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創傷療癒(四):釋放對父母未完情緒的糾纏,回到愛的能力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問: 母親對父親的輕視,在子女的婚姻中,會造成什麼影響?

答: 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心理與家庭動力議題。 母親對父親的輕視,若長期存在並被孩子潛移默化地吸收,往往會在子女的婚姻與自我認同中留下深遠的影響。以下從心理層面與關係模式來分析: 一、內在印記:孩子對「愛」與「尊重」的混亂認知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透過父母的互動模式來學習「什麼是愛、什麼是伴侶」。 若母親長期貶低父親,孩子內心可能形成兩種錯亂訊息: 愛可以沒有尊重。 他們可能以為,只要有責任、有照顧,就算輕視或諷刺對方也沒關係。 被愛的人不值得尊重。 尤其當父親在關係中被忽略或羞辱時,孩子潛意識裡會學到:「溫柔與包容是軟弱的。」 二、性別角色的扭曲與投射 若是女兒: 她可能會重演母親的模式,習慣批評、掌控、甚至看不起伴侶,以此維持安全感與優越感。 另一種極端是,她害怕重蹈母親的覆轍,選擇壓抑自己、委屈求全,以避免成為「那樣的女人」。 若是兒子: 他可能內在矛盾,一方面渴望女性的愛,一方面又害怕被貶低、被否定。 有些兒子在潛意識裡會抗拒進入穩定關係,或在婚姻中不自覺模仿被輕視的父親角色,重演那份無力感。 三、權力與愛的糾結 母親若在語言或態度上經常貶低父親,孩子學到的不是「平等的愛」,而是「權力的愛」—— 誰比較聰明、誰比較能幹、誰在關係中佔上風。 這樣的潛意識會讓子女在婚姻裡傾向競爭,而非合作; 他們會在愛裡尋求控制感,而不是安全感。 四、潛在的自我矛盾 孩子往往同時擁有父母的特質。 當母親輕視父親,孩子內在的「父親部分」也會被否定。 這可能導致他們在成年後出現自我價值低落、對權威的抗拒、或對男性特質的排斥。 他們不僅難以信任伴侶,也難以信任自己。 五、療癒的開始:看見與接納 若要打破這樣的家庭印記,必須先看見並承認那份不平衡的存在。 孩子在成長後,有機會重新定義父母—— 不再以母親的視角看父親,而是以成人的眼光看整個關係的動力。 療癒的方向在於: 學會尊重不同的性別特質與表達方式。 釋放對父母未完情緒的糾纏,回到自己的愛之能力。 在關係中練習「平等對話」而非「情緒控制」。 結語: 母親對父親的輕視,不只影響父親,更在孩子心中種下對愛的懷疑。 唯有當子女長大後願意回望、理解並原諒, 他們才有可能在自己的婚姻裡, 不再重演對抗與輕視的戲碼, 而是真正地學會—— 愛與尊重,原來可以同時存在。

raw-image

「母親輕視父親」——在榮格心理結構中,會導出完全不同的情結與命運軌跡。 我們來看這樣的女兒,會如何在心靈深處受傷、又如何在婚姻中延續那份隱性的模式。

一、情緒創傷的根源:父親被貶抑,母親成為內在權威 當母親長期輕視父親時,孩子(尤其是女兒)在潛意識裡經歷一種「權威錯位」。 女兒會感受到: 父親被削弱、失去尊嚴; 母親強勢、批判,充滿掌控欲; 家中缺乏情感平衡與尊重。 這樣的家庭氣場讓女兒陷入內在的矛盾: 她同情父親的柔弱,又害怕像父親那樣被看不起; 她崇拜母親的強勢,又厭惡那種支配的冷漠。 她的情緒創傷在於: 「我若示弱,會被輕視;但我若太強,又會失去愛。」 因此,她學會用「壓抑情感、迎合權威」的方式求生,形成一種內在分裂的女性自我形象。 二、性格形成:偽獨立、隱性焦慮與權威困境 這樣的女兒,會發展出幾種典型的榮格性格結構: 1. 強迫性地自立與優秀  她害怕被看輕,也不願被人憐憫,於是努力成為「值得尊敬的人」。  外在表現冷靜理智、有責任感,甚至壓抑自己的柔情與依賴需求。  這是一種「阿尼瑪(Anima)被遮蔽」的狀態——女性的內在陰柔被理性與控制取代。 2. 內在焦慮與羞愧  她潛意識中常有一個聲音:  「不要像父親那樣無力,不要像母親那樣苛刻。」  這讓她在情感中左右拉扯,無法自在地表達自己。 3. 權威與依附的雙重掙扎  她渴望被理解與保護,但又排斥依賴,害怕這會讓她「失去尊嚴」。  榮格會稱這為「陰影中的阿尼姆斯(Animus)過度發展」——  她用理性與堅強武裝自己,拒絕自己的女性能量。 三、婚姻命運:在強與弱之間的擺盪 在婚姻中,這位女兒往往會吸引兩種極端的關係模式: 1️⃣ 吸引弱勢男性——潛意識重演父親原型 她潛意識裡有一份熟悉的劇本:「我必須強,對方必須弱。」 於是她吸引的伴侶往往依賴她、讓她掌控,但久而久之,她又感到厭倦與孤單。 → 她重演了母親的輕視,只是角色對調。 2️⃣ 吸引強勢男性——尋找內在的父親象徵 另一種情況,她會尋找能讓她「安心依附」的男性——但又害怕失控。 於是婚姻裡常出現「表面順從、內心抗拒」的矛盾: 她想被愛,但不敢放下防備。 → 這導致關係中情感疏離、缺乏真誠親密。 這兩種極端,其實都來自同一個核心創傷: 「我不懂如何在愛裡平等,因為從小我只看見了權力的較量。」 四、榮格的療癒方向:整合「內在父親」 榮格會說,這樣的女兒真正需要的,不是改變伴侶,而是療癒自己內在的父親原型。 這意味著: 1. 學會重新尊重「內在的男性能量」——理性、責任、行動力; 2. 同時允許自己展現「女性的柔軟」——感受、依附、接納。 當她能在心中與父親和解,不再以輕視或怜憫的眼光看待男性,她的靈魂才會恢復完整。 那時,她的關係將不再是權力的角力,而是一種靈性上的互補與交流。 一句榮格式總結: 女兒只有當她學會尊重內在的「父親」, 才能在愛中既堅強又柔軟, 不再重演母親的傲慢,也不再害怕父親的無力。

