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包裝,沒有框框,這是那群自學生想要呈現的樣貌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最近的專欄寫了許多關於自學的事。這篇,想要繼續上一篇還來不及寫進去的。我想說說遇到他們的那一天,我感受到的一些小小的事。可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就是一些細微的感覺,但在當下都是一點一點的,小小的刺激。
以下是「自學生日常展」的一些小小的片段。為了避免寫成流水帳,我不按時間序來寫,而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你可以將這視為從我的視角出發的文字紀錄片(沒照著時間軸走的紀錄片);當然,所謂的紀錄,也包含了我的想法。
C說,可以寫一下對日常展總的觀察與感覺嗎?我說好喔,我也想寫。說的時候,我當下就浮現了日常展的聲音與氣氛。第一個感覺是嗡嗡嗡,像個市集;第二個感覺是探索,去到那裡的人得自己去看去聽去互動,才會有所獲得。
(照片來源:上學好日子)

自學生的「真人圖書館」

自學生日常展是C邀請我去的。嚴格來說C是邀請我去他們的讀書會。在還沒有去到那裡之前,我對這個日常展究竟是什麼樣子,很難想像。我本來想,是像我高中時候,我們在川堂辦的那些類似像成果發表之類的展覽嗎?有板子、有海報,有人在現場說明……?去到現場,才發現跟我想得一點都不一樣(唉其實我也不是真的以為像是我想的那樣)。
沒有什麼東西被展出來。展覽的就是自學生本身。這樣聽起來好像是自學生站在那邊給人家看?不是那樣。進到會場,一樓是一個空曠的大廳,這裡充滿了人,許多人在那兒走來走去,或坐在桌邊講話,或坐在地上講話,或坐在地上彈吉他唱歌,或坐在地上陪小孩子玩,或小孩子坐在地上自己玩……同時有好多聲音在嗡,有好多活動在進行,有讀書會在進行,有人在表演,有人在唱歌,有人熱心的談話,有人在玩……整個會場有一種嗡──的背景音,因為好多聲音同時出現。
「自學生日常展」有幼兒席地而坐席地而趴,聊天畫畫?(照片來源:上學好日子)
在會場裡的人,如果不去注意他們身上是否有名牌,你無法分清哪些人是來參加活動的,哪些是自學生。
岔題說個好笑的。我跟C碰面後,我們在C的小桌子聊天。這是我跟C第一次碰面。雖然是第一次碰面,但我們彼此的話都很多,我們有很多話想問彼此。聊天途中C離開位子,剩我一個人在C的桌子。有人經過,看看我,拿了桌上的卡片,準備要問我問題。
我在那人開口前就先說,「我不是自學生喔。」「這桌的自學生剛剛離開,等一下就回來了。」第二次又有人停下,看起來又是想要問我問題,同樣的話我又重複了一次。第三次的時候我想,我乾脆假裝成C來回答問題好了。
說到C。C比我想像中的高。嗯,這不是重點。我想說的是,在還未見過某人之前,就先透過他的文字認識他,我實在很難不先想像這個人的樣子。文字讀起來是這樣感覺的人,會長什麼樣子呢?其實我也沒有明確的想像。只是見到的當下有一種,啊,見到了,是這個樣子呀。
那時候C在寫白板,她正在寫「桌子上的自學生卡片,都可以拿。」其實,她在寫的時候,我還不知道她是C。我看到一個女生在寫白板,然後這個女生寫完轉過來,看到我,臉上的表情大閃過0.0001秒的變化,隨即她說:「你是廖瞇嗎?」
我說是。
C看起來很穩。當然,我不知道她其他時候的其他樣子。C的個子比我高,如果從背後來看,我站在她旁邊可能像個小孩。之前跟C訊息時曾聊到,其實年齡大到某個程度後,就不會感覺到什麼年齡的差距,有的反而是心靈的差距。我的年齡是C的兩倍,還有剩。但我們卻可以一直說話。
那天聊的東西,許多我都寫在前一篇裡了。但C不太喜歡被認出來,所以即使我提到她時用的是代號,但代號還是在一直變來變去。但我覺得無所謂,因為重點不是代號,不是這個人叫什麼名字,而是那些故事。
你看得出來哪一個是參展的自學生嗎?(照片來源:上學好日子)

什麼樣的人適合自學?

