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心理學:為什麼好人會做壞事?探索潛意識的秘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youtube四分鐘摘要版唷! 傳送門

raw-image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聊聊榮格心理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這篇文章的內容來自於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博士在Podcast節目《Speaking of Jung》中,對榮格心理學的精采詮釋。

你是否曾經困惑:人類行為的深層動機是什麼?為什麼好人會做出壞事?這一切都跟我們心理深處的潛意識有很大的關係。

意識與潛意識的拉扯

我們每天做的選擇,其實常常來自於我們沒察覺的地方。雖然我們醒來時常覺得自己很清醒、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擁有足夠的資訊來做出正確的選擇,但人生中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或是重複出現令人困擾的行為模式。

這些行為並不是我們有意識地去選擇做笨事或沒效率的決定,而是因為我們的行為,其實是來自於我們心理中被啟動的內容。

什麼是情結?

榮格把這些重複的行為模式稱為情結,它就像是我們心靈中能量的叢集或是分裂的歷史片段。當這些情結被啟動時,它們有能力劫持意識並接管我們的行為。

霍利斯博士常說,當談到潛意識,有兩個非常深刻的觀點:第一是潛意識的問題就在於它是無意識的;第二是這不是關於事情本身。

意思是我們看到表面上的問題,比如為了一個停車位吵架,其實背後往往隱藏著更深層的潛意識動機。我們的許多行為,都是在服務潛意識裡某些未被處理的歷史和材料。

暫時性精神病狀態

當我們被情結掌控時,霍利斯博士形容我們正處於一種暫時性精神病的狀態。因為我們的身份會被改變,對現實的感知也會被扭曲。在這種狀態下,我們通常會執行一個來自很久以前、遙遠地方的劇本。

像是路怒症,當一個人情緒脆弱,被超車時,這可能會啟動一個情結。心裡會湧出過去的聲音或情感,例如:「看吧,他們又來了,他們總是這樣對你,他們不把你當回事。」接著,一股自動化驅使的巨大能量就會爆發,導致破壞性的行為。

當我們身處情結之中時,霍利斯博士提到,我們會覺得當時產生的大量情緒,像是恐懼、憤怒或順從,都是恰當的。

保護機制變成束縛

情結的形成通常是為了保護我們。比如,小時候為了適應環境或由於權力不對等,選擇順從他人可能是一種保護。但這些在過去曾提供保護的機制,在今天反而會成為一種限制,甚至阻礙我們。

它會阻礙我們表達真實的自己,把我們置於不願處境。因此,曾經的保護,後來可能成為束縛

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

霍利斯博士認為,並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之分,因為我們都承載著人類課題的基因,我們無法豁免於整個人類狀況。他提到,他的書名《好人為何做壞事》雖然不是他本人選擇的,但他原來的書名《黑暗的自我》更能體現核心思想。那就是人格中存在許多超越自我意識的成分。

認識你的陰影

榮格將陰影定義為自我的那些部分,或我們所屬群體的那些部分,當這些部分被帶到意識層面時,我們會感到困擾。它們可能跟我們的價值觀矛盾,或是把我們帶入衝突的領域。

有時候,連我們最好的自我,比如童年的創造力、自發性和快樂,也可能成為陰影的一部分。因為自我傾向於把那些看似不相容、具挑戰性或矛盾的心理層面推入潛意識。

陰影的行為可以這樣呈現:

無意識地流洩:陰影可能保持無意識,在我們沒有察覺或負責的情況下,不斷地流洩到我們的孩子、伴侶和社會中。

投射:我們會把陰影投射到他人身上,把問題歸咎於對方,而不是自己。例如,當我們看到他人的貪婪、傲慢或虛榮時,可能就是我們投射了自己的陰影。霍利斯博士引用了古老的說法:我看得到你眼中的灰塵,卻看不到我眼中的木頭。

認同:有時我們會被陰影的能量所掌控,例如在人群聚集時,可能會被群眾情緒感染,變得興奮或暴力。

有意識地面對:這意味著承認世界上不好的東西,也存在於我心中。透過處理自己內在的問題,我們能為周遭的人和世界做出貢獻。

如何應對潛意識的影響?

首先,要保持謙遜和覺察。要常常問自己:對於這個情況,對於我的歷史,以及對我今天行為和決策的其他影響力量,我還有什麼是不知道的?

由於潛意識是無意識的,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歷史進行一種法醫式調查。從具體的行為模式倒推,探究是何種能量、議題或劇本產生了這些行為。

心理分析或治療的目的,並不是要消除情結。因為我們的歷史已經根深蒂固在神經系統和心理中,無法被抹去。

治療是為了檢視我們根深蒂固的心理適應模式,如何在當下顯現。並透過意識去面對它們,將情結的能量吸收進意識中,從而擴展人格。

霍利斯博士說,我們不會解決這些問題,而是會成長超越它們。這是一個沒有捷徑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努力和體驗。