故事:重拾內在之光

季馨坐在老屋的窗邊,午後的光灑在木地板上,細微的塵粒浮動。這間屋子,她已十年未回。父母過世後,她曾以為自己早已放下,但當手指滑過那張泛黃的家庭照時,一股說不出的心痛仍在胸口蔓延。 照片裡,父親笑得溫和,母親則微微抬著下巴,神情堅定。她小時候常覺得,那是一種「勝利」的姿態——母親總是贏,哪怕爭的是最瑣碎的小事。而父親的沉默,成了家裡的空氣,無聲、可呼吸、卻無法反抗。 成長後的季馨,選擇了一個看似完全不同的男人。丈夫能言善辯、外向而有主見,初時讓她覺得安全,彷彿不會像父親那樣被壓制。但婚後不久,她驚覺自己又陷入另一種熟悉的恐懼。 那種「被否定的感覺」,如同兒時在餐桌旁,聽見母親嘲諷父親的那一刻,重演在她的生活裡。 只是,這次被輕視的人,是她自己。 有時她想反駁,想說出真心話,卻在開口前先退縮。腦中總有個聲音在低語: 「別像媽媽那樣。別成為那種讓人討厭的女人。」 於是,她選擇忍耐、選擇微笑、選擇把委屈藏進夢裡。 父母離世後的十年裡,她的生活平靜卻乏味。直到某個深夜,她在夢中看見父親。那夢境清晰得像記憶——父親坐在花園的石椅上,手裡拿著修剪的玫瑰。 他抬頭對她笑:「孩子,不要再替我活了。」 她驚醒,淚水早已濕透枕邊。那一刻,她明白自己一直背負著父親的無力,也延續了母親的陰影。她既同情父親,又害怕母親,於是活成了一個既溫順又壓抑的靈魂。 翌日清晨,她收拾行李,決定離婚。那不是逃離,而是歸還——把屬於父母的命運,還給他們;把自己的自由,歸還給自己。 離婚後的第一個春天,她重新回到老屋的花園,重新種下幾株玫瑰。泥土的氣息讓她心安。風吹過的時候,她似乎又聽見父親的聲音—— 「我從沒想要妳替我受苦,我只希望妳能快樂。」 季馨抬起頭,微笑。 她終於懂了—— 原來,療癒內在的父親,不是去尋找誰能疼愛自己,而是重新相信:自己值得被尊重,也能為自己作主。 那一刻,她感覺心裡那個長久以來沉默的父親形象,終於被光擁抱。

