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什麼蔡明亮拍的電影台詞總是那麼少?為什麼他總是非主流?推使他與眾不同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不同於以往的角色,蔡明亮化身鏡頭焦點,成為影像捕捉的要點,由同為馬來西亞人的蘇忠源導演所執導的紀錄片《昨天》,訴說了許多蔡明亮童年記憶裡頭與電影的牽絆,以及成長背景自由的氛圍,如何大大影響了他不隨波逐流、竭力爭取「真實」在影像裡的份量。
紀錄片《昨天》(導演:蘇忠源 / 上映:2013年)
接受命運的安排,成為一個自然的生命
小時候因為每天跟著外公、外婆去戲院看電影造成成績一落千丈,被迫轉學到較鄉下的學校,個性與喜好的格格不入讓蔡明亮被集體排擠:「不准跟他說話」又因為從小和手足生長在不同環境,讓他不僅少了兄長的情誼,更時常遭受冷落。
說著童年往事,儘管旁人聽起來宛如霸凌現場,蔡明亮卻認為都是命運的安排。沒有怨懟命運的不公,也沒有歇斯底里的怒吼,只有接受,而後坦然。就像他的電影一樣,那麼純粹,那麼純淨。
電影作為逃離這個世界的出口?
馬來西亞自由的氛圍,有著各種文化、音樂與宗教,讓電影放映的題材五花八門,孤獨的童年讓蔡明亮多了許多與自己獨處的時間,或許正是因為成長環境的多樣性,讓他不怕「不一樣」,也清楚知道自己要追求的「自由」是什麼。
蔡明亮追求的自由,是電影裡「真實」的自由。從過去威權統治的政治氛圍解放後,八零年代來到臺灣的蔡明亮,一直嘗試在解嚴後的時代爭取「寫實」,他會在睡前幻想著如何逃離這個世界,他從不去想要達成多少目標,他只在乎生命給他的答案,那就是:「只做想做的,生命會推著電影呈現的方式、內容」。
沒有台詞?那就讓空間、讓物件說話
塞滿長鏡頭,又幾乎沒有台詞的電影,總讓人第一印象感覺沈悶,任由光影與人物在畫面上的拉扯,蔡明亮到底想表達什麼?
沒錯,如果你問了這個問題,就代表蔡明亮已經成功了!
但說到底,蔡明亮並沒有想要「成功」,他只想將社會樣貌如實的轉譯成螢幕上的影像,他只想透過他非傳統商業片的說故事手法,讓歷史消逝的慢一點、讓昔日的光彩褪色的慢一點、讓影像留有我們活著的痕跡。
結語
制式化的教育讓我們害怕變得「不一樣」,成功也彷彿有了固定模式。讀書、成家、立業、安養晚年,四大人生階段好似缺一不可,卻忘了人生是場旅程,而不是一個賽程,也忘了之所以有生命,是為了讓靈魂更完整。
蔡明亮用沉穩的節奏,帶我們逃離現代的喧囂,帶我們看見話語之外的語言。如果你也想了解電影被拍攝的初衷,推薦你這部蔡明亮走訪馬來西亞老家的記憶之旅,一起看蔡明亮如何用昨日的記憶,堆疊起電影裡的自由。
延伸閱讀
紀錄片觀賞
我還想說