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市場裡,沒有比較,就沒有真相;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把 EcoTree(歐洲)、World Tree(北美) 與 回音樹 Echo Tree(台灣) 放在同一張桌上,就能一眼看出,誰在踏實做事、誰在唱著夢話。


EcoTree 是在歐盟法制下合法擁有森林產權、並受金融監管的自然資產公司;
World Tree 則在美國與加拿大以「農林投資」名義登記,擁有土地契約、MRV 監測體系與投資分潤制度。
他們的森林是真實存在的,財報對得起監理機關,也能被主權氣候帳冊認列。
但回音樹不是。
它沒有印尼的土地使用權(PBPH、PS),沒有方法學,沒有 SPE-GRK,也沒有 SRN 登錄。 卻在印尼的主權碳信用市場上高談「RWA 碳代幣」。 這在印尼現行法令──Perpres 98/2021、Permen LHK 7/2023、OJK 規範與 IDXCarbon 結算制度──下,根本不被承認。
印尼的制度寫得再清楚不過:
所有現有在印尼的碳交易必須以 印尼盾結算;
專案必須先 登錄 SRN-PPI;
由 KAN 認證的 VVB 驗證後,才能申請政府簽發 SPE-GRK;
若要出口或國際轉移,還得經 LoA 授權 並完成 ITMO 對應調整(CA)。
這些都沒有的情況下,就算你在印尼種了三千萬棵樹,也只是種在法外之地。
出錢的人只是買一份「心意」,而不是在對氣候作出任何有效貢獻。
更荒謬的是,他們還想在沒有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沒有金融法令基礎的情況下,把碳資產「RWA 化」上鏈。 這不只是技術誤解,更是對「永續金融」的徹底誤會。 這種做法既不是公益,也不是創新,而是將理想浪漫化、把無知制度化。
在 PACM(Paris Agreement Crediting Mechanism) 的邏輯裡,一切都以主權帳冊為核心。
所有碳信用都必須經國家授權(LoA)與對應調整(CA), 不是任何人都能私自 token 化國家主權資產。 更別忘了,印尼是東盟碳治理的模範生, 其 SRN 與 SPE-GRK 架構已被世界銀行與 UNFCCC 視為範例。 結果台灣卻有人,在完全不了解制度的情況下, 把文化活動與碳市場混為一談,用「區塊鏈」「代幣」「音樂永續」當成漂綠包裝。
從評論角度看,這不是創新,也不是公益,
而是一場過於理想化的無知秀。
以為掛上 ESG 標籤、講幾句「Web3、RWA、永續音樂」的漂亮話,就能越過主權、繞過制度。 但在 PACM 的時代,合規才是唯一語言。
沒有主權授權,任何「RWA 碳信用」都只是數位幻影── 或更精準地說,是文化包裝下的永續漂綠。
理想可以浪漫,但制度從不浪費時間在夢想上。
看緊荷包,才是真正的永續。
新聞出處: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35/90958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