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小書房」每週進行多場親子讀書會,以實際行動推廣閱讀。
數位浪潮造就了無數「螢幕世代」,許多人甚至認為現代孩童已經不懂得如何閱讀。然而,位於新竹的朗朗小書房,以簡單樸實的朗讀方式,一次又一次的讀書會,證明孩子不僅熱愛閱讀,更以書會友,結識一輩子的夥伴。現在,讓我們來聆聽新竹朗朗小書房的共讀故事。
巷弄裡的社區書房
走入色彩斑斕的彩繪鐵捲門內,只見陽光輕輕灑落於滿屋整齊的書架,牆壁上更貼著充滿歡樂的讀書會照片,很難不被朗朗小書房明亮的閱讀氛圍感動。
故事的源頭,始於朗朗小書房創辦人蔡明灑對孩子和閱讀的熱愛。2000年,她受到蔡淑媖老師的啟發,開始參與推動親子共讀運動的「小大聯盟」,後續進一步成立「Happy小大讀書會」,就此投入兒少文學與閱讀推廣的領域。2011年,蔡明灑創辦人擔任新莊貓頭鷹圖書館館長,深入校園進行閱讀推廣。一路走來,家裡的三個小孩,都在讀書會裡面長大,閱讀已成為他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而,當2014年蔡明灑創辦人舉家搬遷至新竹,小兒子吵著要參加讀書會,她整合過往的親子共讀經驗,接連發起「瘋火輪親子讀書會」與「風信子小說讀書會」,並於2016年正式成立「
朗朗小書房」,將共讀理念引入風城。如今,朗朗小書房已是社區中重要的「悅讀基地」,藏書近5千冊,每週都會進行多場親子讀書會,觸角更延伸至新竹的不同社區。
不論在哪裡舉辦讀書會,都看得到孩子們主動搶書的驚奇畫面。
閱讀是一種本能
讀書會的進行方式沒有太複雜的設計:找一處地方,讓一群人長期持續的固定聚會、共讀。通常由一位帶領人朗讀繪本或故事書內容,孩子便會圍成一圈靜靜聆聽,如此而已。
很多大人可能會覺得,你這樣讀很無聊,孩子會聽嗎?事實上根據經驗,就連學齡前的孩子,也能在讀書會一次念上5至10本書。「我們一直努力證明,你不用做很多花俏的設計,講完故事,孩子就會繼續閱讀。」蔡明灑創辦人提到,許多孩子甚至每週都吵著要來參加。從臺灣各地到馬來西亞,朗朗小書房的讀書會跨越地理疆界,在各地都看得到孩子們「搶書」的驚人場面。她笑著說,希望這些場景能證明給大人看,孩子都是由衷喜歡閱讀的。
達文西曾說:「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必須精煉你的感官。」蔡明灑創辦人認為,所謂聰明,指的是孩子觀察力強、五感敏銳,能看到差異,而多元大量的閱讀是培養觀察力的最佳法門。因而,讀書會選書包羅萬象,從開心搞笑到嚴肅談論生死、性別議題,形構出題材廣泛的閱讀套餐。
對於孩子來說,閱讀其實是一種本能,說服家長才是真正困難之處。孩子很容易進入文學世界而欲罷不能,大人卻往往不相信簡單、純粹的閱讀行為能帶來的深遠影響。蔡明灑創辦人說:「我們需要花很多力氣,才能讓大人理解這件事情的意義。」這樣的情況在新竹更加嚴重,追求完美的眾多焦慮父母,並不熟悉共讀這種有別於體制內主流的學習方式。
人比書更重要
朗朗小書房曾以「會走路的故事樹-用共讀打造都會村落」計畫,獲選文化部107-108年都會型社造暨公廈行動方案。書房走入社造領域,蔡明灑創辦人坦言既神奇卻又有其必然。正如同過去社會,從鄰里到家族親戚的人際互動,陪伴孩子,共讀讀書會也讓孩子之間建立長期固定的夥伴關係,與社造精神不謀而合。
「讀書會裡面,人比書更重要。」蔡明灑創辦人堅定地說。持續固定的聚會,和夥伴一同閱讀、互動,其實才是讀書會真正的本質。互動不僅止於朗讀繪本,也包含學習「吵架」。不論是搶書或打鬧,孩子會在吵架過程中摸索出「你好,我也好」的相處方式,同時在打鬧中,認識身體界線的存在與感受。這些事情無法在學校課程內學習,唯有在群體中不斷實作、練習、試誤。社群不只改變孩子,也改變家長。實際看到孩子與他人的互動,讓不少媽媽更客觀的評估孩子狀況,進而在共讀會中卸下平時的焦慮,獲得療癒。
大人需要跟一群孩子在一起,更需要跟一群大人在一起,互相傾訴、彼此信任,也就不會在孩子發生摩擦時立刻衝出來介入,扼殺學習良性互動的機會。「在讀書會裡面沒有你的孩子、我的孩子,只有我們大家的孩子。」蔡明灑創辦人說道。家長們透過共讀與共學凝聚共識,在讀書會發生狀況時,家長之間基於互信互相支援幫忙,自然而然形成無可取代的互助團體。
朗朗小書房舉辦「會走路的故事樹:用共讀打造都會部落」活動現場。
朗朗書聲中,重新與孩子共處
