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迪格里茲 (Joseph E. Stiglitz)
出版商: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0/06
書摘作者 : 蔣竣植 ( CFP )
自由經濟理當能讓民眾的生活都能變的更好,為何經歷一場金融風暴後,反而拉大了貧富差距?
這本書是在2010年出版的,算是在風暴後開始金融重建的省思。過度、舉債消費一直是美國中產階級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而2000年的網路泡沫,美國政府透過「降息」來度過危機,卻讓低利借貸購屋的行為開始吹出了房價高漲的泡泡。據統計,在2001~2007年之間,增加了近400萬戶的家庭,其每月償還房貸的比例佔月收入的50%以上。若當初這個大泡泡僅在美國本土被戳破也就罷了,但聰明的華爾街金童們卻能透過包裝(商品證券化)讓大泡泡能飄洋過海到全世界,導致2008年的金融風暴全球無人能幸免於難。
檢討後發現當初因為政府讓金融機構過度「自由」 (監管較少),導致金融風暴發生後,由政府出面拯救、監管這些大型金融機構,也讓這些金融機構在監管期間都處於「不自由」的狀態。因此,政府的態度無形中決定了金融圈對社會的經濟發展速度,管的太多,無形中會抑制經濟成長 ; 管的太少,卻可能讓經濟失序,成為脫韁的野馬。金融政策的擬訂,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
撒錢拚經濟?
撒錢,看似能透過消費以刺激低迷的經濟,但事實上,當初的金融風暴所造成的景氣衰退,問題並不在消費不足,而是過度消費導致各項債務的堆疊,一旦遇上失業、無薪假等,沒有足夠的收入以支付相關負債,在實質與信用破產的雙重打擊之下,加速了整體經濟表現大幅向下修正。中產階級有因此學到08年的慘痛經驗嗎?似乎並沒有,因為過了近12年,由於過度消費讓中產階級與月光族幾乎畫上了等號,這回新冠肺炎所造成的經濟影響,歷史似乎又重演了一次!
房貸證券化的關鍵角色之1-投資銀行
雷曼兄弟將市場上信用較差的房貸包裝成投資商品後在市場上銷售,歷史悠久的投資銀行銷售高報酬的商品,相信不會有問題。就這樣,原本單純的銀行貸款業務,其債權在經過投資銀行的轉手後,散布在全世界的投資大眾手裡。其實這樣的包裝及銷售流程一直都是投資銀行的營運模式,只能怪監理的相關法案過於寬鬆讓金融泡泡不斷被吹出。
房貸證券化的關鍵角色之2-信評公司
一般而言,負責針對投資工具給予信用評等的公司,無論是針對政府或公司債券、股票、甚至是基金等,理當有個嚴格的評分標準,畢竟只要取得較高的評分,就會有大量的資金湧入,因此分數的高低會影響投資金額的多寡。可惜的是,這些「裁判們」的獲利來源,卻是由支付評分費用的參賽選手們-發行投資工具的投資銀行、基金公司等。因此出現了一個模糊地帶,給予高分的投資工具,是真的有實力而取得高分,還是因為支付了較多的費用?
房貸證券化的關鍵角色之3-保險公司
「大到不能倒」就表示其規模真的太大了,AIG(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美國國際集團),其規模之大,可稱的上是金融保險的巨人。相信了信評公司給予房貸相關投資商品的高評價,也就給了投資該商品的資金保證。過去你或許會對某個投資商品有所懷疑,但若此商品是由一個百年歷史的投資公司+信評公司的高評價+超大保險公司的承諾保證所組成,相信也會成為無堅不摧的大泡泡吧!
金融風暴後的六大經濟挑戰
1. 失業人口:
風暴後全球高達2.4億的失業人口,一方面科技的進步讓許多產業結構有了變化,「勞力密集」的產業逐漸被「自動化」所取代。另方面過去可能由於經濟的考量,放棄高等教育而提早進入職場,但卻因產業的變化導致原本的工作被取代,「都吃不飽了如何有心去學習新的工作技能?」這是目前大量失業人口的心聲,但或許唯有大破大立,才有重生的可能。
2. 氣候變遷:
稀有的環境資源被當成免費的濫用,再加上消費型態的改變,製造業的大量生產、過度消費(網購)等,無形中增加了許多垃圾及汙染,整個地球環境的質變,也影響了未來的生活品質。
3. 債務危機:
其實全球每年在不同的國家可能都有大小規模不同的經濟危機,每當危機發生大多透過「錢」來解決問題,而這些「錢」卻是政府大量發行債券而來。發行債券籌資不難,難的卻是未來能否確實支付利息?甚至到期時,能否兌現償還投資人本金?若否,未來公債將再也不是穩定保守的投資工具。
4. 產業提升:
每當全球發生大事,各產業總是會省思如何調整以預防下一次的可能風險,而這個調整很可能將整個產業做了大幅度的翻轉,無論是資金運用、技術提升、甚至是人力配置等,身為企業中的一員,我們是否也做好跟著翻轉的心理準備?所謂溫水煮青蛙,若沒有準備好,被淘汰可能只是時間的早晚罷了!
5. 貧富不均:
全球化的緣故,讓貧富不均持續擴大,造成全球總需求不足的問題,因為需要的人沒有錢,都流到那些錢多到花不完的人手上。有錢的人(或國家)將錢借給窮的人以收取利息,一經循環就成了窮人被錢追著跑,富人卻是錢滾錢坐享其成。
6. 金融穩定:
金融業理當是個穩定經濟的中介機構,但現在卻成了常常製造金融危機的源頭,如何妥善管理金融業就成了各種政府頭痛的問題。
學習,才有機會面對未來的挑戰
泡泡一直存在,未來也會持續出現各式各樣看似完美的金融泡泡,試著了解自己的投資屬性、自身的財務狀況、商品的投資風險等,才有機會降低未來泡泡破滅所帶來的衝擊。還是那句老話,高報酬伴隨著高風險,切記!
不清楚自己的投資屬性?
不了解自身的財務狀況?
不了解商品的投資風險?
歡迎與我交流、討論
看完以上書摘,若對本書有興趣的話,歡迎至我與博客來合作的購書連結購買,謝謝!購書連結 :
你可能也想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