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那個該專心寫論文卻仍找不到方向的碩三暑假,我買了台鐵學生版的TR-PASS七日券,就這麼給了自己「找靈感」的理由,從雲林出發,搭台鐵分趟往北及往南出發,去一些以前未曾下車過,或根本沒搭到的路段。
那時壓根沒想過要環島,高雄也只是偶爾停留的地方,直到幾年後才開始久住。
同一時間,竹南車站剛好有集章送明信片的活動,只要在包含竹南在內,鎮內的四座車站蒐集到兩個章就可以兌換。這四個站分別是竹南、造橋、崎頂及談文,分布在山線、海線和縱貫線上,不意外地,我也都只是搭車經過沒下車過。
有這契機就出發吧,畢竟這七天搭越多賺越多。
竹南車站是一座跨站式站房,是這二十多年間台鐵車站改建後很常採用的形式。讓我第一個認知到跨站式站房存在的是太原,最有感的則是民雄,因為再怎麼說都住了四年,還剛好遇到車站改建的過程。
裝設成瞭望台形式的跨站式站房很多,民雄、大林、苗栗跟竹南等車站皆如此。這個設計除了能用來看風景及拍攝火車,乘客在站房內活動時,與大片窗戶後方的鐵道風景交融,別有一番滋味。
很快地在大廳某個角落,找到活動集章處。
我覺得較可惜是,這系列有四個章,但每個章唯一差別就是最上方站名改成所在位置而已。其實整顆章也沒什麼特別圖案,幾乎都由文字所組成,並沒有呈現出每個車站的特色或在地風景。
縱然集章目標是兌換贈品,但戳章本身的代表性,明顯能再加強。
比起嶄新的站房,竹南車站月台很有上個時代的氛圍,猜測應該是沿用改建前的建築,沒有打掉再蓋新的。
這趟之前,我對崎頂的印象只有兩個,一是車站,二是曾聽過的崎頂海水浴場。至於在車站旁,現在很紅的崎頂子母隧道,當時真的一點概念都沒有,說不定連崎頂是在苗栗縣還是新竹市境內也搞不清楚。
只有一個站距的車程長不到哪,很快地,區間車抵達崎頂車站。
【不僅能看海,本身也像海的車站】
造訪時是天氣很好的八月,整個車站被濃濃的夏日氣息包圍著。崎頂車站的動線及氛圍,蠻有日本鄉下車站的感覺,如站房包裹在一片樹林之中,也離主要公路有一小段距離。若想從西側進站,必須穿過一條小徑才能到達月台。
從對應北上月台的西側出口望去,轉個不停的風力發電機組,增添魔幻色彩。
崎頂車站位在山坡上,從南港街循小徑走到底,必須再爬樓梯步行到月台候車,騎車來是無法直接到北上月台的入口的。
照片看來很有日本神社的既視感,雖然那時離親眼看到日本神社,還有兩年。
寫這篇時邊確認資訊,發現自己一直記錯一件事
我以為記憶裡最能代表崎頂車站,這藍白色相間且海洋味十足的月台候車亭,是在兩側月台,也就是東、西兩側都各有一座,實際上只有西側的北上月台才有,為的是給沒有站房的此側加個遮雨設施。後來車站東側原有站房拆除後,就沒有像西側一樣再多建候車亭。
崎頂車站歷史悠久,可現今跟中南部幾個車站,如永靖、石龜、六塊厝一樣,僅有月台和稍微遮風擋雨的候車亭,沒有站房。
兩方向的月台很理所當然以跨線天橋連結,但看到兩個股道中間仍用醒目的紅底白字寫著「嚴禁跨越天橋」,明知這是不可省略的提醒,依然覺得:
「在車流如此大的路段闖越鐵路是否搞錯什麼!」
站內的公布欄貼著從崎頂車站看出去的海景海報,底下也寫著這次活動的標語。如果戳章設計能有海報設計的水平,肯定會更好。但現在人手一機能拍出好照片的年代,好的景色就足以吸引人造訪了吧。
