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圓融對話的緣起
在一個陽光溫煦、微風和暢的午後,一群肩負著國家命運的人們,並非齊聚於肅穆的議事廳,而是在一座靜謐的庭園中圍坐。這裡沒有權力的隔閡,沒有立場的對峙,只有一盞盞清茶,映照著每一張謙卑而誠懇的面龐。總統、五院院長、民眾代表與公務員代表,他們今日的相聚,不是為了唇槍舌劍的辯論,而是一場以「感恩之心」與「謙卑之情」為基調的圓融對話。
他們深知,橫亙古今,遍及寰宇,人類的集體意識深處,始終迴盪著一個共同的祈願:期盼一個遠離苦難、充滿和平、正義與和諧的世界。這份嚮往,在古老的智慧中,被賦予了「人間淨土」與「大同世界」這樣莊嚴而美好的名詞。
此番對話的緣起,正是為了凝聚共識,將這份深植於文明血脈中的神聖期盼,從遙遠的理想,化為當下治理的共同願景。這不僅是一場關於政策的探討,更是一次心靈的交匯,旨在闡明國家各個部門那慈悲的本懷,讓所有初聞此道的善知識們,都能輕鬆理解,並共同參與這場建設理想國度的偉大工程。讓我們首先恭敬聆聽總統為我們揭示國家的整體願景。

一、總統的宏觀願景:以德化人,以心為本
國家的元首,其職責不僅是管理繁雜的政務,更深層的使命,在於為整個國家的道德與心靈方向定錨。如同古代的聖王,他所承擔的,是一份「贊天地之化育」的神聖使命——輔助宇宙萬物各得其所,實現和諧有序。
各位先進,各位同胞,今日能與各位在此共聚一堂,探討國家的終極理想,我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感恩。
首先,我們必須確立一個根本的治理原理,那就是「心淨則國土淨」。 我們所面臨的一切挑戰——無論是社會的衝突、經濟的困頓,還是環境的敗壞——究其本源,皆非外在的制度問題,而是我們集體人心的失衡,是無數眾生之貪、瞋、癡「三毒」煩惱所共同造作的「共業」之果。
因此,一切外在的政策與建設,都必須以淨化人心、提升道德為根本前提。儒家聖典《大學》早已為我們揭示了這條由內而外的轉化路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有偉大的功業,都必須始於一顆端正誠敬之心。若人心充滿猜忌與貪婪,再完美的制度也將漏洞百出;若人心充滿慈悲與智慧,即使是最簡樸的體制,也能如活水一般,自然流淌出無限的和諧。
其次,我們必須明確國家的終極目標。 治理的目標,絕不僅僅是追求經濟增長或國力強盛。我們所要建設的,是一個讓「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世界」。這是一個將集體的慈悲與社會的正義,具體制度化的理想國度。在這個國度裡,沒有人會被遺忘,每一個生命的尊嚴都將得到最周全的守護。
最後,我們必須確立一種「天人合一」的永續發展觀。 我們人類,並非地球的主人,而是地球的「管家」(Khalifah),肩負著一份來自宇宙的神聖託付(Amanah),去維護這個世界精妙的生態平衡(Mizan)。我們的存在,是由我們所接受的這份責任所定義的。因此,國家的任何發展,都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傷害環境,無異於一種宇宙性的自我毀傷,因為我們與萬物本是一體。
這份願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從內心深處發起。
這份宏大的願景,需要行政團隊以無比的耐心與慈悲,將其化為利益眾生的具體政策。有請行政院長分享您的智慧。
二、行政院的實踐之道:慈悲為政,利樂有情
行政院作為國家最高的行政機關,如同國家的心臟,負責將總統的宏觀願景,轉化為能夠滋養每一位國民的具體政策。它更像是一位慈悲的園丁,悉心照料國度園林中的每一株花草,確保陽光雨露能均霑萬物。它是將慈悲理念化為實際行動的樞紐,是理想國度藍圖的總工程師。
感恩總統的慈悲開示。行政院的職責,正是要將這份「大同世界」的社會福利藍圖,一筆一劃地落實在人間。
