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殺伐果決的人,適合當好皇帝嗎?
至少比優柔寡斷適合。
事實上,劉邦本身並不是那麼果斷的人。
很多時候,他都需要別人的意見。
甚至他也沒辦法決定,韓信到底是該留,還是該殺。
但呂后可以。
時間來到漢惠帝七年底,八月(當時歲首為十月)。
二十出頭歲的漢惠帝駕崩,呂后哭嚎得很大聲,但一滴眼淚也流不出。
朝廷籠罩在一股詭異的氣氛中。
這時,張良的次子,張辟彊年方十五,但已擔任侍中。
小張悄悄的去找了丞相。
「太后只有皇上一個兒子,但如今卻哭而不悲,您知道是為什麼嗎?」
丞相不解。
小張說:「太后不是悲傷,而是害怕……她所懼怕的,正是您等卿大夫。」
這邊很是要注意一下。
漢惠帝即位時未成年,國家大事由呂后跟丞相主持。
但四年後,漢惠帝及冠,即使沒有進行變法或勢力整頓,惠帝四年到七年,朝廷裡面肯定也出了一些什麼變化。
基本上,曹參試圖改變政策,以及曹參死後,改為左右丞相制……
這或許就是呂后勢力跟惠帝覺醒的一次衝撞。
「太后心裡有陰影,會幹出什麼事誰也不知道……如果大家想要相安無事,最好是拜呂氏宗族為禁軍將。太后才會安心。」
小張的建議被採納,呂后穩定了皇宮京城的局勢後,立刻就振作起來,緊鑼密鼓的交辦皇帝交接事宜。
問題是,當時有兩個丞相,小張到底是跟誰說的呢?
就史記表面邏輯來看,對象一定是陳平。
王陵本身是豐城大老性質,綜觀他的人生,在劉邦跟呂后兩方中,其實相對持中。
陳平雖然靠著自己的智謀位極人臣,但在整個漢軍裡,他是沒有派系的。
更重要的是接下來的發展。
呂太后進一步跟兩個丞相提出:「新增呂氏王」的建議。
王陵以豐城元老相傳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反對。
但陳平卻突然拉攏了周勃,一起說:「我們覺得可以。」
從這裡可以推斷,陳平組織了「順呂后而生」派系。
而王陵完全沒跟上。
小張未必能代表父親張良。
但陳平精巧的程度,本就不下張良。
為什麼他們不會想說趁這個時候,乾脆把呂后推翻掉呢?
因為惠帝劉盈沒有成年的兒子,甚至高祖劉邦也只有一個。
齊王劉肥。
奉魯元公主為太后,早已立誓絕對服從繼母呂后的劉肥。
劉肥本人比漢惠帝還早一年過世,長子劉襄也在呂后的同意下才順利繼承王位。
你能夠拱劉襄出來反抗呂后嗎?
不被反告一狀大家滿門抄斬就不錯了。
所以,開完會出來,王陵就很生氣的跟陳平周勃說:「你們幹嗎睜著眼睛說瞎話?當初劉邦說那些話你們不在場嗎?你們死後有臉去見劉邦嗎?」
陳平說:「在朝廷上吵架,您比較厲害。但是安定國家,保全劉氏,您就不如我了。」
這就是對應王陵的人設:有點憨直。
當下王陵不知道該怎麼接話,兩個月後,呂太后提出要王陵轉任少帝太傅。
史記說,這是為了削王陵相權的舉動。
王陵也維持他一貫的人設:老子不幹了可以吧?
看過三國的人可能會覺得有些奇怪:司馬太傅何等高官重權,當太傅不好嗎?
即使在呂后八年中,太傅也是呂氏或審食其這種心腹在當,跟丞相陳平一同處理大事。
王陵是在生氣氣個什麼勁?
太傅後來有時為三公之一,但要知道,三公跟丞相副丞相的職務重疊。
在漢初同時有太傅跟丞相的這個時候,太傅能管的就是皇帝皇宮而已。
其實呂后真的還是很倚重王陵,但這個調度,就正合了陳平所言:「天下大事,您不如我。」
與其說王陵生氣,或許他更是看明白了,自己在呂后的眼中,不如陳平。
官再高,權再重,比不上陳平一言。
不如歸去。
王陵去後,陳平擢升為右相,左相則由審食其補上。
陳平是不是呂后的情人?一般沒有人這麼想的。
但千夫所指,大家都懷疑審食其跟呂后有「特殊性關係」。
審食其從在豐城就侍奉呂雉,更一起被抓到項羽軍中。
這麼忠心耿耿,放在後代根本是關羽那個等級嘛。
當上左丞相更是合情合理,有咩問題?
問題在於這個左丞相不管事,國家大事一應由陳平處理。
審食其的任務,變成了監管皇宮。
這本身是郎中令的工作。
更慘的是,審食其雖然不批公文,但陳平批了公文,上呈呂后之後,呂太后三番兩次因為審食其的意見來做決策……
名義上比陳平矮半截,實際上卻根本是陳平的主管。
審食其這種左看右看,都像是個太上皇帝的工作內容,很難不讓人浮想聯翩。
而在審食其的支持下,呂后也逐漸展開了分封諸呂的計畫。
計畫是循序漸進的。
由於劉邦的元老重臣,反對異姓封王,呂后就先下令追封死掉的異姓功臣為王。
她爸呂宣王不知道是不是這時候封的,這時候主要是追封呂澤為王。
有名而無實,呂澤的兒子繼續當侯爵,神主牌上的封賞,豐城元老也不知道該不該反對。
看看大家沒什麼反應,隔年呂后加封郎中令無擇為侯。
溫馨提示,劉邦血誓中還有一條,是無功不封侯。
功是平天下之功,類似戰功,不過按照劉邦的戰爭論,後勤跟謀主也是戰功。
這種管皇宮的郎中令,有平天下之功嗎?沒有。
但是要說穩定後方,好像又有那麼點功勞。
豐城元老的運算邏輯又混亂了。
正當大家應變不及時,魯元公主過世了。
呂雉這個女人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親生兒女都能被她當政治鬥爭工具。
呂太后下令,追諡為魯元太后。
好……好像有那麼點道理?
