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就是我們回應世界的無意識,回到事件現場,看見那個建構自我的小孩,並成為自己的媽,擁抱那個無助的小孩。
成為自己的母親
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成為我們回應世界的無意識。 那是內在的一面鏡子,映出我們對愛的渴求、對安全的懷疑、對自我價值的試探。 當我們願意回到事件的現場,看見那個因為被忽略、被誤解而蜷縮的小孩—— 那一刻,我們不再責怪誰。 我們選擇蹲下,輕輕伸手,去擁抱那個仍在哭泣的自己。 成為自己的母親,意味著學會溫柔對待那個被世界遺忘的靈魂。 我們不再等待外界的安撫,而是在內心生出一種新的力量: 那是理解、是包容、是無條件的愛。 當這份愛在心底流動,我們終於不再需要逃避。 因為我們已經長大,能夠給自己一個家。

寫一個小孩在午後安靜的休息時,聽到母親跟鄰居說話。 鄰居說,“您的孩子很優秀,很會讀書,又乖巧,又會幫忙看顧店裡生意。” 母親說,“我的孩子笨死了,什麼都不會做,書念得好,是我一直在拜拜,才有這樣的幸運,才能讓他們把書讀好。他們很糟糕,不是您們看到的那麼好,我自己的孩子,我會不知道。如果沒有我去拜拜,他們根本沒有本事的,也不會有什麼成就。拜拜,比什麼都有用。” 母親一再強調:“拜拜很靈驗,求什麼,得什麼,沒有我在拜拜,他們不會這麼平安。” 這個小孩聽了母親的話,想到自己用功讀書,母親看不見她的努力,一再否定她的付出,讓她感到非常失望,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對很多事情,再也提不起勁,就是得過且過,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後來,她雖然表現優秀,受到師長的肯定與讚美,卻一再貶抑自己,沒有自信。 直到,她回想那個午後母親與鄰居的對話,才明白當時的自己,已經把母親的話,無意識地種下了,往後的日子,就像母親一樣看不起自己,似乎一切都是冥冥中的安排,自己什麼都做不了主,像個傀儡,任憑母親拜拜去求,而自己只是完成母親的需求。
故事:那個午後 ——從被否定的孩子,到能看見自己的大人
引言 有些傷,不是尖銳的語言刺下的,而是藏在看似平凡的日常對話裡。 它們靜靜落進心裡,成為多年後我們對自己說話的方式。 當我們願意回到那個事件的現場,看見那個無助的小孩, 也許,就能重新學會成為自己的母親。 一、那個午後 那是一個靜靜的午後,陽光灑在屋簷邊,空氣裡飄著稻草的氣味。 小孩趴在床邊,正要進入夢鄉,卻聽見母親在前院與鄰居說話。 鄰居的聲音帶著笑意:「您的孩子真優秀,又會念書,又懂事,還幫忙顧店,真讓人羨慕。」 母親卻立刻接話:「唉呀,您不知道啦,我的孩子笨死了,什麼都不會。書念得好,是我拜拜求來的福氣。沒我拜拜,他們哪有這本事?拜拜最靈,求什麼得什麼,沒有我,他們早就不知道去哪裡了。」 母親一再強調著「是拜拜的功勞」,語氣裡有自信,也有一種深藏的恐懼。 小孩靜靜地聽著,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刺痛。 她想到自己那些夜裡挑燈苦讀的時光,想到那份想讓母親驕傲的渴望—— 卻被一句「笨死了」吞沒。 那一刻,某種光在心裡熄滅了。 她開始懷疑努力的意義,也懷疑自己的價值。 學會沉默,學會得過且過,像個沒有靈魂的傀儡,只為完成母親心中的願。 多年後,她成績優異,受到師長的讚美,卻總覺得自己不配。 每一句稱讚,都像敲在一面空洞的牆上,沒有回聲。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想起那個午後。 那時的她,無聲地把母親的話埋進心裡,讓那種信念發芽、盤根、纏繞, 長成了自我否定的藤蔓。 原來,她早已繼承了母親的信念—— 那個相信「外力才是主宰」的世界觀, 讓她一生都覺得自己只是被祈求與安排的結果。 她終於明白,唯有溫柔地對那個小孩說: 「妳不是母親的願望,妳是妳自己的光。」 那一刻,她重新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二、靜心省思:從榮格到佛法的啟示 在榮格的觀點裡,我們早年的經驗會形成一個「內在父母」的聲音, 它成為我們評價自己的準則與無形的權威。 那個午後,母親的話種進了孩子的潛意識, 讓她相信「自己的價值不是來自努力,而是他人的恩准與外力的賜予」。 這種信念在心理上形成一種被動的命運模式—— 她學會了順從、取悅,卻失去了自我肯定的能力。 榮格說:「未被意識到的,就會成為命運。」 當這個孩子長大,她不知不覺成了母親的延伸, 繼續否定自己,以此維繫熟悉的安全感。 唯有當她回到那個午後的記憶,看見那個受傷的小孩, 並以溫柔取代責備, 那份潛藏的無力感才有機會轉化。 她開始懂得,療癒的不是母親,而是內在被母親否定的自己。 佛法則以更深的視角看待這一切—— 母親的信念、孩子的痛苦,皆是因緣和合而生。 沒有人錯,只是眾生都在自己的無明中尋求安穩。 母親透過拜拜尋求掌控感,孩子透過努力尋求愛, 兩者其實都在渴望「被看見、被祝福」。 當孩子長大後學會觀照, 她便能以慈悲的心看見母親的恐懼與不安, 也能輕輕對自己說: 「我不需要透過被否定來證明什麼,我本自具足。」 那是一種從「被動命運」走向「有意識覺醒」的轉變。 於是,那個午後的陰影, 不再是痛苦的根源,而成為覺醒的起點。 當我們能以覺知擁抱自己的傷, 那份傷就會開成花—— 提醒我們: 真正的平安,不是被祈求來的,而是從心生起的。詩|回光
在母親的影子裡, 我學會了看見自己。 那些否定與祈求的聲音, 原來都是靈魂的回響。 風從過去吹來,帶著名字與信念, 我不再追問「誰的錯」, 只是靜靜地,為那個小孩披上一襲光。 緣起如霧,緣滅如露, 我終於懂得—— 真正的祝福,不在香火裡, 而在我願意擁抱自己的那一刻。 於是, 那個午後不再是陰影, 而是黎明前的一盞燈。 我走出母親的夢, 也走回自己心中的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