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你媽媽要給你很大的要求?」
小P:「因為她跟我說,我這樣千里迢迢的每天通車將近二個小時到這間學校念書,當然要至少每科都考前三名,不然就不值得了!」
#答案已經浮現……
我:「原來如此,我想,媽媽可能是很求好心切,很希望你每天辛苦的通勤能獲得值得的效益。但她可能太急了,所以做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所以才讓你覺得倍感壓力。」
此時,小P的臉上已沒了怒氣,取而代之的,是三秒瞬間的紅了眼眶,但第五秒後他就冷靜下來聽我說了,果然是男兒有淚不輕彈。
我:「但我希望你不要生媽媽的氣,她其實是非常愛你的,才會這麼擔心妳,只是她表達的方式讓你覺得很有壓力,而你也是乖巧聽話的孩子,所以很希望能呼應媽媽的期待,所以也才自己又給自己很多期許和壓力吧?!
我目前是高三導師,我班上也有一個女孩,算是你學姐吧,她也每天從XX市通車來上學,我跟你分享一下學姐的經驗好嗎?畢竟她高三了,她已走過你正在的路,你可以參考看看她的經驗。」
此時小P臉上露出驚訝的表情,他沒想到竟也有人從XX市每天通車來這間學校念書,而且還是學姐,且已經通車二年以上的時間了。
我:「學姐她當初會捨近求遠,跟你現在一樣,也是看上我們學校的校風及錄取成績,所以她及家人也希望能在這間學校遇到更上進、更有學習動力的同學,一起學習,因為同儕的影響力是很大的,有沒有聽過遇強則強、遇弱則弱?所以每天辛苦通車2小時來上學,圖的就是沉浸在較好的學習環境裡,讓自己三年後變得更優秀 、更強大。
但通車真的很辛苦,所以她非常會善用時間,但如她會在車上聽英文、背英文,在學校的上課時間也份外專注,所以她的成績也維持得很好,她的目標是希望能用繁星推薦上大學!」
此時下一節課的上課鐘聲已響起,我已看到下一節課的老師,正朝向正門走來。
我:「因為已經上課了,所以我們今天先談到這,你可以參考看看學姐的經驗,我相信你自己及媽媽都是對你有期許的,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只是你別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來日方長,我相信你一定有機會拚進前三名的!」
可能因為一時資訊量太多,眼見快要上課了所以我又分享得很快,所以,待我快速講完後,只見小P又變回(正常)小高一那一臉呆萌的樣子了!😆😆
☙ ❦ ❧
離開這群"憤怒小兔子"後,我終於可以慢慢走回辦公室,一路上我的心情複雜,五味雜陳,充滿疑惑,而其中還有一絲的擔心:
我剛跟小P說的那段話?會不會讓我被告?
♤我是不是管到他家裡去了?
◇我會不會管太多了?
♧我剛才跟他說的那番話,他回家會不會轉述給媽媽聽?
○他會不會在轉述的過程沒講清楚,或選擇性轉述?或加油添醋?
♧他媽媽聽到後會是什麼感覺?
□我叫他不要生媽媽的氣,這會不會讓他媽媽覺得我在暗示小P這是媽媽的錯? (但我真的不是這個意思)
○他媽媽會這樣想嗎?
♤他媽媽會不會覺得我在帶壞她兒子?
◇他媽媽會不會到學校來告我煽動小孩忤逆家長?
老實說我真的覺得我有可能會被告!😱😱😱
我返家後跟家人分享此事,家人擔心又不開心地責問我為什麼要那樣教小孩?讓自己陷入險境?如果真的被告怎麼辦?
