的契機;藍營則擔憂此說動搖憲政根基,使「中華民國」的正當性被稀釋。 這兩種立場都揭示了同一現實:台灣已在事實上運作為一個主權政治體,但在國際承認與法理地位上,仍處於灰色地帶。如何在此之間找到平衡,正是台灣政治成熟的試金石。 結論:以自信與理性轉化「未定」為「自主」 「台灣主權未定論」既非羞辱,也非祝福,而是一面映照台灣現實處境的鏡子。若以中道眼光觀之,它揭示的不只是法理爭議,更是一種國際政治的生存智慧。台灣可藉此鞏固「民主治理」與「主權在民」的核心價值,將法律模糊轉化為外交與安全的緩衝帶。 未來的關鍵,不在於「主權是否已定」,而在於台灣人民能否以理性、自信與團結,使主權成為一種持續被實踐的動詞。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未定」的歷史縫隙中,走出一條自主而穩定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