親子共讀也緩解了許多當代高壓生活底下的親子關係。曾有參與讀書會的竹科媽媽分享時提到,上完朗朗小書房的課程後,她比較不打掃了。過去,她認為一個太太的角色就是將一切打理得一絲不苟,然而,現在她反而想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她的小孩,陪孩子一起閱讀。
體制教育充滿高度的同儕競爭,讓家長誤以為閱讀及書本只有「教育」功能,孩子一拿起書,便加諸許多學習壓力。選購書籍上,也挖空心思尋找目的性強烈的書籍。坊間許多規劃不良的閱讀帶領課程,也往往一拿起書便急於求成,甚至要孩子讀畢後列點分析內容。
對於蔡明灑創辦人而言,這些觀念都本末倒置,閱讀的關鍵其實不外乎「放輕鬆」,讓心靈踏入故事的世界。即使只有簡單敘事,例如繪本
《好痛唷!好痛唷!》,孩子可能從中體會身體五感,也可能練習對他人的同理心,這些都源於閱讀帶來的共感,而非有目的地的教導道理。朗讀也就成為親子間「共同經歷」的一段旅程,在朗朗書聲中,平等地交流心靈。
閱讀不只為了學習知識,也是親子練習共處,共同經歷的一段旅程。
為愛朗讀,跨越障礙
文字閱讀其實是文明發展的產物,在現代學校設立之前,大部分人並不識字,而是透過耳朵來「閱讀」。例如「漢摩拉比法典」將文字刻於石柱上,識字的人念給大家聽。因此,朗讀是有著悠長傳統的知識傳遞方式,並且唯有透過「互動」下才能發生。不論是念給孩子聽,或者讀給年邁的長輩聽,朗讀都能幫助人們建立情感連結。
直接面對大師、領略文字,對成人也同樣意義深刻。朗朗小書房多年來跟許多單位合作,帶領包含高齡長者、唐氏症大朋友,智能障礙者等不同群體領略閱讀之美。
蔡明灑創辦人認為,長者的社區活動不是只要唱唱跳跳就好,心靈上的需求也需要被滿足。而活用社造精神,閱讀有了更多與社區的連結。例如在社區活動中心,搭配社區共食或生活知能課程進行朗讀活動,一方面讓老人家出來相聚,一方面也讓閱讀進入生活日常。
文學讀本蘊含眾多生命課題,透過故事串連,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解讀方式。蔡明灑創辦人以繪本
《愛心樹》為例,孩童閱讀時可能想像自己是故事中的小男孩,千帆過盡的長者則可能投射到故事最後的老先生。不論是哪個年齡層,都能經由故事重新思索自己對生命與死亡的想法,獲得情感與生活的寄託。
閱讀跨越年齡障礙,朗朗小書房為長者朗讀,洋溢著滿室書香與歡樂。
從進入社區到培養朗朗志工群,朗朗小書房在新竹一步步推廣社區共讀風氣。
讓閱讀深入社區,我們能做什麼?
在城市內推廣閱讀,讓閱讀力量深入社區,時常遭遇意想不到的難題。「很多媽媽其實是困在社區裡出不來的。」蔡明灑創辦人觀察到,除了由於城市交通不夠親善,有的媽媽可能同時要照顧好幾個小孩,導致時間被過分切割,難以舟車勞頓來參與。
因此,朗朗小書房決定直接進入社區帶領讀書會,甚至輔導家長從陪伴到陪伴人,成為志工成立社區讀書會。往後,家庭便能每週固定時間,直接坐電梯下樓以書會友。這樣的計畫已經在新竹縣市的環球市、綠光等社區推廣成功。
在閱讀及選書上,大人與孩子都需要不斷學習。蔡明灑創辦人說:「教人們做一道菜,你還要給他們材料。」朗朗小書房提供社區家長「輪書袋」服務,挑選出一批批適齡的推薦書籍,幫助那些想好好陪伴孩子共讀,卻不知怎麼挑選書籍的父母。
新竹雖然號稱兒童城市,圖書館資源仍有待施力。蔡明灑創辦人指出,除了圖書館藏書量普遍不足,小朋友破壞力較強,也讓兒童書籍汰換率高,需要更多維護上的規劃。再加上目前新竹市總圖書館正進行為期三年的改建,只剩下香山及鹽水圖書分館藏書較豐。如何在此過渡期,滿足新竹年輕家庭大量的親子閱讀需求,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
「我們希望做的,是培養一個讀者。」蔡明灑創辦人一再強調讀書會不是課程,更不為傳授知識。朗朗小書房希望透過一次次美好的經驗,讓閱讀陪伴孩子長大,一起共讀到老。未來,朗朗小書房希望能更細緻針對不同年齡層規劃讀書會,更期望吸引更多志工加入,使共讀文化成為城市內的美麗風景。
本篇文章出自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發行之《北辰》刊物 Vol.4
指導單位|文化部
出版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執行單位|見域工作室
採訪撰文|謝爾庭
圖片提供|朗朗小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