第一,我們必須深刻理解所有社會福利政策的根本精神。 無論是健康保險、國民教育,還是弱勢扶助,它們的精神源頭,正是那份「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普世關懷。政府的責任,就是將整個國家視為一個大家庭,用制度性的慈悲,去確保家庭中最脆弱的成員,都能「皆有所養」。
第二,我們所有行政官員,都必須秉持「僕人式領導」的公共服務理念。 古老的智慧曾如此忠告一位新上任的州長:「訓練你的心去同情人民,愛他們,善待他們...因為人民分為兩類:他們是你的宗教兄弟,和/或你的人類同胞。」這段話應當銘刻在每一位公務員的心中。我們的角色,是人民的僕人,而非統治者。我們手中的權力,不是為了支配,而是為了更有效地服務。
第三,我們的經濟政策,必須以實現資源的公平分配與永續利用為目標。 我們所追求的,並非無盡的增長,而是整體的富足與和諧。我們應當倡導一種以貢獻與管理為核心,而非以競爭與積累為導向的經濟模式。正如古訓所言:「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當社會的風氣從「我能得到什麼」轉變為「我能貢獻什麼」時,一個真正富足的大同世界便不求自至了。
然而,所有良善的政策都需要公正的法律作為基石。接下來,我們恭敬聆聽立法院長闡述如何編織這張保護人民的法治之網。
三、立法院的和諧之法:協商為本,正義為歸
立法院的功能,不僅僅是制定冰冷的規則。它宛如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師,透過「協商」(Shura)的過程,將社會中五彩斑斕的紗線——多元甚至對立的聲音——細心編織成一匹堅韌而華美的錦緞,成為保護全民、促進共同福祉的黃金法則。它是體現集體智慧、凝聚社會共識的核心場域。
感恩行政院長的分享。法律,是社會和諧的骨架。而立法,則是建構這副骨架的藝術。
首先,我們的立法過程,必須堅守「協商」(Shura)的民主精神。 這是對抗獨裁與濫權的根本保障。公共議題最好由社會的集體智慧來決定,而非由個人的一時興起或少數人的利益所左右。立法院的職責,正是要創造一個神聖的空間,讓所有不同的意見都能被充分地尊重與討論,最終達成服務於全民福祉的共識。
其次,我們必須明晰所有法律的更高目標(Maqasid al-Shari'ah)。 法律的條文是舟,而其所要承載的,是慈悲與仁愛。所有法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確保人類的福祉(Maslaha),具體而言,是為了保護五項最基本的要素:宗教 (Din)、生命 (Nafs)、智力 (Aql)、血統 (Nasl)與財富 (Mal)。 任何法律的制定與詮釋,都不能違背其背後這份促進人類繁榮的仁慈精神。
最後,我們所有的立法工作,都必須立足於絕對平等的基礎之上。 這是源於一個最根本的真理:如果造物主是獨一的,那麼所有人類在尊嚴上皆是平等的。這個原則,在伊斯蘭傳統中被稱為「認主獨一」(Tawhid)。它意味著,任何法律都絕不能基於種族、階級、財富或信仰而有所歧視。我們的立法工作,必須堅定不移地致力於保護所有人的權利,這是一項神聖的、不可動搖的職責。
法律的生命在於實踐,而其實踐的靈魂在於公正的審判。有請司法院長為我們開示司法的慈悲與智慧。
四、司法院的仁慈之秤:修復關係,療癒社會
司法的角色,遠不止於懲罰罪惡。它更是一種慈悲的藝術,一門社會療癒的精深科學。其最高的目標,是療癒犯罪所造成的傷害,修復被破壞的社會關係,如同慈愛的醫師,引導整個社會肌體回歸健康與和諧,體現「法律即仁慈」的崇高精神。
感恩院長的開示。法律的秤,不僅要衡量罪責,更要稱量痛苦;不僅要實現正義,更要帶來療癒。
為此,我們應當大力倡導「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 傳統的報應式正義,其焦點在於懲罰罪犯,但這往往加劇了社會的對立與創傷。修復式正義則將焦點轉向療癒受害者,並修復被破壞的社群結構。它深刻地認識到,犯罪不僅僅是觸犯了法律條文,更是對人與人之間信任關係的嚴重破壞。因此,正義的過程,必須是一個關係性的療癒過程。它透過有引導的對話,讓受害者、犯錯者乃至整個社區,得以共同面對傷害,尋求彌補與和解之道,從而重新編織被撕裂的信任之網。
