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這是一段我努力咀嚼文獻、整理資料/分析、遇到問題/解決、最後產出成學術論文的時間,在我漸漸感到學術耕耘的樂趣的同時,也很想要囫圇吞棗、用最快速度擺脫這一切,看到這一套兩本的《INPUT》和《OUTPUT》,不免被書封的廣告語暗示了,在想、在這in & out的過程裡,會不會是我邁向人生高點,尋求人生意義的一個階段呢?
摘要:作者是日本的一位精神科醫師,我第一次聽到他並且閱讀他的書,最吸引我的部分是他的文字與影音(部落格、youtube、書、工作坊、演講等)都貫穿一個願景——希望藉由普遍分享精神科和心理學的知識,來幫助人理解自己、走過情緒的低谷與風暴,可以說,他大量的書寫和分享,幾乎是在做心理衛教,這是我在醫院實習的時候,很喜歡做的一項工作,我很想觀摩他怎麼做,還有他如何剪裁所分享的內容。《OUTPUT》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先談“輸出”的定義、基本的原則以及好處,接下來的三個部分就是大量的實務技巧,有「說」、「寫」與「做」,最後一部份則是綜合濃縮前面的內容,作者再次分享他最常做的幾個方式。
每個部分,我提一個對我而言的新知識或重點。「說」,我想談提問。作者推崇提問的功效,也肯定當聽眾可以提問,表示所吸收的知識與個體產生互動,我個人也從某個階段開始,期許自己在每次的討論、課程、演講甚或研討會,都要提出一個問題或想法,有時候實在是沒有什麼感覺,就談很實際的建議。如果今天是一個新知識或陌生領域,有點難做到這點,如果我在這個學門沈浸一段時間,並且參與實作,同時具備in & out的歷程,要能提問,就變得容易些。
「寫」,作者談了很多,大量的寫、快速的寫、任何時間的寫,這些內容,與我長時間倚賴文字所領悟的道理差不多,但作者教了我一件事、我以前並不知道,就是word的大綱模式!! 他教讀者,當需要製作簡報的時候,如何在短時間內製作出內容豐富且架構完整的投影片,我以為是時間換取內容,坐的越久、可以產出的越多,原來,他不是一開始就坐在電腦前做ppt,而是透過紙筆書寫,搜集靈感與整理內容,之後透過word先成篇,再藉由大綱模式,轉成每一張簡報的綱要,有了骨幹,之後再逐一添加血肉,逐張雕塑。
「做」,作者很鼓勵大家起而行,特別是說,唯有透過真的做了,才能鼓勵你繼續做下去。每個人面對如何開始,都有或多或少的困難,我感覺作者沒有在「動機」上著墨太多,而是提出一個關鍵的文獻,也就是說,當你感到開始很困難的時候,你必須勉強自己起碼開始五分鐘,在大腦經過五分鐘的激勵後,會得到回饋,從而支持你繼續下去。天冷時,需要熱車,當汽車已經發動的時候,引擎熱到足以啟動,只是時間問題,所以,當我們對於開始感到困難時,我們能做的唯有開始。
Now, or never~~ Let’s try it!!
【基本資料】
[書名] 最高學以致用法
[作者] 樺澤紫苑 [譯者] 賴郁婷
[裝訂] 平裝 [頁數] 269
[出版] 春天出版國際 [初版] 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