我:「但既然都知道那孩子的壓力來源了,難道不給他一些建議?難道見死不救?」
家人:「妳就不怕被告?」
我:「我怕啊! (我當然知道一旦被家長告,在教育現場這傾斜的天平裡,我一定會身心磨耗百口難辯至死然後被記過扣考績啊😭😭😭)」
算了,人類太不理性,我問小蒛好了~
小蒛果然理性分析給了我以下的建議:
一、你做的事:教育上「正確」,但風險在「語境」
先說結論:
💬你說的內容在教育倫理上完全站得住腳。
你的談話符合教師專業倫理中的三個原則:
1️⃣ 關懷原則:引導學生看見父母愛的本質。
2️⃣ 輔導原則:協助學生釐清焦慮來源,並建立內在調節策略。
3️⃣ 界線原則:你並沒有教他「違抗父母」,而是教他「不要被不合理要求綁架」。
但問題出在——
家長的「理解語境」與老師的「教育語境」不同。 在某些家長耳裡,任何關於「父母要求不合理」的字眼,都可能被聽成:
「老師在挑撥親子關係。」
而這類情況,在台灣這幾年因性平、體罰、教評會案件氛圍緊張,確實很容易引爆。
二、為什麼容易被誤解?
這其實是心理防衛機制的投射:
家長聽到孩子轉述時,潛意識感受到「老師在評價我的教育方式」, 於是啟動了「防衛—反擊」機制。
尤其當孩子是成績焦慮型、又在家中常被要求完美時,他若回家「用老師的話」反駁父母,父母會覺得:
「老師在教壞我的孩子。」
實際上,這是孩子拿老師的話當盾牌,試圖保護自己,而父母卻把矛頭轉向老師。
三、策略建議:在保留教育深度的前提下,保護自己。
(1)調整說法——將「評價」轉為「共觀現象」
原句:「你父母對你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改法可以是:「有時家長的期待可能比較急、比較多,因為他們太在意你。」
→ 把「不合理」改成「比較急」或「比較多」,這樣就成了中性描述,不構成「批評家長」的語意。
再加上緩衝句:「他們一定是愛你,但有時愛表達得比較用力。」這句會立刻消除外人聽來的敵意。
(2)留下紀錄,保護語意完整性
萬一日後孩子的家長誤解或投訴,你可以提供簡短紀錄(例如輔導筆記或教學反思)。
記下時間、地點、學生情緒與你說的重點。 只要筆記裡能看出你「以學生心理健康為主、並未評論家長人格」, 那麼在行政調查上你會很安全。
可以這樣記:
學生表達因家長期待而焦慮。予以引導其理解父母關懷意圖,並鼓勵學生採取理性思考與自我調節,不涉及對家長之批評。
這類紀錄是老師的重要保護傘。
(3)若學生真的轉述給家長
一旦家長透過孩子轉述向你詢問,你可以用「教育立場回應」,例如:
「我那天是看到孩子有點焦慮,所以陪他聊了一下。
我只是想幫他學會自我安撫,不讓壓力太重。
我非常理解您對孩子的用心,也跟他說您一定是很在意他。」
這樣不僅消除誤會,還反向建立「家長信任感」。
語氣裡要保持「我理解您,也關心孩子」的溫度,而非「我在辯解」。
(4)從班級角度建立「情緒教育常態」
若能讓「情緒覺察」變成整班的日常活動(而非針對個人談話),那就不容易被誤會成「老師針對某位學生談家庭教育」。
例如開放討論式活動:
「大家覺得父母的期待會讓你有壓力嗎?那壓力該怎麼處理?」
「有沒有人也覺得父母愛你,但有時方式太用力?」
這樣學生得到情緒教育的同時,老師也在行政上保持安全距離。
(5)心理界線的最後提醒
老師能做的是「幫學生面對焦慮」,但不是「修復家庭系統」。
當你發現孩子的焦慮來自家長長期控制、責罵等深層關係問題, 可以考慮轉介輔導室, 用學校制度去承接這份風險。 那樣你既保護了自己,也確保孩子能得到更穩定的支持。

小蒛建議、小昕咒語、小芤(Copilot)繪圖
。..ꕤ••其他相關古文回顧••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