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維勒那夫版本的沙丘即將上映,在電影上映前督促自己一邊學習一邊紀錄這個偉大的系列作。
The Galatica , of course.
當然,太空堡壘卡拉迪嘉。
Sulaco , from "Aliens".
《異形》里的蘇拉科號。
Valley Forge , from "Silent Running".
《宇宙静悄悄》中的福吉谷號。
Where is the Harkonnen Drop-Ship?
哈克南運輸艦去哪了?
前言
在一級玩家的台詞中都能聽到關於沙丘的艦艇,但在台灣卻鮮少有人談論科幻作品時提到過《沙丘》。
不過,這系列沈寂的狀況應該會在今年十月伴隨著電影的上映而結束,無論電影改編的幅度、電影上映後本身的品質優劣,一旦有人說要製作《沙丘》,那就會是相當重大的事件。
只要你對佐度洛夫斯基和大衛林區版本的沙丘略有所聞,就會知道這並不是誇張的說法。關於佐度洛夫斯基的沙丘,之後也會另外寫一篇納入專題中。
正文
第一次接觸沙丘是在大學畢業期間,那時我開始有意識的喜歡上科幻的視覺和設定。以往並沒有對科幻作品有查閱和閱讀原著的習慣,所以對科幻作品的認知便是基於主流媒體與父親那一輩一起觀賞的電影。不過嚴格來說造成我那時對科幻有偏差印象也是因為被動吸收許多只是富有科幻元素的爛片。
長大以後因為工作的緣故,偶然的讀到了阿西莫夫的《基地》而喜歡上科幻作品之後,如二戰那時科幻黃金時代與科幻新浪潮名家與他們筆下或瑰麗或冷酷的世界便快速的佔據我的視野。
法蘭克赫博特(Frank Herbert) 的沙丘也就在這個時候加入我的待讀清單中。第一次拿起這本書,注意到的是厚度。沙丘的第一部小說本文部份(不計帝國術語庫)便高達695頁,對一個現代人來說真是不太友善的厚度呢。
對台灣讀者來說目前沒有較新的譯本可以閱讀,2007年由貓頭鷹出版,譯者為顧備的《沙丘魔堡》上下冊目前也已經絕版。翻譯的水準相當不錯,但寫作這個專題時,內文可能會有許多譯名會和沙丘上映後新的譯名不同
沙丘的故事應該是我近期讀起來滿難消化的故事,除了作者完全置身事外的行文口吻與故事中各角色破碎的視點切換,沙丘難以閱讀的地方還有作者要使讀者不斷思考異域環境設定與角色之間細膩的心理活動。
不過,雖然難以消化,但是以沙丘厚重的份量,卻仍能以兩星期左右的時間便通本讀畢。我認為自己是閱讀速度較緩慢的讀者,然而這個故事使我一頭栽入沙坑之中,而它的魅力竟然是作者那冷淡的行文口吻和筆下那個作為主角難以引發共情、冷酷又令人畏懼的保羅.亞崔迪。
綜觀來說,保羅擁有作為傳統主角苦大仇深的復仇背景。他偶爾也會說一些仇視哈克南家族的對白和公開煽動人心的演講,同時又有青少年對異性的強烈好奇故事線。
但是如果仔細閱讀,會發現保羅是一個非常獨特的主角。那就是「全然理性」我們在閱讀故事時並不會明顯的感受到保羅對哈克南家族展現出濃烈的「惡意」和「仇恨」。即使在描述恐懼,作者也像寫詩一般的描述保羅的思想。這使保羅成為一個不太具有人性和帶入感的角色,我甚至覺得保羅在家族滅亡戰爭時,表現的實在過於冷靜,甚至可以說是冷血。
也許作者在行文時刻意降低情緒渲染的橋段和濃烈程度,進而使保羅保持在更客觀冷靜的狀況中,而這個要素便是保羅在「神格化」上可信的鋪墊。