那天除了跟C聊,聊的第二多的其實是軒。我一走近軒的桌子,軒就說坐啊,接著就拉開椅子。現在回想,感覺好像擺攤算命的,很能說,很會說。但軒卻說她是個內向者。
今天我翻出自學生的卡片,軒是13歲。之前我一直記錯,以為是12歲。印象中那天軒說到一個比喻,我覺得很厲害──她形容一個人的內向特質和外向特質,她用白色和深藍色來比喻。她說,如果內向是白色,外向是深藍色,那麼每個人其實都是藍色,只是深淺不一而已,沒有人會是絕對的白色,或絕對的深藍色。
因為這個比喻太厲害了,我忍不住問:「這是你想到的嗎?」天啊我怎麼會問這麼冒犯的問題?但我當下就是問了,我想著這麼厲害的比喻該不會是看書看來的吧?但軒說對呀是我想到的,跟媽媽聊天的時候想到的。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是──我問軒,你覺得什麼樣的人適合自學?
唉,這個問題現在想來也是很不高明。但我當時問的脈絡是,因為軒說自己是個在體制內學校可以表現得好的學生,我就想要聽她再多說一點……那麼,她覺得有些人比較適合自學,而有些人沒那麼適合嗎?
一開始軒說,嗯,她覺得有些人比較適合,比如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的人,「比如我妹,她喜歡手作,所以自學的時候,她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聽到她這樣說,我在心裡想的是,我可以理解某些人遇到自學就像如魚得水,但像你這樣摸索之後知道自己的特質,找到自己想要繼續關心與投入的面向(軒說她自學後發現自己對「人」很感興趣,她喜歡觀察人與思考人),這樣也很好啊,並沒有不適合。我心裡是這樣想,但我忘了當時說了什麼。後來軒講一講,講一講,講到後來,她說,「其實每個人都適合,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自學生日常展」想呈現的就是自己的「日常」(照片來源:上學好日子)
跟C和軒聊天的時候,還有後來跟昱聊天的時候,我覺得他們都不是在回答問題,而是在思考,對話。有些人對展覽的印象就是成果展現,但這些自學生並不是在展現成果,他們是在跟大家對話。或許也可以這麼想──他們展覽的「成果」就是──他們有能力與人「對話」(不管是用什麼對話)。
對話,真實的對話,不是包裝過的對話,不是表現得很厲害的對話。「沒有包裝」就是這個「自學生日常展」最想要呈現的樣貌,他們想呈現的就是自己的「日常」──平常喜歡彈琴唱歌的人就彈琴唱歌,喜歡與人聊天的人就與人聊天,喜歡裸著上半身赤腳走來走去的人就這樣走來走去。沒有分數、沒有成績,沒有考上什麼什麼學校,也沒有那種因為自學就變得更出類拔萃的故事(就算在旁人眼裡那樣的表現算是出類拔萃)。每一個故事都是自己的故事,都是自己思考自己人生的故事,思考我想要什麼的故事。

我們想要的教育是什麼?

