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推薦你了解:
反烏托邦的情節一直是市場寵兒,本片雖依循著相同脈絡,其細膩的描述更能讓我們看見個人「生活選擇權」的重要。
序:城市達爾文主義
西元3118年,這麼一個遙遠未來,你能想像那時的社會會是什麼樣子嗎?過去的歷史顯示,人們常在所謂「進步價值」與傳統間掙扎,《移動城市》援用達爾文主義的概念,讓一整個城市成為歌頌「進步」的有機體。電影劇情雖與輕小說《未來都市No.6》雷同,但更能從大時代、與個人觀點著手,後續亦發展精彩可期。
(以下有雷)
意識形態:不是革新v.s.守舊
電影一開場極具魄力的「獵捕小鎮」,在製造張力之餘,也給了我們對「新世界生存模式」的初步概念:經歷「60分鐘戰爭」後,世界已殘破不堪,剩下的人類大多過著「游牧生活」 — — 不是騎著馬匹、趕著牲畜、逐水草那種,而是讓城鎮像大型車輛一樣四處移動,人們稱為移動主義。
遵循移動主義的群體興衰,便與城市所能掌握(掠奪)的資源密切相關;相對來說,定居一方、反移動的「尚國」,理論上與「倫敦城」沒有交集,但在公會會長瓦倫丁的主導下,倫敦城發起了攻擊。
兩軍相交,雖可以警世意味、甚至有些教條式地將「一味追尋權利」帶來的弊端、與倫敦城的殞落畫上等號,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其實是兩種不同居住型態的對話 — —客觀來說,「定居」與「遊牧」彼此之間並無優劣,最後男女主角不也飛離了尚國、尋找他方了嗎?
然而當「不同」相遇時,「這樣(對你)比較好的心態」往往相伴而生,只是我們沒知覺。
個人層次:你的鞋子不一定合他的腳
帥克(Shrike)與「女兒」Hester之間正是如此。後半餘生東奔西跑、總嚷著「Hester ~shaw~」的他是個「再生人」,一種人類改造而成的生化人(Cyborg,音譯為賽博格)。視Hester如女兒的帥克發現她總是悶悶不樂,在與沒有過往記憶的自己相比較後,他發現(認為)「自己對情感的無感」有助於Hester生活下去。鑑此,他們做了一個約定,要把Hester的身體也換成機械,以忘記令人悲傷的事。
然而,快樂並不源自是自己是誰(人類)、或自己是什麼(機械),而更可能是真實的經歷、與對自己生命的掌握感(又稱
致握信念)。在經歷愛情、擺脫米蟲生活踏上旅途後,Hester拾回了笑容,也讓帥客明白,不能要求(女兒)用自己的態度過生活,於是在離別前告訴她:
結語:〈雅量〉戰爭寓言版
反烏托邦故事一直是市場寵兒,若細細欣賞本片,我們不難發現當中有許多對當代的警語,譬如反戰思想、國際難民、移民問題等;「移動城市」本身,也正是將帝國主義、國與國併吞行為做出的一種特殊、具體詮釋。這類衝突,無論大小,其實都源自一段都你我都可能有過的對話:
都市的Tom:我從小聽慣引擎聲,這麼寂靜真不習慣。
荒野的Hester:⋯⋯我就很享受寂靜。
當我們在國中課本上讀到〈雅量〉,或許還會半開玩笑地嘲弄「綠豆糕」與「稿紙」,然而,若我們真有一天,遇上與自己生活方式大不同的人時,不能只是說得一口「政治正確」,更需要以行動支持雙方的不同——如此一來,倫敦市長口中那「絕對與神聖無關的事情」 ——戰爭才不會發生,和平才會真正來到。
★如果你覺得我寫的還不錯,歡迎按下愛心給我肯定,讓我為你寫出更多評論。
★歡迎追蹤我,以收到影評刊出通知
★若有希望老師評論的影視作品、或是娛樂體驗,歡迎留言或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