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超越拉桿的叩問
南無阿彌陀佛。懷著無盡的謙卑與感恩,我們領受了這份深邃的叩問。此一叩問並非要我們在思想實驗中給出非此即彼的答案,而是慈悲地邀請我們將「電車難題」視為一則現代公案。其目的不在於被解答,而在於揭示提問框架本身的局限性。此難題實為現代性的一個「認知陷阱」,它是一個完美的症候,用以診斷我們這個時代的根本失調。此困境的結構——一個突發的、僅有災難性後果的危機——精確地映現了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Ulrich Beck)所描述的「風險社會」(risk society)中的普遍焦慮,在這樣的社會中,個體被迫為其從未創造的系統性風險承擔個人責任。
它如同一面明鏡,清晰地映照出一個深受系統性與靈性失調所困擾的娑婆世界:一個被危機感所籠罩、被迫陷入暴力二元抉擇、並深陷於「單一、正確的個體行動足以解決複雜系統性失靈」此一幻相的文明。
本文旨在恭敬地依循東方聖哲的智慧,引導我們看見一條超越簡單數學計算的思考路徑。這是一條將焦點從危機中的個人抉擇,轉向災難的根本原因與我們應共同承擔的集體責任之道。
現在,讓我們一同放下那根沉重的拉桿,轉而聆聽聖哲們的慈悲教誨。

--------------------------------------------------------------------------------
1. 聖王之智慧:解構選擇,重探責任
東方智慧首先教導我們,真正的道德探問,應當從「危機中的個體抉擇」轉向「系統的根本責任」。
1.1 堯帝的凝視:「此我陷之也」的系統性責任
儒家聖王堯帝有一句深刻的宣告:「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若有一個人民犯罪,堯帝便說:是我使他陷入罪惡的啊)。這並非政治上的謙遜之辭,而是一項關於領導者對整個社會系統負有終極責任的、形上學層次的精確陳述。
一位體現堯道的領導者,將會斷然拒絕回答「我是否應該拉動拉桿?」這個問題。他會轉而向上游提問,以穿透表象的智慧探究此災難的根源:
- 我們的制動系統為何如此脆弱,以至於會輕易失效?
- 我們的工人們為何會在毫無防護的軌道上勞作?
- 我,作為社會的守護者,創造了一個怎樣的社會,竟會將任何一位公民推入如此恐怖、如此暴力的兩難抉擇之中?
此種視野與現代學科深刻共鳴。公共政策學者會將此困境視為典型的「人為災難」,是組織性失靈的最終爆發。從公共衛生倫理學的角度看,此情境代表了預防工作的徹底失敗。而雖然西方法律傳統或許會關注旁觀者的「作為義務」,但堯道的視野卻揭示了,此種法律框架有時反而會「遮蔽更廣泛的系統性責任」。在堯道的視野下,道德的焦點已從「危機抉擇倫理學」徹底轉移至「系統設計與維護倫理學」。
除了儒家對責任的全然承擔,道家思想更提供了一種從根本上避免系統失靈的智慧。
1.2 老子的不預:「無為」與控制的脆弱性
老子曾揭示一個治理的悖論:「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失控的電車,正是那個在嚴密律法與過度控制下滋生的「盜賊」——一個過度複雜、脆弱不堪的系統所必然產生的災難性故障。
電車問題的框架本身,即是一種「法令滋彰」的心態。它預設了可以透過一條普世的倫理法則來「解決」此災難,追求一種「控制論式的解答」。然而,道家「無為」的智慧告訴我們,真正善巧的途徑,並非在災難發生時尋找「正確」的干預手段,而是從根本上培育一個簡易、有韌性且本質安全的系統。這與現代生態學及系統理論的觀點不謀而合:一個健康的系統是透過自我組織來維持其「恆定狀態」(homeostasis),而非依賴外在的強制控制。正如木村阿公的「奇蹟蘋果」案例所展現的:正是透過停止人為的干預(農藥與化肥),果園的生態系統才得以自我療癒,恢復其自然的豐盛。
現在,讓我們將討論從社會治理的宏觀層面,深化至宇宙實相的形上學層面,探尋佛法的洞見。
--------------------------------------------------------------------------------
2. 佛法之洞見:剖析因果,照見實相
佛教的核心哲理,為我們揭示了電車難題背後更深層的因果關係與存在論謬誤。
2.1 共業之網:超越個人罪責的集體因果
若以佛法觀之,失控的電車絕非一場隨機意外,而是由社會「共業」(sādhāraṇa-karman)所感召的苦果。這份共業,是由無數眾生的集體行為與心念積累而成:對利潤的貪求超越了對安全的重視,對效率的執著凌駕於對生命的尊重。
而軌道上的特定個體之所以在此受難,雖有其個人「別業」(prātipudgalika-karman)的因素,但整個社會的共業環境,為其惡業提供了成熟的舞台。在此觀點下,拉桿者的每一個選擇,都將種下影響深遠的新業力種子:
- 作為(拉動拉桿): 此行為創造了一份清晰的「殺業」。此處的意圖是複雜的——「既有救人的善念,也有殺人的決意」。即便動機良善,其行為本身是蓄意地導致一個生命的終結,本質上是不善巧且充滿暴力的。
- 不作為(靜觀其變): 此選擇創造的是一份「刻意的不作為」之業。它同樣承載著見死不救的因果,其結果是五個生命的逝去。
業力的分析將焦點從結果的計算,轉向對意圖與行為性質的審視,並揭示在此框架內,並不存在能夠產生純粹善果的「正確」選擇。
除了因果律的深刻剖析,華嚴宗的哲學更能徹底瓦解此問題的根基。
2.2 因陀羅網:萬物互聯的實相
華嚴宗以「因陀羅網」的譬喻,揭示了宇宙萬法互即互入、彼此含攝的實相。在此寶網中,每一顆寶珠都映現出所有其他寶珠的影像,重重無盡。
此一譬喻徹底瓦解了電車問題的根本謬誤——即認為軌道上的「一人」、另一條軌道上的「五人」以及拉桿旁的「觀察者」,是三個可以被獨立計算、相互分割的實體。在因陀羅網的視野中,這種分割是一種源於無明的幻覺。
犧牲「一人」以拯救「五人」的行為,並非一個簡單的數學取捨,而是一種對整個法界自身的、深刻的自我殘害。
此形上學的洞見,可透過一個「三角互證」的論述加以闡明,從而構建一個關於「萬法互聯」的統一場論述,揭示其普世性:
層次領域核心概念闡釋靈性哲學華嚴宗事事無礙萬法圓融互滲,區隔是虛妄的。現代物理量子力學量子糾纏粒子間非局域的連結,挑戰了「分離」的直覺。社會理論社會學集體意識對任何成員的暴力,都是對社會整體的傷害。
既然分離的個體只是一種幻覺,我們又該如何用智慧超越這個虛妄的二元對立呢?