我本來想要再寫一點,關於我與C一起對談的那場讀書會。讀書會本身雖然與我預期的不太一樣,卻也讓我觀察到一些之前沒發現的事。
我本來想要再多寫一點,關於這場自學生日常展,包括為什麼他們想要籌辦這個展覽(這是由幾個自學生自主發起,然後對外串連各縣市自學生後所辦的展覽);包括他們對這個展覽的構想──他們為什麼要策劃托育區?為什麼要堅持親子友善?還有我也很好奇在過程中他們是「如何」討論出這樣一個展覽?他們如何達成共識(他們有共識這樣的東西嗎)?遇到意見不合的時候,他們怎麼處理(畢竟他們人也不少不可能只有同一種意見吧)?
但能說的東西太多了,想要再了解的東西也太多了。最後我想用C的卡片上的一段話,做為這篇文章的結束──
跟C聊天的時候,我沒有特別去讀她擺在桌上的卡片。我一直等到回家的時候,才把卡片拿出來慢慢讀。卡片的其中一面寫著自學故事,而另一面則寫著一段像是對自己期許的話,也像是對教育期許的話。
「找到願意讓你去愛的人,比找到願意愛你的人重要。而教育也是如此。」
我第一次讀的時候不是很懂。我又讀了一次。我在想,是這樣嗎?找到我願意去愛的人,真的比願意愛我的人還重要嗎?我是什麼話都會拿來想的人。後來我想,這段話的重點應該是「教育」吧,或許可以這麼翻譯過來──
「教育該讓人能找到自己所愛,而不是把人變成他人所愛。」
但我們現在的教育似乎剛好在做著相反的事?跟學生說讀什麼才有用,成為什麼才會有用?而不是自己想要讀什麼,想要成為什麼?許多大人反覆的告訴他們的孩子,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在想說這樣話的人,是不是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被灌輸不可能,所以沒想到要這麼去做──然後因為沒這麼去做過,所以更加覺得不可能──於是如此無限循環?
我不排除某些現實條件下,我們不一定都有機會成為自己想做的那個自己。可是,教育最大的魔術,不就是幫助我們實現自己嗎?
教育究竟是讓我們找到自己?還是找不到自己?