恐懼與真實自我

霍利斯博士認為,我們的行為更多地受到恐懼的支配。在人生的終點,我們需要反思,恐懼在哪裡阻止了我們展現真實的自我。

這不是一個可以修復的問題,而是一個每天的挑戰。它需要我們冒險進入生活中那些看似危險,但能帶來成長和意義的領域。

結語:在不確定中發光

最後,他提醒我們,生活是困難的,我們永遠不會達到沒有衝突的陽光普照的境界。我們必須學會容忍對立的張力,並在不確定性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霍利斯博士引用榮格的話說:人生是兩大奧秘之間短暫的停頓。而我們的召喚,就是讓這段停頓盡可能地發光發亮,透過展現真實的自己,將這份禮物獻給他人。這就是我們作為人類的旅程。


這篇文章整理自詹姆斯·霍利斯博士在《Speaking of Jung》節目中的分享,希望能幫助大家更深入理解榮格心理學的核心概念。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興趣,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沙地心誌-Sandymindscape
15會員
19內容數
一個聚焦心理學與藝術的書寫空間。
2025/06/05
為什麼潛意識對「蛋」這麼著迷?從榮格心理學看生命的原型 一顆蛋,不只是早餐,它可能是整個宇宙的起點,也是靈魂轉化的象徵。 從古印度神話的「宇宙蛋」,到煉金術中的靈魂種子,再到榮格心理學裡「完整自我」的原型, 蛋一直是深層潛意識裡不可忽視的符號。
Thumbnail
2025/06/05
為什麼潛意識對「蛋」這麼著迷?從榮格心理學看生命的原型 一顆蛋,不只是早餐,它可能是整個宇宙的起點,也是靈魂轉化的象徵。 從古印度神話的「宇宙蛋」,到煉金術中的靈魂種子,再到榮格心理學裡「完整自我」的原型, 蛋一直是深層潛意識裡不可忽視的符號。
Thumbnail
2025/05/28
說書影片版:《素食者》被要求「正常」的暴力:諾貝文學獎作家韓江筆下的女性心理困境 今天想分享一本讓我讀完後心情久久無法平靜的小說,是韓江的《素食者》,這本書因韓江獲得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而重新受到大家關注,她是首位獲得此殊榮的南韓作家,也是亞洲女性作家中的第一人。
Thumbnail
2025/05/28
說書影片版:《素食者》被要求「正常」的暴力:諾貝文學獎作家韓江筆下的女性心理困境 今天想分享一本讓我讀完後心情久久無法平靜的小說,是韓江的《素食者》,這本書因韓江獲得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而重新受到大家關注,她是首位獲得此殊榮的南韓作家,也是亞洲女性作家中的第一人。
Thumbnail
2025/05/25
本篇心得來自於基於榮格分析師James Hollis博士的深度訪談整理 speakingofjung podcast Episode 25 ~ May 17, 2017 ~ Why Good People Do Bad Things: Understanding Our Darker Selves
2025/05/25
本篇心得來自於基於榮格分析師James Hollis博士的深度訪談整理 speakingofjung podcast Episode 25 ~ May 17, 2017 ~ Why Good People Do Bad Things: Understanding Our Darker Selves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人是一種隨心所欲的動物 有思想 情緒 百百種 讓你捉摸不定 總在某一種時刻 會有情感不定糾紛存在 事小化無 大事化小 最終不了了之 唯一不變就是 人的本性 由善變成惡 再由惡轉變成善 在之後呢? 或許 就在一個不知情的情況之下 還不斷的上演同樣
Thumbnail
人是一種隨心所欲的動物 有思想 情緒 百百種 讓你捉摸不定 總在某一種時刻 會有情感不定糾紛存在 事小化無 大事化小 最終不了了之 唯一不變就是 人的本性 由善變成惡 再由惡轉變成善 在之後呢? 或許 就在一個不知情的情況之下 還不斷的上演同樣
Thumbnail
對我來說一個人的美好都可以靠包裝,只有人性的單純假不來。
Thumbnail
對我來說一個人的美好都可以靠包裝,只有人性的單純假不來。
Thumbnail
★心理學證實,滔滔不絕令人反感,話少更能贏得人心。
Thumbnail
★心理學證實,滔滔不絕令人反感,話少更能贏得人心。
Thumbnail
心理類知名暢銷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兩方的對談,由淺入深地探討心理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的思想。顛覆一般普遍的認知,提出「人生目的論、否定心理創傷、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等想法,透過課題分離來創造幸福人生。
Thumbnail
心理類知名暢銷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兩方的對談,由淺入深地探討心理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的思想。顛覆一般普遍的認知,提出「人生目的論、否定心理創傷、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等想法,透過課題分離來創造幸福人生。
Thumbnail
探討「我是為你好」的矛盾性,認識控制傾向的特徵並提出正確的處理方式。分析了控制傾向人的特徵以及與之相處的技巧,引導人們學會尊重對方的選擇並堅定捍衛自己的價值觀。文章闡述了控制傾向的原因,以及正確理解「我是為你好」的態度。
Thumbnail
探討「我是為你好」的矛盾性,認識控制傾向的特徵並提出正確的處理方式。分析了控制傾向人的特徵以及與之相處的技巧,引導人們學會尊重對方的選擇並堅定捍衛自己的價值觀。文章闡述了控制傾向的原因,以及正確理解「我是為你好」的態度。
Thumbnail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作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
Thumbnail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作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