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五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裏〉。天保元年- 3年左右(1830-32),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4.6 × 36.5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富嶽三十六景─望向富士山的各種角度
葛飾北齋,初師事於京都的勝川春章,學習役者繪及美人畫,爾後改師狩野派的傳人,接觸了中國水墨畫的技法,亦參考當時從歐洲傳入日本的透視法。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個人特色,多方嘗試不同的構圖和題材,突破了浮世繪既定的內容和呈現方式,其創作在《富嶽三十六景》和《百人一首》系列作品達到最高峰。
《富嶽三十六景》共有四十六張,本展覽展出十七件,是首度在臺灣展出最多件的一次,除了為大眾熟知的〈神奈川沖浪裏〉(圖五)之外,〈山下白雨〉(圖六)、〈東海道吉田〉(圖七)、〈江戶日本橋〉(圖八)、〈身延裏不二〉等等,都是值得再三品味的作品。
圖六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山下白雨〉。天保元年- 3年左右(1830-32),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5.5 × 37.7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圖七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東海道吉田〉。天保元年- 3年左右(1830-32),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5.5× 38.0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圖八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江戶日本橋〉。天保1年- 3年左右(1830-32),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6.0× 38.5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其中可見同是以風景為主題的〈江戶日本橋〉建築部份的構圖使用了透視法,卻又見遠方的富士山景高於水平線;〈身延裏不二〉的山、雲、樹景的筆法隱約有水墨畫的皴法。〈東海道吉田〉與〈五百羅漢榮螺堂〉則是描繪庶民們從室內及平台上遠眺富士山的景像,北齋大膽地改變觀看者慣用的視野,觀者首先見到畫中人物的背影,再跟隨他們的目光,最後看到遠方的富士山,不但加深了觀看的趣味,亦突顯作品的景深。
東海道五十三驛站─從江戶到京都路迢迢
歌川廣重原姓安藤,又稱安藤廣重,早年拜師歌川豐廣(1773-1828),多繪製美人畫及役者繪,但一直到了他開始轉向名所繪,出版《東都名所》等系列作品,其秀麗、淡雅的風格才真正被大眾熟知。到了創作《東海道五十三驛站》時,歌川廣重的創作生涯正達高潮,其創作年代稍晚於葛飾的《富嶽三十六景》,加上描繪景色及庶民生活的題材相近,至今常被藝術史家兩相比較。
「東海道」為當時從江戶到京都這段路程,共須路經五十三個驛站,廣重在跟隨諸侯隊伍完成旅程後,取了五十五景,完成《東海道五十三驛站》,將庶民/商旅沿路經過的自然及人文景色予以記錄。展覽展示了其中三十一景,從第一景〈品川 日之出〉(圖九)出發,經〈宮 熱田神事〉(圖十),至五十四景〈大津 走井茶店〉。
圖九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 品川 日出〉。天保4年- 5年(1833-34),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2.6× 34.4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圖十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 宮 熱田神事〉。天保4年- 5年(1833-34),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2.6× 34.4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從歌川廣重的作品中,可以觀察出他對細節的重視及氛圍的營造,其中〈平塚 繩手道〉的構圖,可見其山、樹、路的描繪展現了他對水墨畫技法的熟稔,觀眾彷彿在他的作品上看見宋元文人畫的影子。而〈觀看 天龍川圖〉與〈庄野 白雨〉(圖十一)亦善用淡墨製造氤氳的山與層層的樹影,加深遠景與近景的對比。而〈龜山 雪晴〉(圖十二)更是可見廣重使用黑白為主色描繪清晨的雪景,以留白的方式呈現積雪,將冷冽之氣予以形象化,卻又不淪為浮誇。
圖十一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 庄野 白雨〉。天保4年- 5年(1833-34),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2.6× 34.4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圖十二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 龜山 雪晴〉。天保4年- 5年(1833-34),木版多色刷,橫大判錦繪。22.6× 34.4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原文〈庶⺠⽣活的寫照:⽇本浮世繪─東京富⼠美術館典藏精選展在臺灣〉刊載於《 ⼤觀》雜誌,第82期,2016年7⽉號,⾴88-95。) *本文圖片皆為當年國美館新聞稿資料提供*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選愛心、分享或留言互動,這都是支持我探索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展覽並持續書寫的動力。若您想免費贊助,歡迎您點擊下方拍手按讚的小圖,連按最多五次,就可輕鬆達成免費贊助創作者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