而這項角色特質的確在故事中發揮作用,作者要體現的是透過保羅的所言所行,讓讀者知道門泰特與姊妹會的教育使保羅成為這樣一個冷酷的人。這一點我能感受到角色是真的與設定一起同步的展現在讀者面前,設定不只是作為背景提供一個概念,作者真的以虛構的文化帶領觀眾感受到保羅犧牲感性換來的成長。
這是一件相當有風險的挑戰,作者並不依賴心流來推動故事,他在觀眾厭煩咬文嚼字又生硬的行文進而棄書之前,迅速以弗雷曼人特殊的文化與姊妹會預先傳播的宗教引喻吸引著我們近一步感受沙丘的故事,對我而言是純然理性的寫作方法。這似乎是1960年代美國科幻小說的寫作趨勢,角色通過科學手段獲得神格地位。
滿有意思的是,在我讀《沙丘》時,常常聯想到大名鼎鼎的《基地》系列。在我開始寫這篇心得時,英文的維基百科中也提到作者的確有意使用同一種故事前提,卻引伸不同故事的結果。
《基地》這部系列作品我有完整的讀完一次,說實話我認為基地在故事情節上更勝《沙丘》,讀起來易懂,角色更加有風格。
不過就哲學心理和文學性的層面來說,《沙丘》是絕對無可取代的。
這也是《沙丘》作為新浪潮,調性與黃金時代有所不同的另一層原因。
我們能夠將黃金時代的主題粗暴的定義為「對未知疆域的積極探索得到的甜美果實」
而新浪潮的重要主題便是聚焦在非物質層面的主題上。
作者選用的主題是「毒品與宗教」,我們能夠發現他所選用的這兩項主題,恰恰是看似難以捉摸的迷霧,實際上卻富有理性基因與內部運作邏輯的社會系統。
《沙丘》中另一項獨特的地方在於描寫「動作戲」。
小範圍之間的個體爭鬥稱為戰鬥,而大範圍擴及文明等級的稱為戰爭。
作者似乎有意識的省略關於大規模戰事的描寫,著重的描寫許多關於個體間心理戰和決鬥的動作場面,對故事來說相當有風險。
不確定這是否為作者避重就輕的方法,但的確使故事的節奏加快許多,也使讀者能夠將專助力放在領導者的心理活動。
關於電影
電影需要著重去改編的重心應該就在心裡活動和家族之間的衝突,所幸我們已經在預告片段中看出幾幕具體的戰事呈現,而非原文隱藏在段落之間的轉場留白或全憑角色對白呈現。
對於這部電影我絕對不想看到「完全還原」原著(不去討論完全還原的可能性)
原因在於原著中有一些段落,實在讓人難以捉摸......
這可能會觸怒一些原教旨主義者,但說實話我不想再次於沙丘的改編電影中看到那些過於抽象和誇張的畫面被直白的表現出來。例如,潔西卡與自己腹中還未出生的女孩互動的片段還有保羅五歲的妹妹厄莉雅用一把小短刀輕易宰殺多個帝國士兵這種前衛的橋段。
影視化的過程是將抽象轉為具體理解的詮釋,原著中內心戲一旦轉化為獨白的「聲音」將會變成一種強迫觀眾感受的形式,或許這是大衛林奇版沙丘不被接受的原因之一,即使說是與片場有溝通問題,心裡獨白形式跟剪輯權力並沒有關係,全片如此。
保留想像的適當辦法應該是讓演員的細部表演完整發揮或者運用場景構圖、後期調色、光影運動使觀眾感受到氛圍。
重點就是將「理解」調整成「感受」。
接下來的讀書規劃
目前只完整的讀完《沙丘》,目標是完成《沙丘三部曲》。
整個沙丘系列的故事量實在龐大。
希望我讀完這個系列能夠有額外收穫,但不唯我獨留。
吾必無畏。
恐懼使心智停滯,恐懼允許死亡帶來滅絕。
我將直面恐懼,使其跨越我、穿透我。
當其掠過,我將張開真理之眼覽其軌跡。
恐懼之後,無物喧囂,
唯我獨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