其次,我們要回歸正義的根本意涵。 在古老的伊斯蘭傳統中,正義(Adl)的深層含義是「將事物放在其正確和適當的位置」,在權利和義務之間重新建立平衡。因此,司法審判的終極目標,是恢復社會的和諧與平衡,而非單純地施加懲罰。法官的角色,更像是一位智慧的調解者,幫助失序的關係回歸正軌。
最後,我們的司法工作必須與「共業」的法則相連結。 我們必須看到,個體的犯罪行為,往往是整個社會結構性問題——如貧窮、歧視、教育匱乏——的苦果。這份惡,是由集體的因緣所共同造成的。因此,一個真正慈悲的司法體系,不僅僅要處理個案,更要透過每一個案件,向整個社會揭示導致犯罪的系統性根源,從而促進整體的社會改革,從根本上拔除苦難之因。
一個公正的社會,需要由德才兼備的公務人員來維繫。我們恭請考試院長分享培育國家棟樑的智慧。
五、考試院的賢能之選:為國求才,以德為先
考試院的職責,遠非僅僅舉辦考試。它更像是一位守護國家命脈的園丁,其神聖的使命,在於建立一套能夠為國家選拔出兼具智慧與慈悲胸懷的公共服務人才的機制。它是落實「選賢與能」這一古老理想的忠實守護者。
感恩司法院長的智慧。國家的治理,關鍵在人。
首先,我們選拔人才的核心原則,必須是《禮運大同篇》所昭示的「選賢與能」。 國家的領導者與公務人員,應當是憑藉其德行與才能,由眾人所推舉,而非依據其家世背景或人際關係。這一原則,從根本上拒絕了任何形式的特權與裙帶關係。
其次,我們應將「淨業三福」作為公務員品格的基礎。 《觀無量壽經》中的這三條教誨,為公共服務者的德行修養,提供了清晰的次第:
- 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這不僅是佛法的基礎,更是作為一個正直公民的基本要求。一個不能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的人,如何能指望他去服務廣大的人民?
- 第三福:「發菩提心」。 這是將個人的職涯,從一份謀生的工作,昇華為一場「為利眾生」的無私奉獻。這份菩提心,是所有公共服務者永不枯竭的動力源泉。
最後,我們必須讓每一位公務員深刻理解其「管家」(Steward)的角色。 公務員是人民的受託人,其職責是管理公共資源,以服務全民的福祉。這份權力是一份沉重的信託。因此,他們必須時時走在「內在完美之路」(Tazkiyah al-Nafs)上,不斷地淨化自身的貪婪與傲慢,才能成為一個稱職的、富有同情心與責任感的國家管家。
選拔出優秀的人才後,更需要一套清明的監督機制來護持他們的初心。有請監察院長開示如何永保官箴的清廉。
六、監察院的清明之鑑:守護正道,激濁揚清
監察院的角色,如同一面清澈的明鏡,高懸於廟堂之上。其職責不僅僅是彈劾失職的官員,更是守護整個國家治理體系的廉潔與正氣,是對抗腐敗與暴政(Zulm)的最終道德防線。它激濁揚清,確保權力之水永保澄澈。
感恩院長的分享。德才兼備的賢能,仍需清明制度的護持。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監察權是制衡權力濫用的必要的護持機制。 「認主獨一」(Tawhid)的深刻政治意涵在於,它從根本上否定了任何人間權威的絕對性。因為絕對的主權與權威唯獨屬於更高的道德法則,所以所有掌權者都必須接受監督與問責,以防止其僭越神聖的道德法則。監察院正是此問責原則的制度化體現。
其次,監察不僅是政府機構的職責,更是整個社群的集體責任。 「命人行善,止人作惡」的原則,是整個社會的道德免疫系統。監察院的工作,是將此原則制度化,並在整個公務體系中,培養一種積極問責與相互勸誡的文化,如同身體的白血球,在腐敗與不公的病灶萌芽之初,便將其有效地清除。
最後,我們必須牢記,監督的本懷是慈悲。 監察的目的絕非報復或羞辱,而是如同中醫「扶正祛邪」的原則。其目標是幫助犯錯者認識錯誤,回歸正道,並療癒政府系統的失衡之處,從而維護整個國家有機體的健康與活力。我們的明鏡,是為了照見塵垢以便拂拭,而非為了擊碎玉器。