靜心小語

有時,我們以為自己在愛中迷失, 其實是在父母未完成的故事裡徘徊。 母親的怒,是未被理解的傷; 父親的靜默,是無法表達的愛。 我們帶著他們的影子去尋找歸屬, 卻忘了歸屬的起點,是與自己和解。 當妳終於願意放下那份替誰受苦的忠誠, 柔軟的愛,才會回到心的中央。 願妳記得—— 真正的力量,不是壓過誰, 而是溫柔地看見自己,仍能選擇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星心的生命之光
89會員
449內容數
我是心靈花園的播種者,靜靜灑下文字的種子,讓故事在閱讀者心中悄悄發芽。 我的創作源自靈魂的低語,流動於雙生火焰的牽引、內在愛的覺醒,以及關係中的創傷與修復。 每一篇書寫,都是一次與內在對話的旅程;每一段故事,都像是一朵等待綻放的心靈之花。 若你渴望一處寧靜之地,願這座文字編織的心靈花園,能為你帶來片刻安歇與溫柔陪伴。
星心的生命之光的其他內容
2025/10/14
在一座由夢想與笑聲構築的花園裡, 一隻鳥與一朵花開始了他們的晨曲。 陽光灑落在粉彩色的花園裡,空氣中漂浮著柔軟的光。 花園的中央,一朵粉橙色的花在微風中搖曳, 她的花瓣閃爍著晨露般的光點。 枝頭上,一隻藍羽小鳥振翅歌唱, 牠的聲音如水波般擴散,與花的香氣交織。 兩者的氣息在空氣中交融成一道光的弧線
Thumbnail
2025/10/14
在一座由夢想與笑聲構築的花園裡, 一隻鳥與一朵花開始了他們的晨曲。 陽光灑落在粉彩色的花園裡,空氣中漂浮著柔軟的光。 花園的中央,一朵粉橙色的花在微風中搖曳, 她的花瓣閃爍著晨露般的光點。 枝頭上,一隻藍羽小鳥振翅歌唱, 牠的聲音如水波般擴散,與花的香氣交織。 兩者的氣息在空氣中交融成一道光的弧線
Thumbnail
2025/10/12
一、證明自己,是創傷的防衛反應 當我們急著想要「證明自己」,往往不是出於真誠的自我實現,而是源自於內在某種受傷的經驗—— 也許曾被否定、忽視、比較,於是我們透過成就、努力、完美,想讓世界看見: 「我有價值。」 但這種證明,背後其實是與創傷對抗,是在掩蓋那個曾經被拒絕、被貶抑的自我。 二、療
Thumbnail
2025/10/12
一、證明自己,是創傷的防衛反應 當我們急著想要「證明自己」,往往不是出於真誠的自我實現,而是源自於內在某種受傷的經驗—— 也許曾被否定、忽視、比較,於是我們透過成就、努力、完美,想讓世界看見: 「我有價值。」 但這種證明,背後其實是與創傷對抗,是在掩蓋那個曾經被拒絕、被貶抑的自我。 二、療
Thumbnail
2025/10/08
我們往往想成為一個好人,好人就是不可以討厭別人,要做一個讓人喜歡的人,所以,討厭別人,是不被允許的。 不能討厭別人,就無法接受自己的感受,就只能壓抑,壓抑久了,就開始對自己生氣。 然後,漸漸地,就討厭起自己來。 討厭自己,沒有罪惡感,但就是不開心,真的就變得讓人討厭。 討厭自己,也讓人討厭,結果就看
Thumbnail
2025/10/08
我們往往想成為一個好人,好人就是不可以討厭別人,要做一個讓人喜歡的人,所以,討厭別人,是不被允許的。 不能討厭別人,就無法接受自己的感受,就只能壓抑,壓抑久了,就開始對自己生氣。 然後,漸漸地,就討厭起自己來。 討厭自己,沒有罪惡感,但就是不開心,真的就變得讓人討厭。 討厭自己,也讓人討厭,結果就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試著去了解成熟的「愛」,是如何自「母愛」的早期關係中逐漸發展出來。換言之,它必須完成三個愛的前提:(1)二人心理的距離或獨立、(2)愛是一種對本能的教育與昇華結果、以及(3)對自己的不滿,即對方是我的理想、模範、是我所缺之物。(見【友情愛不清 Ch.1】)   但與此同時,因為母子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試著去了解成熟的「愛」,是如何自「母愛」的早期關係中逐漸發展出來。換言之,它必須完成三個愛的前提:(1)二人心理的距離或獨立、(2)愛是一種對本能的教育與昇華結果、以及(3)對自己的不滿,即對方是我的理想、模範、是我所缺之物。(見【友情愛不清 Ch.1】)   但與此同時,因為母子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當一位母親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學習也好,發光發熱也好,讓小孩看到,並自己去思考這究竟是不是他們要的,這才是渲染力。至少,到了老年,我不希望成為對著子女訴苦:「都是因為你們,我放棄了我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女人。
Thumbnail
當一位母親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學習也好,發光發熱也好,讓小孩看到,並自己去思考這究竟是不是他們要的,這才是渲染力。至少,到了老年,我不希望成為對著子女訴苦:「都是因為你們,我放棄了我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女人。
Thumbnail
在親子關係中,雙方都會面臨時間與距離的抉擇,尤其當父母日漸老去時,孩子們也需要思考如何照顧他們。透過敘述父女間的愛與關懷,讓讀者深思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親子關係中,雙方都會面臨時間與距離的抉擇,尤其當父母日漸老去時,孩子們也需要思考如何照顧他們。透過敘述父女間的愛與關懷,讓讀者深思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家人二字並沒有帶給父母莫大的權利,在把人傷的體無完膚之後,還要求小孩無怨無悔的愛著自己。
Thumbnail
家人二字並沒有帶給父母莫大的權利,在把人傷的體無完膚之後,還要求小孩無怨無悔的愛著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