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選讀:《約翰福音》18:33–40;19:1–16、《馬太福音》27:11–26、《路加福音》23:1–25 今天我們要思想一位在耶穌受難過程中關鍵的歷史人物──羅馬總督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e)。他不是祭司,不是門徒,也不是暴民,而是一位手握權柄的審判者。他有判決的權力,也有保護無辜的責任。然而,在那決定耶穌命運的時刻,他卻選擇了退縮與妥協。 今天我們要思想:在彼拉多身上,映照出什麼樣的「人性樣貌」?我們又該如何警醒自己,在面對真理與公義的考驗時,不落入與他同樣的光景? 彼拉多其人──歷史與處境中的「中間人」 彼拉多是羅馬皇帝任命的猶太省總督,掌握軍政司法大權。他不是猶太人,卻被派來治理這個宗教氣氛濃厚又常爆發民變的地區。
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維持秩序」、「保住官位」、「讓皇帝滿意」。因此,當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將耶穌交到他面前時,他不是先問「這人有沒有罪」,而是衡量「這事會不會引發暴動?」、「會不會危及我的政治穩定?」
這使我們認識到,彼拉多並非單純的惡人,而是我們常見的那種「現實主義者」──面對真理,明知善惡,卻選擇觀望、妥協、不捨己利。 彼拉多的言行──三個屬靈反思 1. 他曾看出耶穌無罪,卻沒有勇敢作出正義的判決 「我查不出這人有什麼罪來。」(約18:38;路23:4)彼拉多三次說耶穌無罪,甚至想釋放祂。然而,面對百姓的叫囂與宗教領袖的施壓,他卻選擇退讓。他不是無知,而是沒有勇氣;不是不了解真理,而是懼怕代價。 弟兄姊妹,這豈不正是我們許多時候的寫照嗎?在職場、在家庭、在群體中,我們是否也曾因害怕「得罪人」、「不合群」而選擇沉默、妥協?
2. 他試圖逃避責任,卻終究無法卸責 「他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太27:24) 這是一個戲劇性的場面──一位審判官洗手說:「這不關我的事。」然而,洗手並不能洗淨良知上的污點。推卸責任,是人性逃避罪咎的表徵;但神看的是我們是否忠於真理。 彼拉多想將罪歸給群眾,但他仍然下令鞭打耶穌、交祂去釘十字架。這件事歷世歷代都記得:主是被「彼拉多判定」釘死的。 3. 他在真理面前失語──“真理是什麼?”(約18:38) 耶穌對彼拉多說:「我為此而生,為此來到世間,要為真理作見證。」彼拉多反問:「真理是什麼?」然後便掉頭離去。 他不是不知道真理,而是不願深入──對真理冷淡,是現代人最常見的靈性病態。 不是敵對真理,而是對真理無動於衷;不是反對公義,而是對公義感到疲倦與麻木。 弟兄姊妹,這不也是今日社會的寫照嗎?當真理被貶為主觀意見、公義成了相對概念,我們是否也和彼拉多一樣,用一句「真理是什麼」來逃避良知的責問? 結語:彼拉多的悲劇與我們的選擇 彼拉多不是仇敵中的一員,他是站在「中間地帶」的人──明明知曉真理,卻沒有行出來;知道該釋放耶穌,卻選擇討好民意。他代表了人性中的怯懦、妥協與推諉,代表了我們每一個可能在信仰中「不冷不熱」的選擇。 主耶穌沒有在彼拉多面前為自己辯護,因為祂的國不屬這世界,祂知道真正的審判主是天父。但彼拉多,卻失去了在永恆中站在真理這邊的機會。 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有一個選擇:當我們面對真理的光照、面對神話語的提醒,我們是要像彼拉多般洗手退後?還是像門徒一樣悔改轉向主,甘心為主作見證? 「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各書 4:17) 禱告 主啊,幫助我們不作彼拉多那樣逃避真理的人。賜我們勇氣,在黑暗中持守光明,在壓力下選擇正義。使我們不因恐懼而沉默,不因利益而妥協,乃是在世代中為你作美好的見證。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禱告,阿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