--------------------------------------------------------------------------------
3. 菩薩的回應:在兩難之上開闢慈悲之道
一位發願度盡眾生的菩薩,其回應不是給出一個答案,而是為我們示現一條超越困境的、充滿慈悲與智慧的道路。
- 觀世音菩薩的同體大悲: 祂的慈悲是「同體大悲」,視一切眾生如己出。祂所聽到的,是所有受困眾生——軌道上的一人與五人,乃至那位手握拉桿、內心承受巨大撕裂的行動者——內心深處的呼喊。犧牲任何一方都如同自斷手足,因此功利主義的計算從一開始就失去意義。
- 文殊師利菩薩的般若智慧: 祂手中的智慧之劍,斬斷的是眾生心中由無明所生起的虛妄分別。面對此困境,這把劍首先斬斷的,便是「作為」與「不作為」之間的虛假二元對立。般若智慧照見這一切法皆是「緣起性空」,揭示問題本身的虛妄性。
- 普賢菩薩的宏大行願: 真正的救度,是那些在災難發生「之前」的、長期的、不懈的努力:是那位工程師,本著對眾生負責的心,設計出更安全的制動系統;是那位公共管理者,推動更完善的勞工保護法規;是那位教育家,在社會中播撒慈悲的種子。它將倫理的實踐,從危機中的英雄式抉擇,轉化為日常生活中持續不斷的建設。
- 地藏王菩薩的終極承擔: 祂的宏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電車難題的場景無疑是人間地獄,祂的回應是毫不猶豫地走入這個地獄,將整個災難的責任全然承擔於己身,並宣告:「這失控的電車,這軌道上的眾生,這不可能的抉擇,皆是我願力未周、度生不盡的明證。」 這種全然的承擔,其目的在於「喚醒所有旁觀者,激發徹底改變這個系統的集體願力」,從而催生超越二元抉擇的「第三種選項」。
在凡夫的智慧與力量窮盡之時,各大智慧傳統都為我們指出了那最終的依靠。
--------------------------------------------------------------------------------
4. 究竟的救度:在自力窮盡處的無條件恩典
在坦誠直面凡夫「自力」的有限之後,我們才能理解「恩典」或「他力」作為終極安全網的深刻慈悲。
淨土宗的智慧,始於對凡夫自力有限的坦誠。正因我們無法在無明深淵中做出完美的抉擇,阿彌陀佛才以其「他力」來救度一切信願持名者。當我們面對那不可能的拉桿時,一句至誠的「南無阿彌陀佛」,便是將此共業的苦果,全然交託予佛的無量悲心。
此種「無條件救度」的理念,在亞伯拉罕諸教中亦有著深刻的共鳴:
- 基督宗教: 強調救贖是透過信心領受的「恩典」(Grace),而非靠行為賺取的工價。基督所展現的道路並非在「一」與「五」之間選擇,而是自我犧牲——將自己置於軌道之上,以愛承擔一切。
- 伊斯蘭教: 強調真主最核心的名號是「至仁的」(al-Raḥmān)與「至慈的」(al-Raḥīm)。其教義教導信徒在無可奈何之時,應避免主動造殺業,全然「託靠」(Tawakkul)於真主的慈悲安排。
這趟從倫理思辨到智慧探尋的旅程,最終將我們帶向了共同的結論。
--------------------------------------------------------------------------------
結語:從困境到大同
南無阿彌陀佛。從一個充滿暴力的思想實驗出發,我們蒙獲了聖哲與諸佛菩薩的慈悲引領。我們最終了悟到,真正的答案,不在於拉動或不拉動那根虛幻的拉桿,而在於拉動我們內心深處那根與宇宙萬物相連的慈悲之弦。
透過培育堯帝的承擔、老子的無為、菩薩的悲智,並最終將一切交付於究竟的救度,我們才有可能將這個充滿兩難困境的娑婆世界,轉化為一個互助互愛、圓融無礙的人間淨土。這,便是通往「大同世界」的真實道路。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感恩觀世音菩薩,感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感恩南無文殊師利菩薩,感恩南無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感恩佛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