緊接著,呂太后又說,媽媽加封為太后了,兒子應該也要稱王。
呂后八年第一個,活生生的異姓王:魯王張偃誕生了。
等等等等,大家覺得魯元太后可以,那是齊王劉肥奉的啊,干魯元的老公張家屁事啊。
不等齊國來吵鬧,呂太后左手一揮:劉肥的兒子,劉襄的弟弟劉章封朱虛侯,妻以呂氏宗女。
齊丞相為平定侯。少府為梧侯。
齊國突然人人有糖吃了。
一陣混亂中,呂后又偷偷奉送了呂種為沛侯,呂平為扶柳侯,張買為南宮侯。
這一套魯元大封賞,買一送十,立刻在齊魯之地憑空生出了一王六侯。
全部都是異姓,全部都跟天下之功無關。
就跟打筆戰一樣,呂后丟出了八大論點,有的合法合理,有的似是而非,有的順水推舟。
沒有人找得到一個通論來反駁,但你要是辯駁其中一個不合法,另外七個全部連動。
好啦,呂后說,大家都別吵。
劉氏宗親後代封王,明明就合法又合禮,你看我這不是來了嗎?
呂后把惠帝後宮的皇子們,一個個找出來封王侯了。
劉彊為淮陽王。
劉不疑為常山王。
劉山為襄城侯、劉朝為軹侯、劉武為壺關侯……
封這些小娃兒王侯,正是劉邦當年的玩法。
看起來是對劉氏好,實則收買大臣也。
這些新王侯所需要的行政官員,是肥缺中的肥缺。
不打仗的年代,這種肥缺可不是年年有的。
確認有足夠的大臣們支持自己,呂后就要他們聯名上書:呂澤已經封王,他的兒子也應該要稱王。
太后批示:「好有道理啊,准奏。」
第一個呂氏王就此誕生。
呂氏侯爵更是流水般的一個接一個。
不過上面說了,呂后是連親生兒女都能拿來當政治工具的人。
難道她還真的相信,姓呂姓張就忠誠無敵嗎?
呂布三姓家奴……抱歉呂后不會知道。
總之,接下來六年,呂后就是不斷的看誰忠心誰有異心,抽換著這些王侯。不管你姓啥名誰。
甚至包括皇帝。
唉,就連秦始皇、胡亥、項羽、劉邦這些大男人,都從來沒有品嘗過這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快感啊。
而且即便如此,史書上雖未記載高后八年的政績政策,卻也未有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的記述。
呂后的勢力平衡技術,只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明。
事實上,按史記來看,只要王侯擅權有罪逾越,管你什麼身分什麼來頭,呂后都照辦不誤。
如此公平公正的「皇帝」,也是史上難得。
司馬遷對於惠帝七年加高后八年的評價,更是相當的好:
「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對於一個家天下的王朝來說,呂后是一個禍亂宗室的惡毒婦人。
史記上明文記載死在呂后命令之下,或者有意殺之的。
一是人彘戚夫人。
二是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毒死。
三是劉邦長子,劉肥,不過逃過一死。
四是前少帝(無名)。關到死。
五是趙王劉友,劉邦第六子。關到餓死。
六是趙王劉恢,劉邦第五子。自殺。
七是燕王劉建的兒子,劉建本身是劉邦第八子。
發現其中的巨大共同性了嗎?基本上除了自己來說「我長大一定殺了你」的屁孩少帝,全都是針對劉邦的妻、子、孫。
專殺劉邦妻與子,還可以說呂后對劉邦恨到骨子裡去。
其實以呂后玩弄繼承禮法的程度,她絕對知道劉邦的兄弟也有繼承權。
如果真的要斷劉氏皇權,呂后的下手叫做「太輕」。
第二個可怕的地方就是,其中趙王的數量爆炸多。
其實呂后原本也要劉邦的第四子,後來的漢文帝劉恆去擔任趙王。
但劉恆很顯然領悟了什麼,寧可繼續留在第一線的代地。
大漢朝廷跟趙王室的恩恩怨怨,且待下回分解。
我想說的是,呂后對於劉(邦)直系算是挺狠。
但對於其他卿大夫之間的平衡,卻掌握得很好。
即使匈奴來挑釁,呂后也能隱忍不與之敵。
所以雖然呂后殘忍聞名,但大家也都同意司馬遷的說法:「以執政領袖來說,呂后非常優秀。」
在操控人心跟輿論上,呂后也比劉邦更加高明。
她不會一意孤行。
也不會輕侮卿大夫。
她明白要做成一件事,首先需要這些人的支持。
再問一次開頭的問題:「一個殺伐果決的人,適合當好皇帝嗎?」
我想,這不是唯一的條件。
呂后臨終之前,囑咐呂產呂祿,首要帶兵穩定皇宮。
並且遺命大賞諸侯王各千金,將相列侯郎吏按品秩受賞。
呂后過世,劉氏齊國決定發起叛亂。
當時大臣們也並不是一面倒說「支持劉家,呂氏亂賊」。
始終,還是陳平謀畫了一切,穿針引線,誅殺諸呂。
陳平曰:「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
陰謀論,陰謀論。
許許多多的陰謀論,都是檯面底下的推測。
史上又有幾人能像陳平,大剌剌的說:「老子就是滿肚子陰謀,算計了一輩子得此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