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成為全職母親開始,我確實能感覺到有一部分的自我正在溶解,我的靈魂藏於孩子的笑聲與哭泣的縫隙之中,我的喜好是被摺疊好的冬衣,收納在櫃子裡等待屬於它的季節再度來臨。
作者Elizabeth想一直工作下去,不受打擾的工作,她問自己如果有了孩子,要怎麼達成?所以她花了兩年的時間盡可能的訪問她身邊的每個女性—已婚、單身、沒有小孩、天生具有母性的,詢問他們的選擇以及選擇後所帶來的後果。
結論呢?
當然是沒有任何結論,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以及選擇之後怎麼用各自的方法去解決各自面臨的問題。
當然,她選擇不要有小孩,我也非常肯定她的做法,她說服自己的方法裏頭還包含一個讓我感覺正面的研究,她在書裡提到針對美國養老院的研究:無子嗣的老年婦女以及有子嗣的老年婦女,這兩個族群並沒有哪一個特別痛苦或快樂。老年婦女痛苦的原因:「是貧窮跟不健康。」
探討有無子女的話題其實只是這書的一小章節,於我卻特別有感觸。尤其是她提到她的外婆年輕時便能獨立掙錢,替自己買了件昂貴奢侈的酒紅色大衣,卻在婚後,拿起剪刀剪破她珍藏的紅色大衣為孩子製作聖誕節服飾。我覺得那把剪刀將她的靈魂跟自我都剪碎了。這是1930年代的故事,那時的女人為了家庭、丈夫和孩子,輕易的就奉獻自己,為了別人重新再塑造,那是個婚姻利益極度不平衡的年代。而現在呢?2010年代走到最後了,你覺得好一點了嗎?想想我們女人吶,還是在工作、愛情、家庭和孩子間擺盪著,這仍是一個無以名之的議題。
所以你可能也會想問我,
「這樣選擇的你,你會不快樂嗎?」
「沒有,我很幸福的」
我始終珍惜我能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好好陪伴小孩。你問我一千次如果再來一次我會有另一個選擇嗎?我也回答你一千次,如果再來一次我還是會這麼選擇。
我沒有用剪刀剪碎我的自我與靈魂,我只是將他們珍藏起來,並感謝國民義務教育,我終於又有零碎的時間開始將他們拿出來了。喔,也得感謝所有女權運動家,讓我們女人終於在婚姻裡面是人而不只是妻子。
波蘭古諺如此警告:「上戰場前,請禱告一次。奔向大海之前,請禱告兩次。準備結婚之前,請禱告三次。」作者說,她打算禱告一整年。這本書是已離婚的作者再次找到她的愛情之後,因為懼怕婚姻制度,所以拒絕婚姻,沒想到在神奇命運的安排下,讓她必須得再次接受婚姻制度。她拋出許多議題,跟婚姻有關的,跟愛情有關的,跟孩子有關的。只要妳是女人,你都可以在書本裡的每一個對話中找到自己。
最後,作者提到她理想中的婚姻是「沒有妻子」的婚姻與「沒有丈夫」的婚姻,意思就是說養家的責任不會全在丈夫身上,也沒有女人一定要去承擔所有繁重的家務,一切都是平均分攤、分工合作的的,這真是個美好的想像,我相信作者跟她的先生能夠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