國家的根本在於人民。現在,讓我們以最恭敬的心,聆聽民眾代表的心聲與期盼。
七、民眾的共同心聲:安居樂業,天下太平
國家的所有宏大願景與複雜機制,最終都歸於一個樸素的目地——人民的幸福。民眾是國家的根基,他們的心聲是所有政策的最終依歸。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是推動國家走向「大同世界」的最根本、最真實的動力。
各位尊敬的長官,能代表民眾在此發言,我心中充滿了感恩與惶恐。我們百姓的心願,其實很簡單。
我們嚮往一個理想的社會。 一個沒有貧窮、沒有恐懼、沒有歧視的社會。一個讓我們可以「外戶而不閉」,充滿信任與和諧的家園。我們渴望的,不過是安居樂業,天下太平。
我們也明白,自己作為公民的責任。 我們不僅僅是福利的接受者,更是這片「人間淨土」的共同創造者。我們知道,幸福的生活要從自身做起,從實踐「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些基本的人倫道德開始。我們也願意透過無私的服務(Sewa/Khidma)來貢獻社會,為我們的家園共同創造正向的「集體業力」。
最後,我們對政府有著深切的期盼。 我們由衷地期盼並支持一個「選賢與能」、以「天下為公」為己任的政府。我們希望政府能夠持續地、真誠地聆聽我們的聲音,與我們一同為實現「全民福利」(Sarbat da bhala)的崇高理想而努力。
我們的期盼,需要每一位在第一線服務的公務員來實現。我們感恩他們的付出,並期待聆聽他們的心得。
八、公務員的奉獻之行:恪盡職守,服務為榮
公務員是國家理想的踐行者,是將崇高的政策願景,轉化為一次次溫暖服務的橋樑。他們在各自崗位上日復一日的辛勞,正是「人間淨土」一磚一瓦的建設過程。他們是無名的菩薩,默默地耕耘著這片福田。
各位長官,各位鄉親,能代表所有基層的公務同仁在此發言,我感到無上的榮幸。
我們視自己的工作為一種神聖的修行。 我們深信,如果以清淨的意圖(Niyyah)來行使職權,那麼這份工作本身,就是一個實踐「正命」與「Sewa」(無私服務)的道場。每一次為民眾解決難題,每一次耐心的傾聽,都是一次累積福德、淨化自身的機會。
我們努力扮演好「管家」與「尋求者」的雙重角色。 在外,我們的職責是作為人民的管家(Khalifah),公平正直地管理公共事務。在內,我們的功課,則是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走在「自我淨化」(Tazkiyah al-Nafs)的道路上,不讓手中的權力,腐化了我們服務大眾的初心。
我們對人民懷有最深的感恩。 我們深知,我們的薪俸來自於人民辛苦的供養,因此,我們理應以「報恩之心」來服務人民。每一次與民眾的互動,對我們而言,都是一次結善緣、報答眾生恩的寶貴機會。
我們願以這份服務之心,回報國家的信任。恭請總統為我們今天的圓融對話,做出最後的慈悲總結。
九、結論:一念心光,普照大千
總統環視著在場的每一位,眼中充滿了欣慰與感動。庭園中的氣氛,寧靜而莊嚴,彷彿所有的心,都在此刻同頻共振。
各位,今天這場對話,讓我看到了國家最光明的未來。我由衷地讚嘆,從國家的元首,到在第一線服務的同仁,再到我們國家的主人——人民,我們所有人的心中,都共同擁有一個基於慈悲、正義與智慧的治國理想。這份共識,是我們國家最寶貴的資產。
讓我們再次重申今天的核心原則:通往理想世界的道路,不在他方,不在未來,它就在我們當下此一念清淨、慈悲、感恩的心中。
我誠摯地邀請在場的每一位,以及所有見聞者,將今天這份對話的精神火種,帶回我們各自的崗位與生活中。讓我們將每一個善念化為一盞燈,每一句善言化為一束光,每一樁善行化為一座溫暖的燈塔。當我們每個人都點亮自心的光芒,這億萬心光便能匯聚成一片慈悲的光海,足以照亮整個大千世界,將此娑婆化為人間淨土。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