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杜拉克曾說:「最危險的,不是提出錯誤的答案,而是提出錯誤的問題,最需要的不是提出正確的答案,而是提出正確的問題。」
《你問對問題了嗎?》為湯馬斯.維戴爾-維德斯柏所著,一位享譽全球的創新與問題解決專家,他在書中舉例:
在我們開始選擇之前,可以先思考一下,電梯很慢,是誰覺得慢?為什麼「覺得」慢?電梯速度真的不夠快嗎?重新拆解問題,我們可以得到另一個解答。
既然是因為無聊,那只要讓人不無聊就好了,不是嗎?
加一台電梯動輒百萬,上述方式大幅低於一台電梯的費用,既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又不用砸大錢,這就是進行重組問題框架的威力:
除了直觀方法外,找出其他更省力有效的方式。
焦點不同,自然解法也就跟著不同,以電梯案例來看,少說也節省了幾十萬元,足見問對問題的威力!
不曉得大家還記不記得,前陣子少子化的議題被熱烈討論著,有些人說是因為高房價才導致沒人不敢生小孩,也有人說現在物價很高、生活大不易,薪水沒有太多的人都不敢生,以我自己有生兩個小孩的女性來看,只有一個網友的發言比較中肯一些,我將印象中的原因,加上自己的觀點,認為有以下幾點影響現代女性的生育意願:
- 女性教育水準提高
- 投入職場比例高
- 職場對女性懷孕生產相關配套措施不友善
- 為照顧孩子導致的二度就業使競爭力變低
- 眼見當了媽媽的朋友們無法維持一定生活品質與娛樂
- 離婚單親媽媽的生存困境
我很愛小孩,也認為生了小孩之後自己有明顯的成長,但如果重來一次,我不見得會選擇傳統的結婚生子模式(原因很複雜,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嗚呼)
現在的工作環境雖然和幾十年前相比,對女性已大幅友善,但卻仍然不夠,光是員工在育嬰留停後能否真的回到原有崗位,老闆自己都不敢斷言,婚姻中對女性的不友善觀念也還是存在著,就像這次防疫假,男生女生請的比例調出來一看,八成會比例懸殊。
也許你說:「現在都什麼年代了,照顧小孩哪還分男女?」
不巧抱持舊觀念的長輩們還壓在許多媳婦頭上,認為男生的工作比女生重要,女生的價值就是讓男生放心去拚事業,別意外,我之前就親耳聽過這樣的言論。
回到生育率低下的問題,這不是單純房物價高漲的緣故,對於那些不想生的女性來說,整體大環境對女生的壓力,恐怕才是不想生小孩的主因,當然,目前還未深入探討,純粹個人的猜測,只是想讓大家知道,深入研究有沒有別的疏忽原因,這種方式就是「深究框架」。
而怎樣算是「打破框架」呢?原本的問題我們很自然想到一夫一妻制的傳統家庭為何不生,我們只能從這找答案嗎?
我們只注意可以生但不想生的人,卻忽略了台灣還有一群雖然生不了,但很想要有自己孩子的人們,如:同性婚姻、身體疾病關係而無法生育等,甚至不想結婚但想要有小孩的女性,他們都希望有小孩,卻因為法規限制而不能擁有,假若更改法律,通過代理孕母,是否就能夠一定程度的挽救低生育率呢?
而錯誤的問題不可能得出良好的答案,所以我們需要了解如何「重組問題框架」,而作者針對這點設計了一份表格,能讓團隊或客戶一起重組框架、解決問題:
一、建立框架:問題是什麼?有誰參與?
二、重組問題框架
- 跳出框架
- 重新思考目標
- 檢視亮點
- 照照鏡子
- 以他人觀點思考
三、前進:如何維持動力
雖然有些人認為,直接行動就好了啊!何必磨磨蹭蹭的想東想西,沒效率。
當然快速行動會有先行者的優勢,以及產生自己相當積極有作為的錯覺,但在未經考慮、不了解真正問題為何,衝動執行只會增加錯誤機率、增加沉默成本,幸運一點只是從頭來過,糟糕一點將失去原先較好的處境,被錯誤行動推進不可逆的深淵。
不過古語有云:「過猶不及」,和不思考直接行動相比,一直思考不行動,既無法小規模測試想法、更不用說解決問題。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書中P.33提供了重組問題框架的三步驟:
- 建立問題框架(以及重組框架):決定該把焦點集中在哪裡。
- 分析問題:深入研究已選定的問題框架,試著加以量化並了解進一步的細節。
- 解決問題:實際開始處理問題;內容包括進行實驗、製作原型、最後實施完整的解決方案
為什麼要重複循環呢?個人認為,是因為隨著處理問題的進程推演、加上處理的人不見得只有自己,又或是狀況臨時出現變化,因此須時時對準確定要解決的問題,才能確保順利執行到最後一步,整體來說,學會重組問題框架有很多好處:
只是光是學會還不夠,可能會有重要角色(比如客戶、上司、前輩等)不想花時間重組、或是不認同重組過後的問題框架,又該怎麼辦呢?
在這本書後半部提出了多達十五種的應對方式,非常推薦大家買來閱讀,畢竟人生由許多選擇建構而成,而依據問題不同、選項也會不同,可以說問對問題就能提高決策的品質、增加勝率。
和說話一樣,問問題本身不難,但問出好問題就需要學習,多多使用框架表格來練習,相信我們都可以問對問題!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按個愛心讓我知道哦^_^
購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