延伸閱讀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72會員
140內容數
我想知道當我跟小孩說「不想寫可以不要寫」,對他們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小孩會不會真的就都不寫了;還是,因為寫作這件事的權力回到自己手中,小孩反而因此可能愛上寫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廖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看完〈茉莉的最後一天〉,茉莉的母親透過讀取記憶與死去的女兒對話。而我最近也在與母親對話。對話很痛苦。那些希望對方知道的,卻又不希望對方知道的事。
什麼是自學呢?從我聽到這個名詞,到接觸到不同的自學生,到跟他們聊天,「什麼是自學」這個問題,在我腦海裡翻了好幾翻。這個自學,指的不只是實驗教育法裡的自學,不只是不去學校上課,而是,一個人自己如何去學。
我在想,讀完小荳荳,我要跟C討論什麼?跟大家討論什麼?最近覺得自己最在意的是「自學」。我在想「什麼是自學」?我在想,自學應該是不分體制內學校、體制外學校,或所謂的自學、或共學;我在想,不論在什麼樣的教育環境中,學生應該都要有能夠「自學」的能力。
我期待沒有「寫作課」這樣的東西,寫作是因為「需要」而去寫。他因為需要而開始寫日記,因為需要開始寫卡片,因為需要開始編報紙,因為需要開始寫小說,因為需要開始寫詩……
<p>《國文開外掛》這本「課本」在今年出現,其實並不意外,我想應該有許多人都想要重新喚起人們對古文的興趣,而且那個興趣可能不只是文字上的興趣,還可能引起社會學或哲學層面的討論。</p>
<p>發現或接近答案的過程,那才是作業之所以有趣的地方。但是,我們從小的作業和考試,重視的不是過程,要求的是正確答案。</p>
看完〈茉莉的最後一天〉,茉莉的母親透過讀取記憶與死去的女兒對話。而我最近也在與母親對話。對話很痛苦。那些希望對方知道的,卻又不希望對方知道的事。
什麼是自學呢?從我聽到這個名詞,到接觸到不同的自學生,到跟他們聊天,「什麼是自學」這個問題,在我腦海裡翻了好幾翻。這個自學,指的不只是實驗教育法裡的自學,不只是不去學校上課,而是,一個人自己如何去學。
我在想,讀完小荳荳,我要跟C討論什麼?跟大家討論什麼?最近覺得自己最在意的是「自學」。我在想「什麼是自學」?我在想,自學應該是不分體制內學校、體制外學校,或所謂的自學、或共學;我在想,不論在什麼樣的教育環境中,學生應該都要有能夠「自學」的能力。
我期待沒有「寫作課」這樣的東西,寫作是因為「需要」而去寫。他因為需要而開始寫日記,因為需要開始寫卡片,因為需要開始編報紙,因為需要開始寫小說,因為需要開始寫詩……
<p>《國文開外掛》這本「課本」在今年出現,其實並不意外,我想應該有許多人都想要重新喚起人們對古文的興趣,而且那個興趣可能不只是文字上的興趣,還可能引起社會學或哲學層面的討論。</p>
<p>發現或接近答案的過程,那才是作業之所以有趣的地方。但是,我們從小的作業和考試,重視的不是過程,要求的是正確答案。</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人們不知道出國旅行會發生什麼事,不知道失去穩定收入的生活會發生什麼事,不知道自己如果選擇了一個當今社會還不存在的職業會發生什麼事......因此,他們需要奮力一搏的勇氣,就好像他們站在懸崖準備往對岸跳,卻不知道懸崖到底有多深,不知道懸崖下面是洪水還是蛇窟,甚至
Thumbnail
45年前的七月七日美國西點軍校走入了第一批女學生,當時廁所還只有小便斗,女廁都沒有。看看美國曾經懸殊的軍校性別比例,想想台灣軍警,我們就先從台灣警察開始看起。 在台灣沒有人在叫警察阿姨的,因為這個名詞不存在,又或者說我們的社會根本未曾真正接納女生是國家公權力的行使者
Thumbnail
如果說《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是齣通俗連續劇,那《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就是篇散文集,它有發人深省的愛情金句,有令人同情的角色,還有一些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符合片名原本就是來自於散文集的原始設定。
Thumbnail
在帶領學生面對當前的作文考試新趨勢時,應該著重於哪些核心能力的培養呢?其實,我在以前所寫的文章裡都有提到過,藉這個機會做一個總整理……
Thumbnail
2016年底,台灣本島往馬公的班機將一封來自K醫院的信捎往澎湖地檢署檢察官辦公室。信封上沒有寄件人署名,收信地址為「澎湖地檢署」...那是一位受禁戒及監護(併執行)處分人Y的來信。 也許對他而言,這位當初聲押他的檢察官已經不再是原本讓他橫眉豎目恨得牙癢癢的仇人,而是再平凡不過的凡人。
Thumbnail
這幾年大家强調「創新創業」是未來最重要趨勢,終於蔚成風氣,一堆從未投資過有風險新創事業的創投家,與另外一批未曾拿出自己口袋的錢賭上新創團隊的僞天使投資人,走到檯面,大肆吹噓。對創投與企業家的關係,我寫過很多文章,這裡做一次總結,並獻上一首打油詩。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人們不知道出國旅行會發生什麼事,不知道失去穩定收入的生活會發生什麼事,不知道自己如果選擇了一個當今社會還不存在的職業會發生什麼事......因此,他們需要奮力一搏的勇氣,就好像他們站在懸崖準備往對岸跳,卻不知道懸崖到底有多深,不知道懸崖下面是洪水還是蛇窟,甚至
Thumbnail
45年前的七月七日美國西點軍校走入了第一批女學生,當時廁所還只有小便斗,女廁都沒有。看看美國曾經懸殊的軍校性別比例,想想台灣軍警,我們就先從台灣警察開始看起。 在台灣沒有人在叫警察阿姨的,因為這個名詞不存在,又或者說我們的社會根本未曾真正接納女生是國家公權力的行使者
Thumbnail
如果說《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是齣通俗連續劇,那《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就是篇散文集,它有發人深省的愛情金句,有令人同情的角色,還有一些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符合片名原本就是來自於散文集的原始設定。
Thumbnail
在帶領學生面對當前的作文考試新趨勢時,應該著重於哪些核心能力的培養呢?其實,我在以前所寫的文章裡都有提到過,藉這個機會做一個總整理……
Thumbnail
2016年底,台灣本島往馬公的班機將一封來自K醫院的信捎往澎湖地檢署檢察官辦公室。信封上沒有寄件人署名,收信地址為「澎湖地檢署」...那是一位受禁戒及監護(併執行)處分人Y的來信。 也許對他而言,這位當初聲押他的檢察官已經不再是原本讓他橫眉豎目恨得牙癢癢的仇人,而是再平凡不過的凡人。
Thumbnail
這幾年大家强調「創新創業」是未來最重要趨勢,終於蔚成風氣,一堆從未投資過有風險新創事業的創投家,與另外一批未曾拿出自己口袋的錢賭上新創團隊的僞天使投資人,走到檯面,大肆吹噓。對創投與企業家的關係,我寫過很多文章,這裡做一次總結,並獻上一首打油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