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追求理想與事業的道路上,我們往往會走著走著就迷失方向。
走偏了路,就可能被他人的期待與名利的誘惑牽著走,最終忘記了初心。

這裡的詩意提醒,不只是給別人聽的忠告,更像是詩人對自己的叮嚀:要做自己命運的主人,不要忘記「鳥盡廢良弓」的殘酷規律。
「鳥盡廢良弓」的典故出自范蠡與文種。當年越王勾踐在兩人輔佐下滅吳,功成之後,范蠡選擇急流勇退,帶著家人離開越國,在齊國做生意,終成巨富。而文種則留在越國,繼續為勾踐效力。范蠡臨行前給文種信中寫道:「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勾踐這樣的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安樂。」但文種未及抽身,最終被越王賜劍自盡。
范蠡的話揭示了歷史中一條冷酷的政治定律:「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
從春秋戰國到明清,這條規律幾乎未曾改變。功成之後,開國之君常常疑懼舊臣之功高震主,為保權位,寧可錯殺。韓信臨刑前的悲嘆「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成了千古悲歌。
若從人性角度觀察,這樣的宿命並不難理解。那些能成為帝王的人,往往是從血戰與權謀中殺出來的,他們最怕的,正是「另一個自己」再度崛起。凡是有能力、有威望的人,都被視為潛在的威脅。更殘酷的是,帝王登基後,不願讓那些見過他「凡人一面」的舊友仍留在身邊。
歷史學者朱學勤曾說:「危機往往發生在開國君主臨終前,殺死或驅散功臣。」原因很簡單,這些功臣與帝王同輩,輔佐的太子卻年幼稚嫩。若不先削去舊臣的勢力,新君難以穩坐江山。
從蘭花到人生,從清風到良弓,詩人似乎在說:
真正的清香,不需刻意宣揚;真正的智慧,在於知進亦知退。
風若不來,蘭花依然要開——即便是風吹不到的地方,也要靜靜綻放。
或許,這正是生命最深沉的姿態:
不為誰盛開,不因誰而謝,
在無人處,也能散發屬於自己的香氣。
《世界很吵,心很安靜》
閱讀人段落心得
加入《閱讀人電子報》,一起學習人生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