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阿彌陀佛。懷著一份謙卑與感恩,讓我們一同來探尋這個深邃的叩問。
許多人都聽過那個令人揪心的「電車難題」。它像一則現代的公案,目的不在於被解答,而在於透過叩問本身,耗盡我們慣常的理性思維,迫使我們轉向一個更深層的視野。
今天,讓我們暫時放下那根沉重的拉桿,凝視這個問題本身。或許,它最大的價值,並不在於我們如何選擇,而在於它像一面鏡子,如此清晰地映照出我們當下世界的深層困境。
它如同一面明鏡,清晰地映照出一個深受系統性與靈性失調所困擾的娑婆世界:一個被危機感所籠罩、被迫陷入暴力二元抉擇、並深陷於「單一、正確的個體行動足以解決複雜系統性失靈」此一幻相的文明。

1. 第一個啟示:真正的陷阱,是問題本身
電車難題,是一個為我們精心設計的「認知陷阱」。它的場景被刻意孤立,剝離了所有的前因後果與歷史脈絡。
這恰恰映現了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Ulrich Beck)所描述的「風險社會」(risk society)。在這樣的社會中,個體被迫為那些他們從未創造,也無法獨力控制的「系統性風險」,承擔起個人的道德責任。
這種巧妙的「究責遊戲」(blame game),讓我們不自覺地將目光從更深層的集體責任上移開,轉而去爭論那位孤獨行動者應當如何抉擇。然而,當我們開始糾結於是否拉動拉桿時,我們恰恰已經落入了這個陷阱之中。
2. 第二個啟示:聖者的提問——是誰讓他們陷入了絕境?
古老的智慧,為我們展現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視野。古代聖王堯帝,他治理國家的核心思想,並非在罪惡發生後加以懲罰,而是從根源上承擔起一切責任。
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
這句充滿力量的話語,意思是:「若有一個人民犯罪,堯帝便說:是我使他陷入罪惡的啊。」
倘若一位具備堯帝智慧的領導者面對電車難題,他絕不會去回答「是否應該拉桿」。他會轉身向上游提問,探究那悲劇的根源:「我們的安全系統,為何如此脆弱?我們的勞動者,為何會在毫無防護的軌道上工作?我究竟創造了一個怎樣的社會,竟會將任何一位公民推入如此殘酷的兩難抉擇之中?」
他的提問,已將焦點從「危機中的個人抉擇倫理」,徹底轉向了「系統設計與維護的倫理」。
3. 第三個啟示:分離的幻覺——在因陀羅的寶網中,你我並無分別
華嚴宗的哲學裡,有一個極其優美的譬喻,名為「因陀羅網」。它描繪宇宙萬物,如同這張巨大寶網上的一顆顆寶珠,每一顆寶珠都映現出所有其他寶珠的影像,彼此含攝,光光相照,並無真正的分割。
因此,「犧牲一人,拯救五人」這種冰冷的功利計算,是建立在一種「分離」的幻覺之上的。它誤以為軌道上的「一人」與「五人」是可以被量化、被取捨的獨立單位。然而,從實相來看,每一次這樣的抉擇,都是在撕裂那本自圓融的生命織錦,是一種深刻的自我殘害。
這份古老的靈性洞見,在我們這個時代,竟於最前沿的科學與社會思潮中,找到了深刻的共鳴。
在現代物理學中,「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現象揭示,兩個粒子無論相隔多遠,都能瞬間相互影響,這為因陀羅網那種非局域的連結,提供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科學譬喻。
在社會學中,涂爾幹(Émile Durkheim)的「集體意識」(Collective Conscience)理論也主張,一個社會是由共享的道德情感凝聚起來的有機整體。對任何一個成員的傷害,都是對整個社會肌體的侵犯。
從靈性哲學到量子物理,再到社會理論,我們得到一個共同的啟示:電車問題所預設的可供計算的「分離個體」,在存在論的層面是虛妄的。
4. 第四個啟示:暴力的迴圈——在無明中,任何選擇都是苦果
若以佛法的因果律來觀照,這輛失控的電車,絕非一場偶然的意外。它是整個社會「共業」(collective karma)所感召的苦果。這份共業,源於我們集體對利潤的貪求超越了對安全的重視,對效率的執著凌駕於對生命的尊重。
這份共業,創造出一個充滿危殆的環境(器世間),使得個人的「別業」(individual karma)得以在此成熟。在這樣一個由暴力所定義的框架內:
- 拉動拉桿,是創造了一份直接的「殺業」。
- 不拉動拉桿,則是承擔了「見死不救」的因果。
兩種選擇,都會在因果之網中種下新的苦因。這也再次告訴我們,在這個框架內,並不存在一個純粹良善的「正確」選擇。唯一的出路,是從智慧與慈悲中,找到超越這個框架本身的力量。
5. 第五個啟示:菩薩的回應——用慈悲轉化整個困境
那麼,一位覺悟的菩薩,會如何回應呢?祂的回應,不是在兩個暴力選項中擇一,而是為我們示現一條能徹底轉化整個困境的、由悲智行願構成的四重道路。
首先,是觀世音菩薩的同體大悲。祂「聞聲救苦」,所聽到的,是所有受困者——包括軌道上的一人與五人,乃至那位手握拉桿、內心撕裂的行動者——共同發出的呼喊。在祂的視野中,犧牲任何一方都如同斬斷自己的手足,功利的計算從一開始就失去了意義。
接著,是文殊師利菩薩的般若智慧。祂手中的智慧之劍,斬斷的並非任何一個生命,而是「殺一人」與「任五人亡」之間的虛假二元對立。祂的智慧,揭示了問題本身的虛妄性,從而釋放出尋找真正解脫道的可能性。
再來,是普賢菩薩的宏大行願。真正的普賢行,是那些在災難發生「之前」的努力:是那位設計出更安全制動系統的工程師,是那位推動更完善勞工保護法規的管理者。祂的行動是預防性的,是將倫理實踐於日常的建設中,從根本上杜絕悲劇的發生。
最後,是地藏王菩薩的無盡大願。祂的誓言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祂的回應,是毫不猶豫地走入這個人間地獄,全然承擔起整個系統的失靈,並宣告:「這失控的電車,皆是我願力未周的明證。」正是這份終極的承擔,才催生了超越暴力抉擇的、轉化整個困境的慈悲力量。
6. 結語:從困境到大同,拉動你內心的慈悲之弦
從一個冰冷的思想實驗出發,我們這趟探尋之旅,最終回到了我們溫暖的內心。
我們或許終於了悟到,真正的答案,不在於選擇拉動或不拉動那根虛幻的拉桿,而在於拉動我們內心深處那根與萬物相連的慈悲之弦。
願我們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培育那份聖者的承擔、智者的洞見與菩薩的慈悲,共同將這個充滿兩難與對立的世界,轉化為一個互助互愛的人間淨土。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感恩觀世音菩薩,感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感恩南無文殊師利菩薩,感恩南無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感恩佛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