走過跨線天橋後,從出口地勢較低的北上月台,來到出口地勢較高的南下月台。這裡離站的樓梯變成往上走,能步行至視野更好的觀景平台。
【盛夏時分,走過兩座相鄰的隧道】
崎頂車站東北角,也就是靠南下股道的方向,有兩個出現在Google地圖的景點,分別是崎頂觀景台及崎頂子母隧道。走上觀景台後,再從旁邊樓梯一路往下走,就可以一路走完這兩個景點。
崎頂子母隧道是建於1928年,有雙線的空間規模,所以使用到1970年代在進行鐵路電氣化工程時,發現隧道淨空不足以架設電氣化設備後決定改線,改從隧道西側,也就是新建後使用至今的縱貫線路線來行駛。待新線啟用,兩座隧道就在1978年停用。
這個隧道群有自己的Wiki頁面,官方正式名稱的「崎頂一、二號隧道」。這反而讓人好奇「子母隧道」這個常用名稱,是在什麼情境下誕生。
從崎頂車站往北出發,會先經過比較短的二號隧道,接著是較長的一號隧道。
這些照片是2014年所拍攝,當時整個隧道的景觀規劃,就只在隧道內空間多設立一條明顯的地磚步道,除此之外皆一如往昔的純樸乾淨,周圍豐厚的綠蔭植被也增添秘境感,遠離城市喧囂。
在離崎頂車站較遠的一號隧道上方有設立觀景平台,內部則跟二號隧道雷同,有步道來指引遊客走過更長的隧道。
很多人會認識這景點,可能跟樂團《Hello Nico》在拍攝
《接下來如何》的歌曲MV時曾在此取景有關,且MV有刻意調色,使所有植物的樹葉都變成偏粉紅色,讓整個隧道變得像脫離現實一般,成為想像裡才出現的虛幻世界。
MV一開頭的長鏡頭,對照下來就是攝影師從一號隧道上方觀景台走下來,再走往樂團所在的二號隧道北端出口。MV裡還出現一段鐵道造景,應該是一年前我去時還沒有的東西。
從2015年MV發布至今,真沒預料到多年後點閱次數會累積達600萬以上。
簡單逛完兩座隧道後,起身返回崎頂車站。
差點忘了一件重要事,就是崎頂車站沒有形式上的站房,僅有廁所和北上月台的藍白色候車亭,也跟前面提到的幾個車站一樣,是一個無站員看守的招呼站。
說到底這個秘境感,多少來自沒有站員駐守的輕鬆感,畢竟如此一來沒人會留意你要如何去拍火車,想待在月台多久都可。專程來這體驗閒適氛圍的人並不少,而這些不間斷的訪客也帶來人味,讓這裡成為與自己及風景對話的場所。
若問除了日常通勤族,還有什麼人會定期來到這座車站,在這天就剛好被我遇到-外包廠商的清潔人員。
是時候往南回程,前往下一個「鐵道金三角」裡的車站。雖然只要蒐集兩個戳章就能換明信片,但既然買了學生版PASS,當然是多走幾個車站就走幾個。
回程在南下月台等車時,注意到候車亭外壁的藍白色圖形似乎在哪看過似的,有股熟悉感。
好像什麼地方......有看過這種「工」字形的圖案設計......且也是台鐵的......
對了,就台鐵自己的企業標誌啊!
台鐵標誌是用簡體字的「台」,中間再加一個長得像「工」字,但上窄圓下寬扁的軌道切面圖所組成,只是很多人以為那真是「工」字,甚至是英文的「I」。
不曉得是巧合,還是真有刻意照台鐵標誌去構圖。
崎頂車站以及旁邊兩座隧道的名氣,從參觀這個地方的大量部落格文章來看,也成為一般人都會有印象的高知名度景點。
到現在只來過崎頂車站這一趟,回想起來很感謝老天爺在那天給了晴朗的天氣,讓海洋味十足的車站在大藍天襯托下,散發著屬於夏天的年輕與活力氣息。
搭上南下的區間車,往下一站:造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