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仰的長途中,「奉獻」常被人誤解為義務,或被視為制度。然而,聖經中的十一,從起初就不像一條法條,更像是一種心的姿態——是一個人在神面前,被恩典觸動後,所生出的回應。
它不是重量,而是一道溫柔而堅實的呼喚,使我們在日常的勞苦與奔走中,再一次記起:生命本不屬於自己。 在祖先的足跡中,看見恩典的起源 亞伯蘭戰後歸來,把所得的十分之一獻在麥基洗德面前。那一刻,他不是在履行規條,而是在承認:「這得勝不是我自己爭來的。」那是一種從心裡溢出的感謝,是人在蒙拯救之後,願意將所得放在神手中的自發之舉。(《創世記》 14:18–20) 雅各在荒野裡作夢,看見天梯、看見神的同在,醒來時心裡戰兢。他立起石柱,說:「凡你所賜給我的,我必將十分之一獻給你。」他的人生仍舊未安,但他願意在此刻先把心交給神。奉獻,從那一天起,成為他旅程中的記號——提醒他不孤單,也提醒他不是在靠自己前行。(《創世記》28:20–22) 十一從來不是「給神一部分」,而是承認「一切都從祂而來」。這是恩典的起點,也是信心的起點。 在律法的秩序裡,學習敬畏的節奏 隨著以色列成為一個民族,十一奉獻被置入律法,使他們的敬拜、他們的公益、他們的群體生活,都能在秩序中存續。 百姓把土產帶到耶和華面前,不只是交給祭司,也是再一次站在神前,回想那一切豐收從何而來。 《申命記》14:23說得極為深邃:「使你學習時常敬畏耶和華你的神。」十一讓人學習停下腳步,不讓日常吞沒我們的敬畏;讓人記得,手裡的豐盛不等於心中的安全,真正的安全在於神的臉光。 而那一部分被分別出來的十分之一,也用以照顧寄居的、孤兒、寡婦——提醒以色列:那位曾照管他們的神,也希望他們照管彼此。於是,十一成了敬拜,也成了慈愛;是記念,也是分享。 當新約的光臨到,奉獻轉為生命的姿態 主耶穌責備法利賽人時說:「這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祂不是否定十一,而是指出:若人的心已遠離神,十一就只剩下空的外殼。奉獻不能代替公義;金錢不能取代憐憫;比例不能遮掩不願順服的心。 保羅則提醒信徒:神喜悅樂捐的人。 那是一個人向神張開手的姿態——不是因為壓力,而是因為信靠;不是因為算計,而是因為愛。(《哥林多後書》 9:6–8) 當奉獻不再只是「給出去多少」,而成為「我的心在誰的手中」,那便是新約的光已照進人的深處。 十一的屬靈意義:一條回家的道路 真正的奉獻,總是指向更深的地方。十一教導人承認:我不是主人,我只是管家;我不是供應的源頭,我只是被托付的器皿。
十一也治癒人心中的貪念與恐懼。當我們願意放手,神便在我們的放手裡,使我們知道:祂的恩典不會因我們交出什麼而變少,反而因我們願意信靠而更加顯明。 並且,十一讓教會成為祝福,使神的愛從講台走向街巷,從禱告走向行動。在每一份奉獻中,神都讓祂的恩惠流向需要的人,使祂的名在地上被尊崇。 而最終,十一是帶領我們走向基督的一條路。祂不是奉獻祂的十分之一,祂奉獻了祂的全部——祂的生命、祂的時間、祂的愛、祂的自己。 我們的奉獻,只是照著祂的腳踪,學習「在小事上忠心」,使我們的心一步步向基督的完全靠近。 在奉獻中被神柔和的手引導 什一奉獻,並不是給人生添上一條重擔,而是讓人再次站在神面前的恩典之路。它使我們在混亂的世界裡找回生命的秩序,使我們在豐盛與缺乏之間,都能保持敬畏;使我們在忙碌的日常中,仍不忘那位賜生命的主。 每一次奉獻,都是一次心靈的提醒:「主啊,我所擁有的都在祢手中;如今,我願把這份感恩與信靠獻給祢。」願我們在這條奉獻的道路上,學會交託、學會信靠,也學會在神的恩典中,慢慢成為祂所喜悅的器皿。結束禱告 主啊,在祢面前,我們承認自己常以為生命掌握在手裡,也常在豐盛時忘記祢,在缺乏時懷疑祢。然而,祢以恩典領我們回來,教我們記得:一切本於祢,也歸於祢。 願祢使我們的心柔軟,使我們學習在奉獻中看見祢的手;不因金錢的多寡而自誇,也不因手中的有限而害怕,只願在每一次的擺上裡,讓我們的心更靠近祢。 主啊,求祢潔淨我們奉獻的動機,使我們不是為了交換祝福,而是為了回應愛; 不是為了滿足宗教的形式,而是為了讓生命重新對齊祢的旨意。 也求祢使用我們所獻上的,去扶持那困苦的、安慰那憂傷的、扶助那沒有力量的,使祢的愛藉著教會流向世界的角落, 好叫人在我們的小小奉獻中,看見祢的豐盛與憐憫。 主啊,願我們學習像祢一樣,不是奉獻一部分,而是把心、把生命、把整個自己都交在祢的手中。因為祢是我們的牧者,是供應的源頭,是教我們不至缺乏的那一位。 求祢使我們在這條奉獻的道路上,越走越深,越走越穩,直到那日我們在祢的光中,明白祢所賜的一切都是恩典,一切都足夠。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香港.馬灣.諾亞方舟主題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