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對於混沌(Chaos),我想最普遍的認知就是,一隻在亞洲的蝴蝶拍動翅膀所造成的氣流,會造成在美洲的颶風。或是其他相類似的版本。
對於這個學門,我可以說是徹底的外行,不過我喜於閱讀「不同科目」的書,因為知識最終是會匯聚的,至少我是這麼相信。
制度的反動性
在混沌這個學門發展起來之前,就像是個沒人要的孩子,數學不認,物理不要,於是只有在具有不同學識背景或是願意跨出自身專業之外的人,才是能出類拔萃的拓荒者。但雖然這些領銜者就像是異類一樣,但我也不認為當初拒絕他們的前輩或權威是迂腐的,因為學術這個制度所依賴的知識基礎,是一個接著一個連接到最終假設之上,而由此所發展出的知識體系,若說輕易就能容納於顛覆於體系的思維,那麼這就會讓這個體系從根底就是個不穩定的系統,而這根本就稱不上是個制度了。而在混沌這個研究主題發芽時,書中提到的幾個研究者也無從在已具有領域的學門中使用其中之方法予以論證,所以我想被拒絕也是非常合理的。
而從另一個觀點來說,我也不認為這些先驅只是獨具慧眼而能從不疑處有疑這樣而已,這已經是老生常談,因為研究是要提出問題並且解決之。我認為更重要的毋寧說是思考。而在這群人中,也有願意放棄身邊的成果,近乎孤注一擲的投入這個學門之中。
所謂學門
而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侷限在自身「學門」的範圍內,我蠻早就有這點的認知,在我發現到社會學是這兩百年才出現的、心理學是20世紀才出現的時候,我想過為什麼以前的思想家都具有非常多什麼什麼家的稱號,像 Aristotle 寫過政治學、倫理學、形上學、物理學,或 Descartes 也具有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的稱號,等等,這是為什麼?在有次聽到楊維哲老師的演講中提到:「以前博士只有四種,醫學、神學、法學還有哲學。(台語)」換言之,除了前三項以外,全部都是哲學。亦即,這些今天所謂「學門」或「學科」,都是人定的範疇,當然並不是因為人定的就不好,重點是在於這些範疇在劃定之初就具有邊界,因此若始終侷限於某個「學門」,則至末都會被圈限於一個領域中,跨不出疆界。而提到這點正是因為,在不同的學科中,書中就提到,都有混沌的痕跡。當然在這個社會下,專業分工是基於理性化而來,然而,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的視野與實踐我認為也是不可或缺的,進而,攫取不同「學科」間的知識,更是重要的。
就像我的良師提到一點:很多法律系的學生的問題不是法律的書讀的太少,而是,非法律的書讀的不夠多。
結語
我提到這些可能跟混沌這主題沒有關係,但是在書中非常多這些對於人物以及歷程的描寫,所以又有那麼些傳記的味道。雖然到最後我也是似懂非懂何謂混沌就是了。不過我理解到的是,宇宙不是靜態的這件事,已經被顛覆不短的時間了,更且,所謂的秩序更不具備靜態的意義,秩序,是動態性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